APP下载

举一杯东方习酒 和中国坦诚相对

2018-06-12李淳风

南风窗 2018年12期
关键词:习酒伦理

李淳风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酒,将会怎样?

李白会说,月亮就是一个发光的圆盘,它不会从天上走下来,坐在花间和诗人对饮,当然,也就没有好诗。

苏轼会说,小舟就是小舟,即便摇到赤壁之下,看着万顷茫然,也不能冯虚御风、遗世独立,纵然飞橹疾驰,亦无江海可寄余生。

古龙会说,饭馆是待不下去的,那本应是饮酒的地方,天涯本在脚下,因为人就在天涯,但离开了酒,从此再无天涯。

酒通向人的灵魂,它让头脑的运转得到一种意义和美感的支持,它让渺小的身体获得一种来自天地的力量,让那些已经离开的亲人爱人,还在同一个时空里和我们冥冥相应。

所以,一种称得上好酒的酒,必须有能够和社会伦理合拍的精神,以及和艺术创造一样的美感。

习酒就是这样一种好酒。

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赤水河过川滇,入黔北,其势渐滔滔。

岁入端阳,则水赤如血,正应了酱香美酒的一句口诀:水为酒之血。

黄金坪,习酒镇,山高坡陡,笼络住一个复杂万端的微生物世界。赤水河行经此处,抬头望一望群山,喃喃自语“真是个造物的胜境”,就留下来一部分水,参与一场造化的因缘。

糯小红粱,被重阳节前后的秋意染得通体泛红。它知道,一曲听不见的交响乐就要在天地间奏响。

去年端午已经完成制作,在仓库里安安静静地发酵了一年的曲块,已经摩拳擦掌,要参与一场风云际会的交融。它似乎已经等不及,要让世人尽快尝到它一年来收集的味道。

但还必须忍耐,从原料到美酒,来日方长。

两次投粮、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2987”的定律,在习酒镇上,连个孩子都能倒背如流。

中国酿造酱香型白酒最顶尖的工匠,将会给高粱、麦曲、河水和微生物,安排一场最惊艳的相遇与缠绵。

整整一年中,纯净的酒液7次在高温的洗礼和瘦身下,缓缓流出;再经过至少5年陈化,在天地间呼吸吐纳;然后在调酒师神奇的指掌拿捏下,和不同年份的老酒、调味酒以精确的比例混合,时光的艺术创造过程才算完成。

习酒·窖藏1988,一杯入喉,就像听到一个苍劲的嗓音,对视着一双深邃的眼眸,感受到一种时间和修为赐予的完人魅力,旷世苍凉,却又温润如玉。

最美的习酒,是古稀的圣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伦理从这里生发。

对于现代化大生产而言,一年的生产周期,五年的储藏陈化,实在是效率有欠。能不能把它缩短,让它产量更高,让投资更轻易地获得回报?可以的,只不过,那时你遇见的就不再是完人之魅力,而是个浪荡、无礼、言行粗鄙的小泼皮,他能让你眉头紧皱,头痛欲裂,瘫软不起。

历史已经证明,在酱香白酒领域,所有的投机取巧者,最终都将遭到市场和社会无情的惩罚,化作随赤水河轻漂而去的一滩浮沫。

酒中无浊念。几乎在每一种文明里,酒都被理解为最纯净的液体,因此它被用来敬神。

中国人尊敬自然,追忆祖先,崇拜贤人,爱慕民族的文化英雄,皆以奉酒。酒是我们用来和这一切发生时空联络、产生情感共鸣、串连起人的本质力量的承载物,这条线索纵贯数千年,难道还不值得一年的勤勉和五年的等待么?

超过一甲子历史里,风云跌宕,习酒人从中提炼出自身的品质伦理体系,其核心一言以蔽之,即人本主义。“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人的精神情感之升华,需要最好品质的酒。仅仅为了这一点,习酒人也可以等。

习酒人做的不仅仅是酒,而是一种让人在忙碌的工业世界里,能够超脱异化的环境,惬意地回归到人本身的媒介。

他们常常会想,当卖出去一瓶酒,它最终的归宿是怎样的一种情境?三两好友,四五亲朋?金榜题名,洞房花烛?人逢喜事精神爽,还是问君能有几多愁?

