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和对策

2018-06-11覃川郑萍萍

教育与职业(下) 2018年12期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覃川 郑萍萍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产业转型升级背景。然后分析了高职教育面临的新问题:高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专业课程建设不能完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变化,教师的教育思维需要与时俱进,学生职业能力难以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最后提出了高职教育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完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构建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助力教师职业成长;树立“支持服务”理念,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覃川(1960- ),男,湖北松滋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郑萍萍(1978- ),女,山东五莲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山东 青岛 26655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24-0034-04

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在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着新要求。积极应对挑战,加快自身转型升级,培养出满足时代和社会需要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产业转型升级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以技术进步、创新驱动为表征的经济发展趋势,推动了全球的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是产业从价值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的上升过程,是产业结构高级化,即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主要表现在,由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产业发展由粗放式向集约式发展;产业布局由分散型向集聚型转变。这就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全面推动劳动力要素的升级和结构优化。高校大学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基础。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必须深化改革,以快速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二、高职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当前, 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新挑战、新问题。

1.高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在高职教育领域可以理解为:求学者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高职教育发展不平衡、供给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我国高职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产教融合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不断加强,大批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大国工匠,在社会各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程较短,发展状况还处于“初级阶段”。从外部层面上看,西部内陆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高职教育发展不平衡,学校服务地方产业以及高技能人才供给方面发展不充分,校企合作的程度与产教融合的深度既不平衡也不充分。从内部层面上看,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教师发展等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制约着现阶段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

2.专业课程建设不能完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变化。当前,我国工业生产方式正从“制造”向“智造”转变,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专业转型升级。有些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对产业发展、市场需求变化的灵敏度差,专业结构与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吻合度不高;专业的职业特征不鲜明,专业设置基于传统的学科划分,体现为大专业,涵盖宽泛,笼统单一;缺乏跨专业的知识整合,专业群建设意识薄弱,相近专业、跨专业缺少资源共享和沟通。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对接不紧密,与行业技术应用有一定程度的脱节,不能及时应对新旧动能转换;课程体系与求学者职业发展需求之间不能很好地匹配,偏重显性课程建设,轻视包括文化、环境、课外活动在内的隐性课程建设;课程资源不够丰富,忽略学生接受知识能力和成长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性,套餐化、模式化的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3.教师的教育思维需要与时俱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职业化、信息化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些教师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认知不准确,没有真正确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布道式、宣讲式、满堂灌式教学法依然大行其道;偏重专业学习,对学生创意思维、合作能力、主动学习意识、敬业精神的培养重视不够;对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注度、参与度不高,市场调研能力、操作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不强。

4.学生的职业能力难以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產业升级带来生产技术的复合化,专业界限逐渐被打破,多学科融合发展。同时,生产工具的智能化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然而一些学生在主动学习能力、批判性意识、吃苦耐劳精神等的养成上,难以达到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职业人才标准,导致竞争力不强、知识面过窄、适应能力差,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

三、高职教育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1.完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理解和应对高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需要重温高职教育的初心和使命——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使他们在为国家社会建功立业的同时,不断提升个人生活的幸福指数。当下,职业教育进入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新时代,开启了以质量为生命的优质化、品牌化道路。高职院校必须主动适应需求,实时自主调整,持续改进提升,在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实施高职教育,让求学者好就业、就好业,提升收入水平,在实现个人美好生活诉求的同时,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做出贡献。

高职院校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明确办学定位,构建起符合时代发展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2014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职业院校要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通过内外部各主体对高职院校的“共治”,使高职院校内外利益相关者在平等和相对自主的基础上共同参与办学,形成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高职院校办学新模式、新机制。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高职院校准确把握办学定位,促进办学过程中高等性、职业性、教育性的和谐统一。面对未来社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和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变革,高职院校应以创新的思维、改革的勇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要求高职院校创新合作办学机制,推进政校行企融合发展,开展多维度、宽领域、多样化的合作,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创新集团化办学模式,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多渠道、多形式地推进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之间的衔接、合作,以提升中职学校的办学水平。推进工学结合,要求高职院校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具有高职特征属性的国家、学校、专业、教学(学习)人才培养的层级体系;强化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特色体系建设,把实践教学、技能培养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推进二级学院由教学单位向办学单位转变,加快推进专业产业对接,推进校企联手开展应用技术技能积累与研发推广工作。

