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斑蝥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2018-06-11唐浩

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 2018年11期
关键词:药理作用

唐浩

摘 要 目的 对斑蝥素及其衍生物的药理作用、毒性反应以及药代动力学进行综述。方法 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 得出斑蝥素及其衍生物有抗肿瘤、促进白细胞增殖和抗病毒抑菌的药理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细胞周期、诱导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启动子甲基化、抑制蛋白质磷酸酶、调节MAPK等手段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达到抗肿瘤目的。斑蝥素毒性较强,其衍生物较斑蝥素毒性弱,疗效明确,去甲斑蝥素在肝脏有靶向作用。斑蝥素及其衍生物口服吸收速率快,生物利用度低,有明显的首过效应;其缓释剂型对多项药代动力学参数有影响,更加符合安全用药的标准。

关键词 斑蝥素;斑蝥素衍生物;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

斑蝥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鞘翅目芫青科,在我国主要分为南方大斑蝥(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和黄黑小斑蝥(Mylabri scichorii Linnaeus)。始载于我国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斑蝥味辛、热,有大毒。归肝、胃、肾经;有破血逐瘀,消徵散结,攻毒蚀疮的功效,用于徵瘕、经闭,痈疽恶疮、顽癣、瘰疬等症。斑蝥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提取物及衍生物有斑蝥素、去甲斑蝥素、甲基斑蝥胺、斑蝥酸钠。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斑蝥素有抗肿瘤作用,尤其在治疗肝癌上效果显著,但由于其溶解度差、治疗窗窄、安全性差的缺点,临床应用受到了极大限制。近年来为了提升斑蝥素及其衍生物的治疗效果,减弱毒性反应,进行了各种研究。现综述如下。

1 斑蝥素及其衍生物的理化性质

斑蝥素(C10H12O4,CTD)化学名为外-1,2顺式-二甲基3,6-氧桥六氢化邻苯二酸酐,是一种倍半萜类化合物。斑蝥素是一种无色无味,白色斜方形鳞状晶体,是斑蝥酸的内酐,熔点215-216℃,难溶于冷水,微溶于热水,易溶于丙酮(1g:400mL)、氯仿(1g:65mL)、二氯甲烷、乙醚(1g:560mL)及乙酸乙酯(1g:150mL)。

去甲斑蝥素(C8H6O4,NCTD)化学名为外-1,2-顺式-3,6-氧桥六氢化邻苯二甲酸酐,是斑蝥素的衍生物,在水中溶解度为84.27mg/mL,难溶于水,但易水解,水解产物为去甲斑蝥酸。

甲基斑蝥胺(C11H15NO3)化学名为N-甲基-六氢-3α,7α-二甲基-4,7-环氧异苯骈吡咯-1,3-二酮,外观为白色针状结晶,无臭;易溶于氯仿、丙酮、乙酸乙酰;溶解于乙醇、热水中,微溶于水、石油醚。

2 斑蝥素的药理作用

2.1 抗肿瘤作用

C TD及其衍生物对白血病、肝癌、肺癌、宫颈癌、淋巴癌、喉癌、胃癌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抗肿瘤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

2.1.1 影响肿瘤细胞分裂周期:CTD通过调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蛋白组,影响肿瘤细胞分裂周期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肿瘤细胞的分裂周期分为有丝分裂间期(G1,S,G2期)以及有丝分裂期(M期);CTD可以通过影响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CDK1)的表达,促进CDK1抑制因子P12的表达,从而使G2/M期发生阻塞,诱导细胞凋亡。 2.1.2 抑制hTERT mRNA的表达:CTD可以诱导端粒酶逆转录酶(h TERT)启动子甲基化,导致hTERT mRNA的表达受抑制,阻碍端粒酶的生成,使端粒变短,达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

