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018-06-11肖绪信

教育与职业(下) 2018年12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高职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然后阐述了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我国现有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需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师资队伍以及教学方法上进行全方位优化与创新。

[关键词]旅游供给侧改革 高职 旅游人才 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肖绪信(1982- ),男,湖北阳新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浙江 义乌 322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时代高职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jg2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24-0084-07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0.8%,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将在“十三五”期间迎来新一轮的黄金发展期。作为培养旅游人才主要阵地的高职院校,其工作成效直接影响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高度与速度。然而,纵观近年来高职旅游教育的发展,情况并不乐观。一方面,每年旅游类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不足20%;另一方面,旅游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存在巨大缺口。这种结构性供需矛盾表明,我国现有的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一、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1.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国旅游业供给侧存在着供给结构失衡、供需错位、有效供给不足等诸多突出问题,亟须通过改革来优化供给结构。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做好生产要素改革,核心是激活生产要素,提高全要素生产力。而在以服务为核心价值的旅游产品的众多生产要素中,旅游劳动力或旅游人才的重要性无疑是首要的。换言之,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如何培养出旅游行业最迫切需要的旅游人才。这一命题对于旅游人才的供给方——高职院校而言,便是旅游人才培养的精准性问题。为此,高职院校一方面要认真研究教育部于2017年发布的《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7年工作要点》,根据其指示——“坚持准确定位,提高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准确性”,把握好旅游人才培养创新的方向;另一方面要全面分析不断涌现的旅游业新业态、新理念,如“互联网+”旅游、智慧旅游、乡村旅游、休闲旅游、研學旅游、自驾车旅游、游轮旅游、全域旅游、旅游扶贫以及旅游电子商务等,了解新业态、新理念对旅游人才在业务素养和能力上的新期待和新要求,从而确定旅游人才培养创新的具体内容。

2.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主观需求。首先,从大学的使命来看。一般认为,大学的三大使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不同类型的大学在这三大职能上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高职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学,其办学的重心必然是在人才培养上。因此,高职院校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掌握人才培养规律。其次,从高职教育的定位来看,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社会对高职院校的期望也不断发生改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能够与时俱进,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可见,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进行大量专家访谈、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亲身经历,认真梳理后发现,我国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将为专业人才培养指明方向,而人才培养方案则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上,这一定位是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市场需求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会有所偏离。一是重技能而轻素质。许多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思想的指导下,在培养旅游人才的过程中过度强调技能的强化,而在培养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管理素质以及人文素养等方面投入不足,导致毕业生技能有余而素质不足,与中职毕业生并无明显区别。二是重理论而轻实践。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师资结构等原因,在旅游人才培养方案中过多地安排理论教学,客观上压缩了实践训练的比重,导致毕业生知识有余而技能不足,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理论比不过本科生、技能比不过中职生的尴尬困境。

2.专业设置不实用。高职教育是为行业和企业服务的,高职旅游人才培养应根据地方旅游行业在不同发展时期对旅游人才的不同需求来设置专业培养方向。然而有些院校在设置旅游类专业时,并未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方案论证。有些院校则是完全从招生的角度出发,片面地迎合部分家长和考生迷信所谓“高大上专业”的心理,开设一些并不适合高职院校的专业。比如旅游管理这个专业,在很多本科院校都相继取消该专业的情况下,仍然有不少高职院校因招生相对容易而保留该专业,但其人才培养方案与酒店管理专业或导游专业并无明显区别。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的通病是缺少适当的超前性。例如,近年来伴随着电子商务浪潮的到来,旅游市场营销不可避免地走上网络营销的道路,行业对旅游电子商务方面的人才需求极其强烈,然而少有高职院校开设旅游电子商务专业。

3.教学模式不科学。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高职旅游人才培养已基本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并未形成成熟固定的校企合作模式,相同专业在不同院校进行的校企合作方式有巨大差异。二是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仅仅停留在派学生去企业实习和请企业人员来校授课的较浅层面。三是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忽视高职生源的差异性,对“普高生”和“三校生”这两类在知识构成和学习习惯上都有巨大差别的教学对象采取相同的教学模式,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四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学生在校所学理论知识听起来不生动、用起来不实用,致使学生对学校理论教学产生较大怀疑。五是顶岗实习效果无法保证。学生到岗实习后基本处于“放养”状态,学校对学生的有效监管和人文关怀明显不足,使学生有种“被抛弃”的感觉。

