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职业学校法治教育实施的成效、问题及改进

2018-06-11姜伯成屠明将

教育与职业(下) 2018年12期
关键词:法治教育中等职业学校重庆市

姜伯成 屠明将

[摘要]通过调查发现,当前中职学校法治教育实施在整体效果、政策环境与学校环境、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学、评价机制、社会资源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同时,中职学校法治教育实施面临着学生法治素养亟须提升、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教学形式死板、师资队伍结构仍需优化以及家校与社会尚未形成教育合力等问题。对此,从转变教育理念、加强课程整合、革新教养方式、强化师资建设、创新育人机制等方面提出中等职业学校法治教育实施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法治教育 重庆市

[作者简介]姜伯成(1962- ),男,重庆人,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屠明将(1987- ),男,安徽六安人,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重庆 400010)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2016年度教育科学规划重点委托项目“重庆市中职学生法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6-WT-02)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24-0052-07

在我国学制发展与建设过程中,初中毕业生面临“学术轨”与“职业轨”的选择,即学生将实现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双向分流。当前,“初升高”升学制度自然而然地把学业成就、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等方面处于劣势的“差等生”筛选到中职学校。生源劣势导致我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差距日益扩大,中职教育事实上成为人才筛选金字塔的最底层。中职学校学生主要由15~18周岁的未成年人构成,这些群体正处于生理发育尚不健全、心理敏感而脆弱、情绪波动不稳定的青春期,倘若学校法治教育建设难以配套跟进,他们则极易产生不良行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深度转型,各行各业对劳动力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注重“工匠技能”、缺乏“工匠精神”的中职教育模式难以适应未来劳动力市场,中职学生的法治宣传教育不可忽视,中职学校法治教育也成为当前学术研究和实践领域需要慎重思考的重要课题。因此,本研究选取重庆市中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在分析中职学校法治教育实施已有成效的基础上,明晰当前法治教育实施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并为进一步改进法治教育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有效提升中职学校法治教育效果,推进法治教育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证依据。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工具。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本研究所采用的《中职学校法治教育学生调查问卷》和《中职学校法治教育教师调查问卷》均为自编问卷,问卷在文献研究、深度访谈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反复修订而成。学生问卷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背景信息,主要包括学生性别、年级、学校区位、学校层级等;第二部分为调研题项,主要包括学生的法治意识、法治知识和法治行为三个维度。教师问卷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背景信息,主要包括教师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职称、学校区位、学校层级等;第二部分为调研题项,主要包括法治教育实施的政策与学校环境、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学、评价机制和社会资源五个维度。此外,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对问卷调查进行必要补充。在问卷设计的基础上,分别编制针对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三个群体的访谈提纲,试图通过访谈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职学校法治教育问题。

2.研究对象。本研究问卷调查采用分层抽样和立意抽样的方式,根据重庆市中职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选取了23个区县23所中职学校的学生和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学生问卷回收22966份,有效问卷21580份,有效率为93.9%;教师问卷回收2456份,有效问卷2245份,有效率为91.4%。

就学生有效问卷而言:在性别方面,男11554份(占53.5%),女10026份(占46.5%);在年级方面,一年级11001份(占51.0%),二年级8932份(占41.4%),三年级1647份(占7.6%);在学校区位方面,主城学校4482份(占20.8%),区县学校17098份(占79.2%)。就教师有效问卷而言:在性别方面,男881份(占39.2%),女1364份(60.8%);在职务方面,校级领导60份(占2.7%),中层干部159份(占7.1%),一般教师2026份(占90.2%);在学历方面,硕士235份(占10.5%),本科1809份(占80.6%),专科142份(占6.3%),中师59份(占2.6%);在教龄方面,5年及以下790份(占35.2%),6~10年465份(占20.7%),11~15年342份(占15.2%),16年及以上648份(占28.9%);在学校区位方面,主城学校504份(占22.4%),区县学校1741份(占77.6%)。

二、中等职业学校法治教育实施的成效分析

1.法治教育实施的整体效果。在中央顶层战略部署和地方积极贯彻落实的双向推动下,当前中职学校法治教育实施的整体效果较为理想,主要表现在学生法治意識、法治知识和法治行为三个方面。

第一,学生的法治意识明显增强。超过八成(83.4%)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法律的主要作用,近九成(89.7%)的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法律后的积极作用,超过九成(93.6%)的学生对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有着较为清楚的认识。例如,对于“你认为法律的主要作用”而言,“保护公民权益”“规范人们行为”“处罚违法犯罪”“规定公民的义务”的占比分别为84.5%、89.1%、85.8%和83.4%。

第二,学生的法治知识日渐充实。83.3%的学生对未成年人保护法、68.1%的学生对宪法、67.8%的学生对消费者权益法、67.7%的学生对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知识较为了解;54.2%的学生对刑法、51.5%的学生对劳动法等法律知识较为了解。

第三,学生的法治行为逐渐规范。超过八成的学生在个人权利受到损害时都会采取各种正当方式来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而不足二成的学生会选择不正当方式或放弃维权,这表明学生的法治行为逐渐得到规范。例如,对于“生活中遇到侵害自己权益时的处理方式”而言,82.0%的学生能够“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2.法治教育实施的政策环境与学校环境。法治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学校环境,当前中职学校法治教育实施的政策环境与学校环境都得到了显著改善。“五五普法计划”经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批准,对各类学校的法治教育要求“计划、教材、教师、课时”四落实,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在这一政策方针的指导下,逐渐将法治教育课程有效纳入教育系统制定的课程文件,法治教育内容在学校执行相关政策的过程中不再受到忽视。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法治教育的开展以相关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作为依据,学校法治教育实施的政策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与此对应的是,学校在法治教育规划、经费保障、分管领导、分管机构等方面为法治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条件。从调查结果来看,88.9%的教师认同“学校有法治教育整体规划”,93.1%的教师认同“学校法治教育有经费保障”,87.6%的教师认同“学校法治教育有分管领导”,83.9%的教师认同“学校有法治教育管理机构”。因此,超过八成的教师感知到学校为实施法治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条件。

