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措施
2018-06-12杨月乔
杨月乔
高血压是我国目前心血管疾病的头号危险因素,也是现阶段慢性疾病的监测与预防重点[1],2015年我国居民营养及慢性病报告指出,2012年我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超过25%[2],约有1/4的人群患有高血压,高血压的控制形式不容乐观。数据表明,在全球范围内,30%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压病,预计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超过35%[3]。我国人口众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年龄化的进展,高血压患者将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如何减少发病率、早发现、早治疗及提高治疗达标率已成高血压管理的关键环节。
1 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2009年《柳叶刀》的研究表明,在2005年我国居民20%的死亡、80%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原因都与高血压相关。高血压在出现心脑肾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的同时,还会给患病家庭带来经济上的负担。2016年的一项流行病调查研究表明[4],农村家庭当中有4.1%比例因为负担不起高血压的治疗费用导致生活贫困的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全国疾病调查显示,高血压的患病率约为10%。而到了2002年,我国成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超过了18.8%,增长速度较快。然而2010年的流行病调查显示,成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达到了34%,相比2002年大幅增长。高血压在产生机制上与日常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不健康的日常生活及危险的行为方式可导致高血压的患病风险上升[5]。因此,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高血压预防和控制的基础。
1.1 膳食干预
在日常饮食的干预上,首先强调控制钠的摄入量,做到低钠饮食,少吃高胆固醇、高脂肪的食物,适当增加纤维素及维生素水平较高的水果及蔬菜,在重点控制上,要注意每日食盐的摄入量,在烹调食物的时候,注意食盐的摄入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增加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饮食,以降低钠的摄入量[6]。
1.2 其它干预
男性酒精摄入量<30 g/d,女性<20 g/d;减轻体质量,控制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2.5~25.0 kg/m2,戒烟,完全戒除;运动,有氧运动,最少(至少40 min/d,3~4 d/周)[7]。
2 主动检测,提高检出知晓率
高血压在人群中患病比例较高,但是知晓率不高,因此应当注意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血压异常并进行干预,以减少其常见并发症,如脑卒中、肾衰竭等发生率。
2.1 普通人群的高血压筛查
(1)正常成年人应当每1年进行一次血压监测,可在社区或体检时进行[8];(2)定期参与身体检查,不能自觉身体良好就忽视体检,如单位组织的职工定期体检及社区计划内的居民免费体检等;(3)若血压偏高,应注意定期监测血压变化情况,注意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2.2 易感人群的高血压筛查
(1)易感人群包括:①居家或诊室血压当中,收缩压>130 mmHg或(和)舒张压>85 mmHg;②体质指数BMI超过24.0 kg/m2,定义为超重及肥胖,成年男性腰围≥90 cm或成年女性腰围≥85 cm;③有高血压家族史的成年人;④长期高钠高盐饮食;⑤年龄≥55岁;⑥具有过量饮酒史(每日饮酒≥100 g)的成年人;(2)易感人群在血压监测上要求每6个月进行一次血压监测;(3)增加家庭自测血压的监控;(4)注意常规体检中的血压筛查[9]。
3 提高药物依从性及治疗达标率
3.1 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
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CPAT) 是指高血压患者按医嘱坚持规律服药程度。依从性差被分为“终止者”(中断治疗的患者)和“不良患者”(延时服药或频繁短期终止治疗而治疗不规律的患者)。治疗高血压是一个终身服药的过程,日常口服药物治疗的调整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多数患者在血压保持稳定后,多有自行减药或停药的情况。运动、减肥、戒烟、低盐低脂饮食这些良好的生活方式,对改善高血压和预防各种心脑血管疾病有很大的帮助[10]。于是又出现了一种观点,认为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高血压患者就可以避免吃药了,但在高血压的治疗上规范化的用药是根本。因此药物的使用依从性对高血压的治疗有切实意义,对药物的治疗效果影响很大[11]。有些人一旦发现自己血压高了,就认为降压应该越快越好、越低越好。其实不然。除非高血压急剧升高导致了危险,如主动脉夹层、高血压危象等须快速降压,一般来讲,降压治疗时必须要掌握住缓慢、平稳的原则,用药后4~12周达到目标值。血压下降过快、过低,易发生脑中风等缺血性事件,尤其是老年人。
3.2 高血压控制及随访标准
3.2.1血压控制目标值见表1。
表1 血压控制目标值(mmHg)
3.2.2关注清晨血压对正常人来说,清晨血压也会升高(波动),但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得比正常人高,会达到140/90 mmHg甚至150/80 mmHg以上。正常血压为一勺型变化,清晨时期多表现有血压的晨峰。有学者研究发现,晨峰血压可作为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清晨血压在收缩压上每增加10 mmHg,脑卒中的患病风险增加22%[12]。清晨血压的监测与控制已成为临床治疗的一个新的标志。
3.2.3随访为有效控制血压,提高高血压的基层管理国家卫计委联合国家心血管中心及中国高血压联盟于2013年10月启动了《指南》的修订,新的指南改名为《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经专家综合论证,明确提出:随访中根据血压是否达标决定随访频率:血压达标者每季度需进行1次随访,未达标者每2~4周随访1次。循证医学研究表明,只有通过长期的血压监控,才能有效控制血压,降低血压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因此,高血压需要降压,否则会面临很多危险;降压的效果需要长期规范地测血压来监测,不能凭感觉,要看数字;降压效果不好时,要及时就诊,调整治疗方案,直到达标。
综上所述,高血压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在高血压防控当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高血压相关知识的普及,促进人们健康意识和自觉行为,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控能力,需要医务工作者主导和积极干预、家庭的支持及全体民众的参与。促进高血压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将极大程度的影响高血压的发病率、早发现、早治疗及提高依从性、提高控压达标率等,为减少心脑血管意外事件、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