4.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是决定一所高校办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的“高等性”和“职业性”,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要具备丰富的实操能力。因此,合理的“双师型”结构对高职院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达到要求、满足需要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具体体现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数量上,大部分高职院校距离2004年教育部提出的“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学教师70%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质量上,部分教师虽然取得“双师型”教师的资格,但实际上并不真正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能力,“双师”教师大多只是“双证”教师,与非“双师型”教师并无明显区别。究其原因,首先,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次,高职院校新进教师大部分为应届硕士毕业生,其能力素养存在着先天性理论有余、实操不足的缺陷;最后,多数学校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办法。

5.教学方法不奏效。哲学家黑格尔说,“方法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至高无上的力量。”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当前,我国高职旅游教学中教学方法的使用还存在一些问题。(1)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更多的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不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2)从教学内容的处理来看,多数教师并未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而是将课本知识“原汁原味”地抛给学生,使教学失去必要的吸引力。(3)在教学素材搜集方面,很多教师是一个案例用很多年,不能及时更新教学素材,使教学失去应有的严谨性。

三、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认为,我国现有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需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师资队伍以及教学方法上进行全方位优化与创新。

1.培养目标:培养“四有”旅游服务人才。高职院校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决定了其培养的人才应既具有一般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又具有职业教育所倡导的“工匠精神”。具体来说,就是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高度的职业认同感、极强的服务意识以及满足顾客需要的服务能力。

其一,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所谓“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也就是说,人文素养包含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前者是指文学、历史、哲学、地理、艺术等人文社科知识;后者是指人文知识内化后的精神表现,主要包含爱国情操、高尚品德、艺术修养以及正确、健康、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内容。当下的高职教育,被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和科学至上的教育观所笼罩,人文教育缺失,反映了高职办学目标的错位和办学理念的偏离。因此,高职教育亟须补上“人文素养教育”这一课,应将“人文素养”明确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之一。

其二,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感。职业认同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职业认同感会影响员工的忠诚度、向上力、成就感和事业心。研究表明,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水平不高。在影响职业认同的四个因素——组织认同、自我认同、参照群体认同、关系认同中,组织认同是最大的影响因素。因此,我国高职旅游教育应将职业认同感明确列为人才培养目标之一。

其三,有极强的服务意识。服务意识是发自服务人员内心的一種本能和习惯,是可以通过培养、教育训练形成的。服务意识必须存在于旅游类专业学生的思想认识中,因为只有提高了服务意识,才能激发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然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我国高职院校对于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普遍存在着口头上重视、行动上轻视的情形。要扭转这种局面,高职旅游教育就必须将服务意识列为人才培养目标之一。

其四,有满足顾客需要的服务能力。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业亦不断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游客在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目的地选择、出游方式、对旅游服务的期待等方面均发生了明显变化。这映射到高职旅游教育当中,就要求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中与时俱进,实时调整培养方案。例如,近年来出境旅游持续火热,行业对出境旅游服务人才的需求量大增。高职院校应在相关专业上加大投入,或在课程设置上做出相应调整,培养出既知晓外国文化知识、又有领队能力的旅游服务人才。

2.专业设置:基于“三原则”开设专业。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的设置,在遵循教育部201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以及《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的前提下,还应遵循满足区域社会需求、符合旅游发展规律以及立足学校办学条件三大原则。

其一,满足区域社会需求原则。为行业提供所需的一线人才,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宗旨和总原则,也是专业设置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例如,近年来华东地区出境旅游持续火热,对领队服务人员的需求量极大,且这种需求将长期存在,那么,高职院校应实时开设领队专业或导游专业领队方向。

其二,符合旅游发展规律原则。从游客角度出发,旅游活动包含食、住、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分别对应旅游行业的餐饮部门、住宿部门、交通部门、游览场所经营部门、旅游商品零售部门以及娱乐场所经营部门,每个部门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服务人才。高职院校应依照这一行业规律开设相应专业,培养专业旅游服务人才。例如,旅游交通部门需要大量的客运乘务人员,那么,高职院校应开设“空中乘务”“轨道客运乘务”等专业,培养专业的乘务服务型人才。

其三,立足学校办学条件原则。此原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实力开设专业。符合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规律的专业可能很多,但就某一具体高职院校而言并不全都适合。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软硬条件开设专业,而不是盲目跟风,造成资源浪费和同质竞争。二是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开设专业。多数高职院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优势(这些特色和优势或源于办学历史,或源于地理区位,或源于区域社会经济环),应将这些特色和优势充分融入学校的专业建设当中。例如,位于沿海地区的高职院校,可考虑开设国际邮轮乘务专业。

