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创新驱动发展精准对接新型工业化城市建设研究
2018-06-11吴玺玫
[摘要]当前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政府主导作用不突出、多方协同壁垒明显、学校办学现状限制、创新成果与发展需求不匹配及创新驱动发展动力不足等障碍因素,既不利于高职教育创新驱动发展,也不利于新型工业化城市建设。文章从解决现实困境、寻找有效路径出发,提出了政府主导、高校主导、行业企业多方参与等举措,以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增强服务新型工业化城市建设的能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 创新驱动 新型工业化城市
[作者简介]吴玺玫(1965- ),女,江苏宜兴人,开封大学,教授。(河南 开封 475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软科学研究类项目“高职院校创新驱动发展服务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2400410118)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24-0025-05
当前国家大力实施创新发展驱动战略,高职教育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基础和关键,必须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升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能力。
一、高职教育创新驱动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高职教育创新驱动发展是新型工业化城市建设调整升级的需要。传统工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经济发展的主力,调整升级传统工业将是新型工业化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调整升级传统工业不仅要实现传统工业的信息化,还要将先进的技术产品、先进的管理方法应用到生产过程中,以提升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和管理水平。随着生产自动化、高效化、智能化的实现,许多技术和岗位对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说,高职教育创新驱动发展符合新型工业化城市建设调整升级的需要。第二,高职教育创新驱动发展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新型工业化将引起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改变,在为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高职教育如何培养出适合新型工业化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适应新型工业化需求,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第三,高职教育创新驱动发展是高职院校精准对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高职院校大多数由地方政府或行业企业主办,主要服务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高职教育创新驱动发展有利于培养出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研发出符合产业特色的创新成果,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并促进学生就业。
二、高职教育创新驱动发展与新型工业化城市建设精准对接的障碍分析
随着高职教育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高职教育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当前高职教育创新驱动发展距离新型工业化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1.政府主导作用不突出。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劳动力就业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效应”。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政府应在高职教育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虽然都对高职教育给予了不同程度的重视和支持,但主导作用仍不够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高职教育法律体系不够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主要侧重于中职教育和高等教育,而高职教育仅仅从属于高等教育,尚未形成自身独立的教育法律体系。以高等教育的标准来规范、评价高职教育,既不符合高职教育规律,也不利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由于缺乏法律的规范和保障,高职教育在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较多的问题。第二,政府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首先,我国高职教育承担着3/5的高等人才培养任务,而经费投入却不到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的1/5,这种办学规模与经费投入倒挂的现象,不利于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经费投入不足成为影响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和障碍。其次,学校的实习、实验、实训基地所需的教育资源也严重短缺,影响了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最后,经费不足导致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培训,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影响了高职教育发展。高职教育对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作用巨大,因此,各級政府有必要加大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加快我国新型工业化城市建设进程。第三,政府对高职教育的监管不力。地方政府作为高职院校的管理者,有义务对其发展进行必要的监督,以促进高职院校稳健发展。目前普遍存在着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监管不力的现象,表现为:首先,对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条件监管不力。由于经费来源不足,部分高职院校通过扩大招生规模、增加学费的方式筹集资金,致使最初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条件难以保持。其次,对高职院校的财务状况监管不力。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资金管理不善,导致债务不断增加,财务风险加大,不得不通过银行贷款来缓解办学困境。最后,对高职院校的经费使用监管不力。国家对高职教育投入的资金量呈现逐年增加态势,但是政府对经费使用缺乏必要的监管,容易产生资金滥用的现象。
2.多方协同的壁垒明显。高职教育具有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准公共产品特征,需要政府介入。同时,基于培养知识的教育性与促进就业的职业性,高职教育又是一种跨越学习与工作、学校与企业的跨界性教育,需要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因此,高职教育发展是一个政校企多方协同发展的过程。然而,目前的政校企合作形式——校企合作,仅仅是浅层次的合作,政校企协同仍存在诸多壁垒,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政校企协同缺乏刚性制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模式。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一系列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文件,强调了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然而,实际的运作程序和操作规范不足,阻碍了校企合作的实施。第二,政校企协同缺乏内在动力。学校和企业经济性质不同,高职院校主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非盈利性质;企业是市场主体,目标是实现市场利润最大化,以利益为导向。校企合作中的利益分配机制不明确,导致企业缺乏参与的内在动力。第三,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约束,可用于校企合作的资源有限,这也限制了校企合作进一步发展。
