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合所有制:新时代高职院校发展的新动力、新取向

2018-06-11易小芳

教育与职业(下) 2018年12期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新时代

[摘要]新时代,伴随着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粗放型经济逐渐向科技创新的密集型产业转变,从注重相对优势的跟跑创新向注重竞争优势的领跑创新转变,高职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如何培养紧跟时代发展需要,紧贴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服务“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对从经济学领域移植到职业教育领域的“混合所有制”研究也凸显了其时代新价值。本研究从构建适宜市场经济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健全满足永续发展为目标的制度保障、激发价值观转型融合的深层活力、提升支撑多元共融的可持续发展合力等角度,指出了新时代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发展的治理路向。

[关键词]新时代 混合所有制 治理路向 教育共同体 发展共同体

[作者简介]易小芳(1982- ),女,湖北公安人,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科技处,副研究员,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博士。(湖北 武汉 430205)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学习专业委员会、《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2018年立项项目“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办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24-0018-07

一、問题的提出:新时代高职教育的机遇发展

(一)新时代新变化提出了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都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高技能人才,对人力资源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①《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的规模和水平影响着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高职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劳动力保障。面对新时代、新变化、新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有所作为、有所担当,主动适应新时代新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提升的新要求,主动调整专业设置以应对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变化,主动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适应新时代对社会人才综合素质发展的新需求。

(二)新征程新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长期以来,体制机制障碍严重削弱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活力,高职院校、企业因各自价值取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浮于表面,实施不彻底,导致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受阻。201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加快建设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同时,随着“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网络强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一系列经济领域重要战略的深入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等新技术逐步广泛应用,为高职院校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契机。为此,就宏观层面而言,高职院校要在深入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办学活力;加强内涵建设,创建学校特色与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与区域辐射力等方面持续改进以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就微观层面而言,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加强创新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发挥职业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新内涵新目标指明了新方向

伴随着现代化的演进、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的深刻变革,我国从粗放型经济逐渐走向科技创新的密集型产业,从注重相对优势的跟跑创新向注重竞争优势的领跑创新转变,尤其是“中国制造业2025”战略的提出,高、精、尖成为制造业的主流,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具有一定技能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从本质上讲,高职教育是一种技能教育,这种技能的培育与提高均应在实践过程中完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国高职教育又迎来一个关键发展时期。在这个关键发展时期,高职教育的价值理念、行为范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推动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共促协同式创新教育将成为今后工作的基点与重点。“在知识经济中,创新体系内不同参与者的互动对知识的生产、积累和扩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②因此,笔者认为,强调以社会力量参与高职教育主体的混合所有制形式,实现主体协同,才能使高职教育适应产业升级发展的需求,实现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融合,学生培养规格满足企业用人需求。这是充分释放高职院校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形式,顺应时代进步与发展的要求。

二、混合所有制:新时代高职院校发展的新价值、新动力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概念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自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初步提出了“财产混合所有的经济”这一模糊概念起,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概念,实践证明,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作为我国经济领域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混合所有制”概念应用于职业教育领域始于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③同年6月,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组织编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④至此,学术界迅速掀起了研究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热潮,学者们从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的内涵、特征、治理结构、变革路径、发展瓶颈、改革风险防范及配套制度建设等不同角度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丰富了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理论和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混合所有制在推动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新价值、新动力。

美国Robert Cotter教授认为:“合理价值,是一项制度创设活动中的法律正义观。”⑤可以说,任何一项制度创设活动所提供的结局,原理上应为大众所接受并符合人们的价值观,否则将引发规避、纷争与无效率。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其本质属性是一种重要管理制度创新,对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下文笔者将从经济、社会和文化三个层面审视混合所有制的新价值。