3.教学模式:实施基于生源和培养目标差异的分类教学模式。近年来,随着普高生源的不断萎缩,高职院校的招生范围已向中职生延伸。据统计,在旅游类高职生源中,中职生与普高生的比例已接近1︰1。两者无论是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上,还是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上均有着较大差别,但几乎所有高职院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都并未将两者区别对待。另外,现行教学模式也忽视了部分学生升学深造的客观需求。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现行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改革,实施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基于生源和培养目标差异的分类教学模式。首先,根据生源差异将同专业的新生分成中职生和普高生两类,然后分别对这两类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充分调查、适当引导,根据他们毕业愿景差异——就业或升学,分成中职就业、中职升学、普高就业、普高升学四类班级,最后分别为他们制订差异化教学计划(如表所示)。

其一,中职就业班。该班学生的特点是:经受过系统的旅游中等职业教育训练,具备某一旅游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文化课基础较薄弱,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强;毕业愿景明确——去旅游企业一线岗位就业,将来走上旅游企业管理的职业发展道路。基于此,为其定制“1.5+0.5+0.5+0.5”教学模式:第1~3学期在校学习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拓展课,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第4学期到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检验理论学习效果;第5学期回校再学习,学习“企业管理”“旅游经济学”等课程,提升企业管理能力;第6学期进行毕业实习,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该模式最为关键的是处理好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既要避免因课程重复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高职生具备区别于中职生的更高级、更全面的综合素质。

其二,中职升学班。该班学生的特点是:具备某一旅游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文化课基础较之中职就业班学生稍好,学习态度也较为端正;升学继续深造是首选毕业愿景,备选愿景为就业。鉴于此,为其定制“1.5+0.5+1”教学模式:第1~3学期在校学习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拓展课,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第4学期到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提升实践工作能力;第5~6学期回校学习备考,准备“专升本”考试。该模式最为关键的是根据中职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制订科学的文化课教学实施方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从而提高升学率。同时,兼顾学生实践能力的巩固和提升,为毕业备选愿景做相应准备。

其三,普高就业班。该班学生的特点是:文化课基础相对扎实,学习习惯较好,自主学习能力较强;毕业愿景为就业。鉴于此,为其定制“1+1+0.5+0.5”教学模式:第1~2学期在校学习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顶岗实习打基础;第3~4学期到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强化专业技能,为将来在旅游企业就业积累经验,同时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第5学期回校学习,重点学习企业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该模式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让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两方面适应从应试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转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精神。因此,该模式的教学重点是学生职业性的塑造。

其四,普高升学班。该班学生的特点是:在同级学生中文化课基础最好、学习能力最强、学习习惯最好、学习态度最端正;毕业愿景明确——升学。鉴于此,为其定制“0.5+0.5+1+1”教学模式:第1学期在校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第2学期在校主要学习专业技能课;第3~4学期到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强化专业技能,培养专业素养,为“升学”之外的选择“就业”打好坚实基础;第5~6学期回校学习,准备“专升本”考试。该模式最为关键的是处理好学生希望升学深造的主观愿景与事实上不一定升学成功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因此,一方面,需要根據学生的特点,科学设计教学方案,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从而提高升学率;另一方面,需要做好学生升学考试失败的准备,在抓文化课学习的同时,兼顾实践能力的培养,避免出现学生升学不成、就业不能的窘境。

4.师资队伍:打造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自1998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提出要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以来,学界对“双师型”教师的定义已基本形成共识: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又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和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的教师。但是学界对如何培养“双师型”教师却难以形成统一意见。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关键是培养教师的“双能力”,即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其中,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关键。

其一,夯实教师的理论教学基础。“双师型”教师首先是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基本要求。高职旅游类教师多数是非师范专业毕业,课堂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均较为缺乏。对于新入职的教师,学校人事部门应出台相应的培养政策,制订科学的培训计划,使其尽快适应讲台,平稳地完成角色转换。可取的做法是,学校为新教师配备一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导师,新教师以助教身份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期间通过观摩、助教、培训等多种形式学习学校有关教学的规章制度、基本流程以及基本方法和技巧等,并通过高校教师资格考试后,方可上讲台授课,且所教授课程不得超过两门。而对于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学校应定期让其外出培训学习,了解学科前沿动态与专业教学发展方向,以便及时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其二,提升现有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高职旅游教师多数是从高校到高校的“理论派”,几乎没有行业工作经验,对学生的指导只能是“纸上谈兵”。为改变这一窘境,需要学校、部门、学院和专业教研室多层次、全方位、有计划地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一方面,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实践指导能力不足这一问题,并出台相应的政策以要求、鼓励教师切实提高自身的实践指导能力,为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获取相应的实践能力创造环境、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学院或专业教研室在摸排教师“双师能力”情况的基础上,对不具备“双师能力”的教师,根据教学需求与教师专业背景制订教师下企业锻炼计划。具体要求如下:40周岁以下的教师,需脱产到旅游企业一线岗位锻炼不少于一年,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40周岁以上的教师,利用寒暑假到旅游企业一线岗位锻炼不少于半年,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该计划可与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工作结合开展,具体做法是:教师与学生到同一旅游企业工作,教师下企业锻炼与学生顶岗实习同步进行。工作上,教师与学生同岗同习,相互监督;生活上,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此,既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又解决了顶岗实习难管理的“顽疾”,还为现场教学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实践平台,可谓一举多得。