面对国家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应积极应对,主动作为,成为国家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高职院校以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开发职业技术类培训课程资源库,推进优质培训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为行业企业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立足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教育培训服务和学历继续教育。发挥高职院校社区学院的功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农村转移劳动者的转岗,加强社区文化教育。高职院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配合合作企业“走出去”,一方面输出高素质技术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培训等方式提升当地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与素质能力。

2.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构建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产业行业需求,做到适时调整、实时整合,保证新工艺、新业态的适时呈现。《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战略重点领域。这些领域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高职教育在专业建设上要做到资源的聚集和整合,在人才培养上服务这些领域的快速发展。

职业教育要树立“专业+”意识,即“主干专业+拓展专业”,突破既有的专业壁垒,实现跨界融合、资源共享,建立开放、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树立专业群建设意识,增强学生的专业迁移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多维度、多层次、多样化的校企合作,促进专业与职场文化和职业标准的融合,从而进一步拓展专业空间,丰富专业内涵。

与此相适应,在课程建设上,强化“课程+”意识,着力构建“生态型”课程体系,推进专业技能课程与素养能力课程的融合,推进多元化、自助式课程实施机制的形成。具体来说,一是在课程设置上,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满足教育发展规律的需求,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系的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二是在课程内容上,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对接职业标准,打破专业知识界限,促成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接纳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形成混合式课程新业态,突出学生专业能力、人文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总之,课程建设不仅关注知识、技能和能力等维度,更关注学生能力发展背后的人格塑造、精神培育和价值引领,从而整合全方位育人元素,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构建全员、全域、全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立体式“大课程”系统。

3.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助力教师职业成长。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教师是关键。在新形势下,教师不仅要具备“双师”素质,还要拥有国际视野,掌握国际先进教育理念。

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理念,不断刷新知识体系。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居高临下的“布道者”的角色,树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促进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教师要注重学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保持教学内容与新技术、新工艺同步;要拥有国际化视野,将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更具竞争力。

高职院校要为教师职业成长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逐步构建起涵盖师资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各个方面的政策体系,以事业的发展吸引人才,以竞争的机制激励人才,以感情的投入凝聚人才;基于教学能力提升、组织文化认同,结合教师特点制订相应的培养方案;实施教师全员素质提升计划,帮助教师做好职业发展规划,促进教师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同步提高。

4.树立“支持服务”理念,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办好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要以学生向往未来美好生活的要求为目标,不仅培养学生面对职场的就业能力,还应培育学生经营家庭的生活能力。高职院校要创设学生全人、全面、全程发展的良好环境,推进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的融合。在专业技能教育过程中贯穿创新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创造未来的精神追求、从事事业的综合能力、经营家业的基本素养、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最终形成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生存能力。教育是让学生成为他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确立基于学生成长的“支持服務”理念。立足学生自身特点,指向基于学生自身内在机理与环境充分融合前提下的正向发展,形成“支持性服务”与“服务性支持”的有机结合。将学生从社会对人才标准诉求下的教育产品,转变为源于学生本身作为人的自我发展诉求视域中的真正服务对象,激发学生融入社会的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自我和谐、自我成长。同时,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功能和方式从单一的行政式的“管理传授”向全面和谐的“支持服务”转变;从单向传输式的教育教学向自主学习、自我建构、自我完善转变;从标准化的人才培养向个性化培育转变。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构建基于学生成长的“支持服务”体系。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从品德、专业、身心和社会生活多方面支持服务学生发展,形成校、企、社、家、生、友协同“支持服务”闭环系统,凝聚各方力量,全方位覆盖学生成长过程。突出从“纵向管理传授”向“多维度支持服务”转变,从“单一学业支持服务”向“全面发展支持服务”转变,从“单一部门支持服务”向“全员、全域、全程支持服务”转变。综合全校的人力物力资源,以及显性和隐性育人因素“协同育人”,形成立体式、开放式、全方位聚焦“学生成长”的“支持服务”。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建设、环境营造等方面深化结构性变革,为学生全面、健康、和谐成长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

[1]卢志米.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2).

[2]王亚鹏.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8).

[3]欧阳剑波.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嬗变[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5).

猜你喜欢

产业转型升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黑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促进中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与物流园区联动关系分析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