无论是哪一种,人们需要的都是品质值得信任的酒,惟其如此才能增进情感,强化伦理。

从这个意义上说,酒的品质之重要,在于它能在觥筹交错之间,忠实地守护着种种情境下最宝贵的部分—人。一壶好酒,内蕴着人本精神。

好酒来之不易,是人与神之间的美妙合作。这种合作也许存在一种至善境界,但我们永远无法抵达,只能无限趋近。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儒家文化对理想人格的追寻态度,某种程度上也反映着习酒人60余年筚路蓝缕的精神历程。

超过一甲子历史里,风云跌宕,习酒人从中提炼出自身的品质伦理体系,其核心一言以蔽之,即人本主义。“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君子之品,自在无声。

人文美学

明朝万历年间,当意大利耶稣会士罗明坚把西方油画带进中国时,中国精英认为油画并不美。

东西美学的一个重要差异在于,西方强调技法上的科学性,而中国则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塑造。

在中国人看来,画不是对事物的还原,而是对现实的超越,它应该是意犹未尽、充满想象、甚至应该带点神秘主义的。

这种差异,不仅仅存在于艺术领域,事实上渗透在哲学、伦理、器物、工业等方方面面。

对于酒,道理也是一样。

伏特加在中國善饮者的眼中,就是酒精;威士忌为什么要用来勾调鸡尾酒,因为它“难喝”。或许这也是一种“东方偏见”,仅仅是审美价值之争,而不是一个科学问题,但我们可以借此一窥酒身上所承载的东方美学。

怎样的酒才是好酒?一位酒中高贤说,好酒入口是圆形的,不好的酒,形状不规则,有很多刺。这就是东方审美,中国人不会说,好酒应该是酒精比例多少、水的比例多少、吡嗪类物质最大含量多少……

“圆形的”,充满想象空间。

但这还不够,因为它涉及的只是口感。

在习酒公司总经理钟方达看来,他所致力于酿造的酱香习酒,品质之美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社会文化和道德秩序相联系。

酿造过程中当然会使用科学手段,比如对酒的成分进行越来越精密的分析,通过技术手段把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最大限度地去除等。但酱香型白酒中的微量成分种类数以千计,仪器至今无法把握其复杂的香味来源。

因此,“始终还是人在主导,用味蕾来做最根本的评价。”

钟方达说,这就是为什么习酒人始终有一种对传统工艺的痴恋情结,因为传统工艺中包含的经验主义魅力,本身就有一种人文的美—这是人类动用最本能的心灵体验和有限理性去认知自然的淳朴方式。

酱香型白酒作为中国白酒的重要流派,在几千年发展、演进过程中,一切理性、感性的要素不断冲突、妥协、融合,最后达致一种平衡。“我们认为这种平衡就是酱酒美学。”

事实上,不懂中国白酒的外国人,是无法理解中国的酒香的。

中国酒的香气,既不是化学合成之香,也不是自然存在之香,而是一种半人为半自然的养成之香,这种香味之所以让人沉醉,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和谐的融合。

深层一点说,这是一种“社会之香”,中庸,协调,寄托着中国人的社会愿景和对道德秩序的期待,它是养成的,天地人参合修炼而来,就像“浩然之气”。

在中國古典文化里,有一个字可以极其贴切地描述茅台、习酒所代表的经典酱香—“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正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真正精髓所在,生活之美不在奢侈,而在于人的精神与自然秩序、道德秩序之间有多大的契合度。

放到艺术领域也是一样,一幅中国画,只有黑白二色,而且留白诸多,笔法写意,甚至有一点极简主义,但最重要的是画里透出怎样的精神意境。

所以钟方达、曾凡君等“资深”的习酒人、中国白酒界的顶尖人物都旗帜鲜明地强调饮酒的情境:“我们主张饮酒要营造一种情调、一种浪漫、一种诗意,倡导一种文明、尊贵、典雅的饮酒文化,让酒成为让精神愉悦的良友。”