(一)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共享经济价值

利益取向是社会运行的动力机制,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底蕴。马克思认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⑥混合所有制办学是“共享经济”的表达方式。在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框架下,多主体合作必须以利益为先导,积极扩大资本所有方、利益攸关方、行政管理方等主体的利益最大化。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共享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有利于引入社会资本,拓宽高职院校办学经费的来源渠道。据教育部官方统计数据:“2016 年,高职(专科)院校1359所,比上年增加18所。”⑦“2017 年,高职(专科)院校1388所,比上年增加29所。”⑧数据反映,高职院校数量每年递增。根据2015年和2016年的教育经费执行情况显示:“2015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6129.19亿元,比上年的32806.46亿元增长10.13%;全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175877.77亿元的比例为14.70%,比上年降低了0.17个百分点,同口径降低了0.57个百分点。”⑨“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8888.39亿元,比上年的36129.19亿元增长7.64%。各级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情况,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为8067.26元,比上年的8280.08元下降2.57%。”⑩尽管教育经费总投入每年递增,但是全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各级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这两项却在递减。综合来说,单靠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难以满足高职院校的需求,需要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办学,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

二是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效率,增强社会经济效益。就高职院校而言,共享企业资金、仪器设备和企业技术人才参与教育活动过程,更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促进教学过程与产业升级、行业标准、企业需求的紧密对接,提升职业教育对产业的服务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就企业而言,企业与高职院校共享人才培养成果,能够提高经济效益。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企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力资源。高技能型用工模式较劳动密集型用工模式的收益成本优势更加明显,主要体现为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技能型人才对新的生产技术、工艺、新技术的变革有更强的适应性,更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企业生产效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二)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共享文化价值

首先,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实现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实施的是“多主体”办学模式,高校和社会企业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高职院校教育理念与政府政策导向、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技术等方面的‘零距离,从而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条件,最终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11总而言之,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混合”的目的之一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校通过“混合”可以培养更多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产品”,企业通过“混合”可以培养出更多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成品”。

其次,有利于吸引企业更多的技术人才参与学校教学活动,深度实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主要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共同合作、双元育人的职业教育制度,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混合所有制办学能充分利用企业技术人才,使高校教师与企业师傅联合,注重技能传承,培养更多的“工匠型”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

最后,有利于实现多主体文化合作共赢。德鲁克指出:“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绝对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12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是多方主体混合办学,要使具有不同背景、不同身份、不同利益追求的多方主体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首先需要形成一个各主体都能够认同的文化价值基础,“如果被集合起来的诸多单位或个人缺乏必要的文化价值整合机制,大家的价值文化相互冲突,就可能会事倍功半。”13只有各主体的价值观高度融合与统一,才能保证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高效运行。这种“文化价值基础”自身就是一种“混合”与“融合”的最终状态,高职院校通过引入生产经营文化、加强制度文化的规范与约束等企业文化特质,不断充实完善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无论是民营企业家还是国有企业的管理者都意识到:要控制一个企业,光控股还不够,更依靠知识的资本化才能实现,特别是要依靠企业的文化。企业通过参与高职教育有助于吸收高职院校尊重学生个人发展,提倡“学术文化”鼓励学生不断自我提升、自我发展,推动企业寻找新的经营与管理理念,建立更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文化,提高企业的持久競争力。

三、治理路向:新时代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发展的径路选择

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T.nnies)在1887年所著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对共同体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认为“‘共同体是指为了达成某种目标所形成的关系群体,能够统一对内和对外发挥作用的关系组合”。14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认为,共同体建立的关键在于激活社会公众的“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这里所说的“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不仅仅指思想,也包括具体的行为。美国哲学家莫蒂默·阿德勒认为,必须以价值理性动机为根本来建构共同体,以达到共同体之间的利益结合和利益平衡。因此,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发展也必须是多主体间多方面“共同体”的有机结合。只有互融互通、互利互荣,才能形成利益平衡的良性组合。

(一)生成教育共同体——健全满足永续发展为目标的制度保障

道格拉斯·C·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中的一些游戲规则,或者更正式地说,制度是人类设计出来调节人类相互关系的一些约束条件。”15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混合”的目的之一就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性是其基本的内在属性。“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虽然在办学资金的来源以及治理方式上与传统职业教育办学有根本的区别,但在社会功能上仍然属于典型的教育型组织,因此混合所有制办学必须牢牢坚持教育属性。”16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有利于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规范、有序办学,因此,要通过加强立法和制度实施保障教育合作方的永续发展。

