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磁敏感加权成像与CT诊断颅脑外伤的价值分析
2018-06-12蓝英勇
蓝英勇
颅脑外伤是临床上常见、多发的疾病,CT是临床诊断颅脑外伤的主要方法,但是诊断准确性有一定不足,当前随着诊断设备的进步,MR设备逐渐在临床有了更广泛应用[1-2]。另外由于MR设备部分特殊序列在临床的应用,使得临床诊断颅脑外伤的准确性有了更显著的提升[3-5]。本文具体回顾性分析颅脑外伤诊断中MR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与CT的应用价值,以提高本病的检出率和诊断正确率。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收集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颅脑外伤40例。本组病例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3月~87岁,平均(42.48±5.13)岁,伤后患者均都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和昏迷等症状。
1.2 方法
40例均先后接受CT、MR检查,MR检查:选择1.5 T扫描仪进行MR检查,具体实施MR常规序列扫描、SWI序列全脑扫描,选择头颅正交线圈。MR(SWI)选择3DFIESTA序列,层距0.1 mm,层厚2 mm, TR/TE:67 ms/45 ms,FOV:24 cm×18 cm,矩 阵 256×192。SE序 列 T1WI(TR/TE:160/4.76 ms)、FSE序列 T2WI(TR/TE:3820/89 ms)、FLAIR序 列(TR/TI/TE:8000/2372/87 ms),采集2次,FOV:24cm×18cm,层距1.5mm,层厚5mm。
CT检查:选择 16排螺旋 CT扫描仪,Fov 25 cm,150 mA,120 kV,层数16层;层间距、层厚5 mm,实施轴位平扫,并进行矢状面和冠状面等多平面重组(MPR)。
1.3 统计学方法
对获取数据利用SPSS22.0实施分析,[n(%)]表示检查结果,χ2检验,P<0.05则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颅脑外伤的影像学表现
2.1.1颅脑外伤的CT表现脑挫裂伤CT表现为低密度影内有高密度影;急性期硬膜外血肿CT表现为梭形高密度,边缘清楚;急性期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为新月形高密度,内缘模糊;脑内出血CT表现为类圆形高密度,其周围有低密度水肿带;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表现为脑沟脑池内高密度影;弥漫性轴索损伤CT未能检出;本组病例共检出42个病灶。
2.1.2颅脑外伤MR SWI表现颅内出血SWI呈低信号,出血周围水肿带呈高信号,脑室、蛛网膜下腔出血呈线状、点样低信号,弥漫性轴索损伤微小出血灶SWI呈低信号。MR常规和SWI检查能够发现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挫裂伤及脑室出血等病灶。本组病例共检出56个病灶。
2.2 颅脑外伤CT和MR SWI检出率
40例患者临床手术或病理证实有59个病灶,其中经CT常规平扫病灶检出共42个,经MR SWI序列病灶检出共56个,如下表1所示,MR SWI检出符合率明显高于CT(P<0.05)。
表1 40例患者颅脑外伤病灶数量分析
3 讨论
有研究显示,通过MR SWI可以在出血后2分钟或者在临床症状出现后2个半小时就可以将微小出血灶显示出来。从本研究结果可知,40例患者59个病灶中CT常规平扫病灶检出共42个,检出率71.19%,经MR SWI序列病灶检出共56个,检出率94.92%,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类似研究发现,SWI除了可以将出血部位清晰显示出来,还可以将深部脑血管结构显示出来,使临床能够明显脑损伤出现的具体位置,确保临床可任意及时发现脑内存在的微出血灶,指导临床诊疗方案确定[6-7]。
SWI用于脑室内出血、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出血等多种颅脑外伤的临床诊断中,SWI因为存在敏感效应,所以可以对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实质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硬膜下积液进行准确的判断[8-9]。从本研究结果可知,相较于常规CT扫描,SWI在对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的诊断中存在一致性,而针对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少量血肿的诊断,SWI的应用价值要明显高于常规CT诊断。同时也因为SWI应用了高分辨率三维梯度回波序列,能够将微出血灶准确显示出来,这是利用常规CT无法顺利检出的[10-11]。SWI显示的圆形代表的是高分辨率三维梯度回波序,较血肿本身更大[12]。
综上所述,MR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颅脑外伤的准确率要明显高于CT诊断,能够更准确指导临床确定治疗方案,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