2.1.3 抑制蛋白磷酸酶PP1、PP2A的活性:CTD作为蛋白磷酸酶抑制剂,抑制蛋白磷酸酶PP1、PP2A的活性,从而增强抑癌蛋白P53的活性,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2.1.4 影响Bax与Bcl-2蛋白的表达:Bal-2是原癌基因的表达产物,抑制肿瘤细胞凋亡,Bax是与Bal-2同源的相关蛋白质,其过度表达可以拮抗Bcl-2的保护诱导细胞凋亡。

2.2 促进白细胞生成

斑蝥素可以促进骨髓生长发育,提升白细胞水平;能一定程度上减轻放疗、化疗对癌症患者骨髓造血系统的损伤。

2.3 抗病毒抑菌

斑蝥素可以抑制乙肝病毒。研究表明甲基斑蝥胺可以抑制HBsAg与HBeAg的表达,从而达到抗乙肝病毒的目的。用药量与抑制效果呈线性相关。

3 毒性

斑蝥素对皮肤黏膜以及胃肠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对肝、肾毒性较大。甲基斑蝥胺对肝脏毒性小,但仍然有一定的肾毒性。

4 药代动力学研究

4.1 吸收与分布

4.1.1 口服吸收速率快 CTD及其衍生物在小鼠、大鼠、比格犬等动物胃肠道的吸收速率快,主要吸收部位为肠道。

4.1.2 口服生物利用度低,首过效应明显。改变CTD与NCTD的剂型,将其制成缓释剂可以明顯延长吸收速率,降低其生物毒性,提升其生物利用度。

4.1.3 在体内各组织中广泛分布 CTD在各组织中均有分布,可以透过血脑屏障。通过改变NCTD的剂型可以改变NCTD在体内的分布情况。

4.2 代谢与排泄

NCTD进入机体后首先在细胞色素P450酶的作用下发生I相代谢,水解生成去甲斑蝥酸,然后脱羧进一步发生氧化代谢或与葡萄糖醛酸、甘氨酸、谷胱甘肽等发生结合,其中六元环中与氧桥相邻的碳也容易发生断裂。实验表明,连续给药44、90d,与第1天相比,测得的Cmax、AUC0-t、AUC0-∞、MRT0-t与t1/2有明显改变,而105天与120天检测NCTD含量达不到定量下限,说明连续静脉给药会导致药物清除速率变慢,但不会产生蓄积,药物可以代谢完全。

5 结语

CTD可以通过影响肿瘤细胞分裂周期,影响关键酶基因的表达,调整多种蛋白质的活性等多种途径,对各种癌症细胞有良好的抑制效果,甲基斑蝥胺对肝癌有良好的靶向作用。CTD还有提升白细胞水平与抗病毒的作用,是一种非常有发展潜力的抗癌药物。但毒性大、安全范围小、体内代谢消除快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斑蝥素的临床应用。国内外学者们探究了不同给药方式与不同剂型的药代动力学,试图找到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解决其在临床中出现的问题。尽管目前对新型制剂的研究较多,但其仍存在较强的毒性反应。缓释剂型较其他剂型延后了tmax、降低了Cmax、增大AUC、延长MRT和消除t1/2,极大程度上减弱了其在肝肾的毒性,更加符合安全用药的标准。相信随着研究的发展,CTD及其衍生物可以在临床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黄兰,游文玮. 斑蝥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J]. 广东化工,2009,36(09):246-248.

晏容,刘云,朱欣婷,易小飞,刘流,李晓飞. 斑蝥素酸镁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及其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影响[J]. 应用昆虫学报,2015,52(02):477-485.

曹微丹,张志勇,杨宝东,张民照,孙淑玲. 斑蝥素及去甲斑蝥素对七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J]. 植物保护学报,2008,(01):63-68.

猜你喜欢

药理作用
胡椒碱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中药大黄在临床应用中的功效以及对其药理作用分析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梗死后心绞痛31例临床观察
山荆子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金线莲的研究进展
木犀草素提取工艺的研究概况
核桃青皮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冠心丹参方及其有效成分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轻中度高血压采用硝苯地平缓释剂治疗的疗效和药理分析
蜂胶临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