3.学校办学现状的限制。高职教育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办学现状阻碍了高职院校经济服务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表现为:第一,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征是职业性,人才培养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当前多数高职院校由于经费不足,往往通过扩招来增加收入。学生人数增多,但实验教学设施有限,这样就难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使得最初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生偏移。第二,高职院校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不足。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了学生人数增多、人均实验教学设施不足、师资队伍比例不合理,使得高职院校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第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欠缺。由于“双师型”教师培养和评聘机制欠缺,“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很多刚从高校毕业的学生缺乏教学经验和实训教学能力,不利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4.创新成果与发展需求不匹配。当前,高职教育服务新型工业建设不仅体现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还体现在创新成果转化上。唯有高职院校的创新成果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一致,才能实现创新成果的顺利转化,提高生产力。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创新成果与发展需求不匹配的现象,主要体现在:第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结构不匹配。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存在严重的问题,表现为:一是专业重复设置,教学资源重复投入,使得紧缺的教育资源浪费较大;二是专业设置缺乏前瞻性,新专业的设置不符合当前产业结构发展,传统专业的调整也相对滞后;三是专业设置灵活性不足,不能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第二,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目前的课程体系仍侧重于理论课程,学生将较多的时间用在理论知识学习上,忽视了职业能力训练,不利于研发高质量的、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成果。
5.高职院校创新驱动发展动力缺乏。高职教育创新驱动发展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及研发的创新成果,能极大地推动新型工业化城市建设进程。然而,当前高职教育普遍存在创新驱动动力不足的现象,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教育经费不足,缺乏创新驱动发展的物质保障。近年来,职业教育经费逐年增加,但职业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重却出现下滑趋势。经费不足导致学校的实验实训及教学设施得不到更新,信息化程度差,弱化了高职教育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第二,创新成果转让服务体系不完善。除了创造知识、传播知识,高职教育还具有物化知识的功能,能将创新成果应用于产业发展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然而,当前创新成果转让服务体系不完善,高职院校与行业、产业、企业的互动不足,高职教育创新成果与企业创新需求不匹配,阻碍了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第三,缺乏对富有创新能力的师生进行奖励的机制。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师生是创新成果研发的支柱力量,有利于创新产出量的增加。然而,目前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不利于提高师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不利于高职院校精准对接地方新型工业化城市建设。
三、高职教育创新驱动精准对接新型工业化城市建设机制的策略构建
1.政府主导:重塑创新驱动服务新型工业化城市建设机制。针对高职教育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法律体系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监督不力、激励政策不完善等障碍因素,政府应发挥其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为高职教育创新驱动发展服务新型工业化城市建设保驾护航。第一,完善法律法規调整机制。除《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外,政府还要完善高职教育自身独立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减少高职办学、人才培养的盲目性,提高教育资源产出效益。此外,针对校企合作刚性制度缺乏的问题,政府应及时出台校企合作具体实施细则,明确校企合作实施步骤、利益保障机制及行为约束监督机制,确保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第二,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地方人民政府要依法制定并落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改善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要求,各级政府应尽快落实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的实施细则,确保高职教育有充足的资金改善实验实训及教学设施,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提高高职院校创新驱动服务地方新型工业化城市建设能力。第三,完善评估监督机制。这主要包括政府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否偏移以及对教育经费使用情况及财务状况进行评估监督的机制。针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经费使用效益、高职院校的财务收支情况,政府应成立相应的专门评估机构,构建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区域内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偏移情况、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及财务状况进行评估监督,对出现异常情况的院校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障高职教育创新驱动发展,更好地为新型工业化城市建设服务。第四,完善激励机制。针对高职教育创新驱动发展动力缺乏的现象,政府应完善创新成果激励机制,对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和学生给予必要的物质或精神奖励,激发高校创新的积极性。同时,政府应引导企业和市场,形成创新成果激励氛围,使政府激励、市场激励、企业激励有机结合,促进社会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