其三,引进具有行业实践经验的新教师。待教师进校后再去培养其实践指导能力,终究是不易的。高职院校在引进新教师时,应摒弃一味追求高学历的旧思维,而将目光投向旅游类企事业单位,引进年轻有为、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员工或中高层管理人员(如高级导游、酒店的部门经理、厨师、调酒师、旅游规划师、会展策划师等)来充实教师队伍。对于这类教师,最为关键的是帮助其尽快适应教师角色、熟悉课堂教学规范、提高理论教学水平。另外,如果短时间内无法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新教师,则可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当然,前提是必须把好入口关,挑选具有较高学历层次、较强专业技术能力且具备时间和精力进行备课和上课的企事业骨干人员;同时,管理上视同于专职教师。

5.教学方法: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信息化教学通常被视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学模式抑或为一种教学环境。笔者认为,现阶段信息化教学更应被视为一种教学方法,一种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有着明显特点和优势的教学方法。

其一,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化教学采用富媒體教学资源,如视频、动画、微课等,呈现给学生的信息量更大、知识更加丰富,提高了知识传播的效率;二是信息化教学所运用的现代教学媒体具有集成性、多维性和交互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实现“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三是信息化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有趣,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四是信息化教学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学习者可通过协同、竞争或角色扮演等方式参与学习,不仅有利于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而且对合作精神的培养也有促进作用;五是信息化教学促使学生进行大量的信息获取、信息加工和信息处理训练,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

其二,信息化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影响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因素有技术、社会、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等,但最为关键的还是信息化教学实施的主体——教师。从教师层面分析信息化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部分教师“没想到”要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虽然教育部提倡信息化教学改革已有多年,但是部分院校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没有宣传、引导和要求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导致相当数量的教师没有意识到教育信息化是大势所趋。二是部分教师“不愿意”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信息化教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教学环节进行信息化处理,因此,在学校没有要求的情况下,教师一般不会主动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三是多数教师“无能力”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信息化教学是建立在各种信息处理技术之上的教学手段,虽然大部分教师能够熟练运用常规的图文信息处理技术,但是对技术含量较高的音视频处理、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感到陌生。

其三,信息化教学改革策略。首先,通过外部氛围营造,引导教师主动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广泛宣传教育信息化,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唯有张开双臂迎接信息化的到来,才不会被时代发展的潮流淘汰。其次,通过内部机制驱动,促使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学校制订信息化教学改革实施计划,让部分有能力的教师、有条件的课程率先实施信息化教学,其他教师和课程后续跟进,逐步实现信息化教学在教师和课程两方面全覆盖。最后,通过信息技术培训,使教师具备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能力。学校应系统组织教师在音视频处理、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方面进行技术培训。通过短期集中培训和强化训练,让教师切实掌握信息化教学必备的信息处理技能。

[参考文献]

[1]毛峰.乡村旅游供给侧改革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32(6).

[2]胡家秀,倪勇,丁明军.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研究[J].高教探索,2012(6).

[3]潘利.新时期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5(32).

[4]欧敏,宋晓虹,王家洪,朱丹.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

[5]李志强,匡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J].职业教育研究,2011(3).

[6]徐玉.基于高职教育的师资结构分析[J].天津电大学报,2008,12(3).

[7]江艳华,贾孟姗.试论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J].职教论坛,2014(32).

[8]赵琼.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缺失与应然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3(36).

[9]王鑫强,张大均,曾丽红.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效能——价值双维核心模型的构建[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6).

[10]刘爱春,赵小云,许晓静.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对10所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J].高教论坛,2017(6).

[11]青玮,刘艳.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与服务意识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3(35).

[12]杨桂芳.试论丽江旅游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J].旅游学刊,2003(7).

[13]周彩屏.打造高职旅游专业的师资团队[J].机械职业教育,2008(6).

[14]苑永波.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中国电化教育,2001(8).

[15]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5).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贵州高职院校招考录取将与高考相对分开
对学生专业社团在高职院校如何定位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