这句话里含义深刻。它指出,饮酒是一种人和社会、和宇宙的精神交流,而不是身体欲望的简单放纵,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饮酒仅仅是一种撒欢寻乐之道,那么对好酒其实是一种亵渎,人必须能够控制自身,酒才能起到催化情怀的作用。

而克己复礼,正是中国哲学追寻和谐之美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文明自我超越性的来源之一。

想到洋酒,就会想起燕尾服、晚礼服、圆舞曲,或者灯红酒绿、醉倒街头;而想起中国白酒,联想对象往往是诗歌,是侠士;是奋笔疾书,是挑灯拭剑;是云生大海,是月上柳梢。

今天我们的生活中,激发诗性与本性的场景已经越来越少,但如果能清晰理解习酒这类传统中国美酒所包含的人文美学,则闲暇之时小酌一杯,一切动人的情感都如在眼前。

东方习酒,真意在此。

胸怀天下斯为善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刘备的一句话,早已成为人生格言,代代相传。

不过对这句话,人们大多理解为小处行善,就可以有利天下,甚至把它教条化为“日行一善”这种形式主义鸡汤。

如此理解,辜负前人。这句话后面还紧跟着八个字:“惟德惟贤,能服于人。”也就是说,拒绝小恶,拥抱小善,其格局在于德和贤,德是用来垂范天下、贤是用来服务天下的。

如果没有胸怀天下的格局,那么小善能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更大的作用可能集中在形成自我认可上。给一个街边的乞丐丢几个硬币固然是义之体现,但如果把它理解为完整的善,则显得太廉价了。

习酒的一代代领导者,很少对外谈及他们的情怀担当,但在企业内部,有格局的大善,是一直被不断强调的。

习酒前辈、“美酒王子”陈星国一身白衣、风度翩翩,他亲近员工,关爱周边百姓,拥有强大的个人魅力。看到前来酒厂购买酒糟的农妇衣衫褴褛,他曾动情立誓:“总有一天,我要让他们穿金戴银。”

斯人已去,但精神永存。习酒后来的领导者们同样要求习酒人要像君子一样充满济世情怀,有“天下”担当,崇仰真正的大善。

作为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和内化,习酒构筑起了以“仁爱”为中心的品质伦理体系,作为支撑这家栉风沐雨的国有企业继续行稳致远的精神立柱。

一则要牢记造福一方的企业使命。没有酒,就没有这个地方的一切,把酒做好,是善之根本。对于黔北山区而言,一家成功的酒厂,就是周围百里的人们的衣食之源,围绕着酒所形成的从原料、包装到物流、生活服务业的整个产业生态,供养着一方百姓,而酒厂创造的税收,则让当地政府有能力去为老百姓办更多的实事。

二则要有“兼济天下”的理想抱负。这就要求他们不但要以干好事业来间接辐射周边生活,还要主动扩展善的边界,去直接帮助更多的人。总投入已接近1亿元的“习酒·我的大学”助学项目,就是这一抱负有代表性的实现途径之一,至今已有超过20000名贫困学子得到资助进入大学。

品质信念、酱酒美学和企业责任融会贯通,习酒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形式就水到渠成了:“崇道务本,敬商爱人。”

其中的每一个概念,都浸透着传统中国的伦理精华—“仁爱”。

作为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和内化,习酒构筑起了以“仁爱”为中心的品质伦理体系,作为支撑这家栉风沐雨的国有企业继续行稳致远的精神立柱。

“德不孤,必有邻。”习酒之邻,就是那些热爱着这一东方美酒中蕴含的理想、血性和责任味道的日益庞大的消费者群体。

猜你喜欢

习酒伦理
习酒求变:新年新会新气象
习酒创立70年:什么样的精神可以穿越时间?
习酒聚焦品质开启品牌发展新征程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习酒公司运营中心正式投运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习酒公司2019年1—9月营收50.45亿元
习酒前5个月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2.05%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论《觉醒》中的伦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