第一,要加快法律法规的修订、制定,为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办学提供法制环境。一是要加快出台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专项法律法规,明确民营股份注入方式、民营股份与国有股份的比例分配、科学界定“决策权、收益权、监督权”等核心问题。二是加快制定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发展的政策性指导意见,明确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法律地位、监管方式、准入机制、退出机制等。三是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制定针对混合所有制学校的财政扶持、税费优惠、金融信贷等配套优惠政策,为社会企业的参与搭建有效平台。

第二,要加快学校内部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一是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各主体之间以及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的责权利,保证办学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力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治理格局落到实处。二是健全相关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完善机制和政策,如收入分配机制、绩效评价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尤其是公有制职业院校混合后,要出台制度提高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监管能力,必要时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协助。三是制定适应学校发展的各类文化制度。在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形成一系列促进学校文明、有序发展的文化制度,让学校全体成员自觉遵守、维护。

(二)结成利益共同体——构建适宜市场经济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混合所有制的重点不在于混合,而在于混合后的治理结构。”厉以宁指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靠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混合所有制建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完善的过程。”17只有建立和完善学校现代法人治理结构,才能充分发挥“混合”后多主体的优势,激发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和办学质量。

第一,创新教育治理体系。治理指“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组织、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法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制度安排”。18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教育治理体系由外部治理体系和内部治理体系构成。外部治理体系由以往高职院校单纯的行政机构、社会组织外部关系扩大为多主体外部关系融合的总和,涉及行政机构、企业行业、社会组织、市场等多种关系要素。外部治理体系以开放的理念,打破高职院校与社会之间的壁垒,畅通高职院校与社会各领域、行业之间的信息与物质交流渠道,增强相互之间的信息对称性,彼此融合,实现1+1>2的集成效应。“为了让混合后的第三条道路比混合前两相对立的两条道路都优越,要特别注意在混合中尽力使优势互补,而绝不能搞成劣势叠加。如果搞成了短处复合,那将比不混合更为糟糕。”19内部治理体系则是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各主体之间以利益共享、制度约束为基础,以面向需求、提升质量、促进发展为导向,加强相互间的优势整合,责任共担,实现互利共赢的一种内部合作与管理方式。

第二,构建适宜的学校治理模式。要以适应市场机制为原则,构建所有权与经营权、产权与治权相分离,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治理模式。按照既要调动积极性又要维护合法权益的原则,进行权责划分,让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治理机构和组织行使自身权利,充分发挥作用,进而形成办学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力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治理格局。第三,形成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根据现代治理理念和方法,建立健全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管理运行机制,保证学校管理的顺利高效运行。

(三)养成文化共同体——激发价值观转型融合的深层活力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教育活动,其直接意义在于为社会培养大量急需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生存机制即打破高职院校既定平衡状态,引入一种或一种以上产权主体参与高职教育办学,在价值观高度认同、融合的情况下,通过各种利益诉求、利益约束、制度规范、共享成果,达成一种新的平衡状态,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推动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其产权主体的多元,包括国有产权、集体产权、私有产权、外资产权等其中的两个以上。混合后的多主体间要达成一种新平衡,其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与融合便是根基,实则要在新主体中实现价值观转型,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文化共同体。所谓文化共同体,是指具有共同理想和相同文化性状的社会个体所构成的有序群体。如何打造新时代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发展文化共同体,是本研究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笔者认为,打造发展文化共同体就是要由参与办学的多元主体联动构建开放型的文化发展平台,塑造一种混合创新的文化风尚。

第一,思想价值取向的共同。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要从混合前各主体单一的“人文本位”“市场本位”或“技能本位”的人才培养价值取向转向混合后的“人文、市场、技能”三者融合的人才培养价值取向。

第二,文化行为的共同。即从混合前各主体间松散的、割裂的、碎片的封闭式教育模式,向混合后紧密的、整体的、系统的开放式教育模式转变。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是各主体间谋求资源匹配、互补共享和功能耦合的合作式教育,其混合的基础是各主体间文化行为的多方认同。