2.多方参与:构建创新驱动服务新型工业化城市建设的平台。行业、企业或组织机构等应积极参与高职教育发展。通过构建特定组织平台,将各自的优势、资源集中起来,形成合力,在实现多方共赢的同时,达到改善高职教育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专业设置前瞻性不足、校企合作层次低、人才培养目标模糊等目的。第一,构建人才供需信息平台,增强专业设置的科学性。高职教育创新驱动发展能否与新兴工业化发展实现有效对接,关键在于专业的设置与市场需求是否一致。高职院校对经济信息变化的搜集处于弱势,但经济信息的变化又确实影响到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因此,由政府提供对专业设置有价值的经济变化信息,成立“人才供需信息平台”,定期搜集当地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结构、岗位需求及发展趋势,并免费向公众公开宏观专业设置信息。高职院校则据此结合专业建设实际,适当调整专业结构。第二,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政府主导的,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将各自的优势资源或能力进行整合,共同进行的技术协同创新活动。在政府主导下,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能够直接应用创新成果,提高了参与积极性。高职院校也可以就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就业方面等与企业进行充分的交流,促进校企进一步合作。第三,构建第三方评价平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合理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要求“推进职业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第三方评价平台将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发展方向。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因此,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应侧重于学生所具备的职业能力。要以学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为重点,构建以行业企业或社会机构为第三方的多元评价平台,客观反映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效果。评价结果也可作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参考,促进高职教育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3.高校主动:完善服务新型工业化城市建设精准对接机制。高职院校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过程与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完善与新型工业化城市建设的对接机制,在提高服务新型工业化城市建设能力的同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第一,以就业为导向,树立人才培养目标。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仍然比较模糊,培养出的人才难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高职教育应根据经济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第二,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新型工业化城市建设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要求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做相应的调整。因此,要对传统的专业设置形式进行改进,构建“专业集群”,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担任各院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共同研究专业设置的产业背景、行业定位,确定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使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第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优化课程设置。课程优化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高职教育应站在服务新型工业化城市建设的高度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整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技能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为标准,以理论知识够用、专业知识熟练操作为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的动态和岗位需求,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场所和工位,配备实操指导教师。要与企业开展订单培养,把“招生”与“招工”结合起来,使专业建设与企业发展同步、培养目标与企业要求同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同步,职业素质与企业文化相适应。
4.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心,构建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學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教学的主要标志,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关键。高职教育要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同时注重与理论教学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突出教学目标的职业性、教学内容的应用性、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大力推进基于工作过程、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做”一体,“岗、证、课”合一,以培养出适合新型工业化城市建设的人才。
5.以创新人才培养为重任,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随着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新型产业的出现,一大批新的就业岗位相继出现,对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产生了较大需求。着力建设一支既能传授理论知识又能动手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合理的专、兼教师比例和动态的、开放的兼职教师库,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战略部署,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现实选择。新型工业化城市建设为高职教育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高职教育创新驱动发展培养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及研发的创新成果,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新型工业化城市建设进程。在高职教育创新驱动发展精准对接新型工业化城市建设进程中,必须构建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协同联动机制,为高职教育创新驱动发展服务新型工业化城市建设提供便利和服务。
[参考文献]
[1]关鑫,赵宇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创新型人才[J].才智,2016(7).
[2]迟俊,刘晓倩.创新驱动战略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J].河北企业,2016(3).
[3]王文祥,郭燕,刘莹,等.创新形势驱动下高职院校科研建设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46).
[4]龚娜.高职院校科教融合的理论发展与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