第三,文化精神的共同。即从混合前单一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或社会企业文化,经相互借鉴、吸收融合,逐步形成符合混合后新主体发展的文化精神。只有思想价值、文化行为的全方位、整体性的转变和新的文化精神的确立,才能形成新的文化共同体。新文化共同体的形成也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各相关主体的行为活动,如此才能真正激发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合作的活力。

(四)筑成发展共同体——提升支撑多元共融的可持续发展合力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发展共同体”的构建,其本质是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社会等办学多主体,利用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通过多主体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互助方式,着力打破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社会乃至市场的分割壁垒,形成发展合力,共同干预职业教育活动,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企业、社会共享合作成果,即多元共融、合作共赢。如何实现多元共融、合作共赢是发展共同体的逻辑起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第一,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多方主体的角色定位明确,职责清晰。政府在发展共同体中要承担上位主导作用,负责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实际需求制定政策法规以规范各主体行为,协调各方主体利益;行业负责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市场需求变化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政策咨询与建议;企业负责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为学生发展提供技能培养、实训设备、实习机会、就业机会等;高校负责根据教育发展规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等,为企业提供符合其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毕业生,不断降低企业人力资源培养成本,同时为企业技术研发、产品更新提供智力支撑服务。

第二,开展产学研合作育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紧跟行业、企业需求,充分发挥高校学术研究能力和人才智力支撑,利用企业先进设备、成果转化平台优势,加强行、校、企产学研合作育人,加强重大领域科研成果的联合研发,加强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第三,利用企业资源优势,为高校教师搭建成长和事业发展平台,促进教师团队快速成长。高校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转让、技术研发、产品设计、技术咨询等服务,同时也能提升自身的双师能力,促进自我快速成长。

第四,加强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发展效果评价与监督。引入第三方机构及时对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发展水平、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对存在问题进行及时纠偏与整改,保障各方主体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按职责形成的发展合力,取得最大发展效能。

总之,新时代赋予了高职教育发展新机遇,为高职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指明了新方向,将混合所有制引入高职教育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提升了新价值。不可否认,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问题,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过程中出现的瓶颈。同时,混合所有制办学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整体办学水平等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混合所有制办学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办学形式和产权构成领域十分复杂,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改革的理论研究还有所欠缺,同时,有关混合后的多方主体价值认同、治理结构、产权责任、利益分配等诸多领域的实际问题还有待破解。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办学理论和实践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不断丰富和完善,促进其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新方向、体现新价值,最终实现高职院校与社会力量之间的良性互动。

[注释]

①崔学华.基于职业教育视角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12):171-172.

②Lundvall B A,Johnson B. The Learning Economy[J].Journal of Industry Studies,1994,19(2):23-24.

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2014-05-02.

④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Z].2014-06-16.

⑤Robert Cotter.Do Good Laws Make Good Citizens?An Economic Analysis of Internalizing Legal Values[EB/OL].(2001-04-

03)[2017-07-10].http://www.docin.com/p-1433468630.html.

⑥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⑦教育部.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7-07-10)[2017-07-20].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

fztjgb/201707/t20170710_309042.html.

⑧教育部.2017年全國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7-07-22)[2018-07-19].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

fztjgb/201807/t20180719_343508.html.

⑨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15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教财〔2016〕9号)[Z].2016-11-04.

⑩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教财〔2017〕6号)[Z].2017-10-10.

11易小芳.高职教育协同创新的价值解析与制度思考[J].职教论坛,2013(25):35.

12(美)德鲁克.大变革时代的管理[M].赵干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128.

13HOPPE H C,OZDENOREN E.Intermediation in innovat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5,23(5/6):487.

14(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56.

15(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15-16.

16郭盛煌.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典型业态、实践之惑与治理路向[J].教育与职业,2018(4):13.

17厉以宁.在调查混合所有制中发现的几个误解[J].当代社科视野,2014(4):35.

18徐桂庭.关于职业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66.

19刘嗣明.混合——一种新的发展观[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226.

猜你喜欢

混合所有制新时代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中央房企国家持股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公司治理研究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非公资本进入:问题和对策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国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发展混合所有制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