3.法治教育实施的师资队伍建设。为了保证法治教育顺利开展,中职学校既在教育规划、经费保障、分管领导、分管机构等方面提供了有力保障,又通过配齐配足教师、组织专题培训、开展教研活动等措施强化法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从教师角度来看:对于“学校有满足需要的法治教育教师”而言,“完全符合”与“比较符合”的占比分别为37.4%和41.1%;对于“学校经常组织法治教育教师专题培训”而言,“完全符合”与“比较符合”的占比分别为48.8%和34.8%;对于“学校法治教育教师都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而言,“完全符合”与“比较符合”的占比分别为38.7%和32.9%;对于“学校法治教育教师经常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而言,“完全符合”与“比较符合”的占比分别为45.8%和32.2%。此外,86.5%的教师认同“学校建有法治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73.8%的教师认同“学校建有法治教育教研室”。这表明当前中职学校在配齐配足教师的同时,又积极通过各种途径进一步促进法治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4.法治教育实施的课程与教学。课程与教学是法治教育实施的主要载体和有效路径,当前中职学校在法治教育课程与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第一,法治教育课程建设较为理想。当前,中职学校在课程开设、教辅材料方面的工作开展较为理想。78.3%的教师认同“学校把法治教育列为专门课程,排入课程表”,86.6%的教师认同“学校有专门的法治教育教材”,85.6%的教师认同“学校有专门的法治教育教师参考资料”,84.9%的教师认同“学校及教师能开发法治教育校本课程资源”。第二,法治教育教学形式有所转变。中职学校在加强学生学法、用法和护法工作中进行了积极探索,采取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当前,法治教育教学形式以主题班会(73.5%)、法治教育课(68.2%)为主,其比例都超过了60%;看电视报道(59.1%)、观看宣传片(57.2%)和法治讲座(53.6%)的比例也超过了50%;其他教學形式的比例都在35%以下。此外,教师在探索法治教育教学形式变革的同时,积极通过革新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等方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83.5%的教师认同“教师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法治教育”,89.8%的教师认同“教师能积极探索法治教育教学改革”,96.5%的教师认同“教师能领会法治素养并在学科教学中落实”。

5.法治教育实施的评价机制。当前,大部分中职学校将法治教育纳入教师和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力图积极发挥考核评价机制对法治教育的诊断、调节、反馈和激励功能。从教师感知角度来看:对于“学校教师表彰中有法治教育类项目”而言,“有”占比为52.8%,“没有”占比为26.4%,“不清楚”占比为20.8%;对于“学校有教师课程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考核措施”而言,“有”占比为65.3%,“没有”占比为17.5%,“不清楚”占比为17.2%;对于“学校学生表彰中有法治教育类项目”而言,“有”占比为58.0%,“没有”占比为22.8%,“不清楚”占比为19.2%;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法治素养内容”而言,“有”占比为72.7%,“没有”占比为13.3%,“不清楚”占比为14.0%。因此,超过六成的学校将法治教育作为课堂考核措施和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超过五成的学校将法治教育纳入教师表彰和学生表彰项目。

6.法治教育实施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是弥补学校教育资源不足的一种重要形式。中职学校在开展法治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了系列措施整合社会资源以实现法治教育资源最优化。从教师感知角度来看:对于“学校聘请法官、警察、律师等担任学校法治副校长或辅导员,并定期开展法治教育讲座或实践活动”而言,“聘请了并定期办讲座”占比为60.4%,“聘请了但活动不多”占比为28.6%,“没有聘请但举办过讲座”占比为9.2%,“没有聘请也没有举办过讲座”占比为1.7%;对于“学校能组织学生参观人大、法院等立法、司法机构,开展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而言,“能并经常”占比为40.9%,“能但进行不多”占比为37.5%,“不能”占比为21.6%;对于“学校能与社区、妇联、共青团以及家庭等举办相关活动共同开展法治教育”而言,“能并经常”占比为45.0%;“能但进行不多”占比为44.8%,“不能”占比为10.2%;对于“学校能与法律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联系,为学生提供法律帮助”而言,“能且容易”占比为55.2%,“能但有点难”占比为37.0%;“不能”占比为7.8%。

三、中等职业学校法治教育实施的问题审视

1.学生法治素养亟须提升。当前,中职学校相当大比例的学生有过无故旷课、翻墙外出、打架斗殴等违纪经历,并且学生往往不服从学校和家长管教,更不认可学校和教师的处理方式。大部分学生对相关法律内容有一定了解,但在生活学习中难以使用法治知识自觉约束自我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违法乱纪现象频发。此外,43.9%的学生了解道路交通安全法、40.0%的学生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35.3%的学生了解民法通则、35.0%的学生了解婚姻法、32.7%的学生了解行政诉讼法、26.6%的学生了解妇女权益保护法、22.3%的学生了解国旗法;当学生遭遇搜查物品、性骚扰、购买伪劣产品、名誉受损等,依然有20%左右的群体不会选择通过正当的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利。这说明当前中职学生法治知识学习停留在应付式学习层面,真正掌握并合理运用法治知识的较少。加之在“就业率”和直接经济效益的驱动下,中职学校过多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和实用技术训练,而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法治教育受到极大忽视,学校法治教育的总体规划、具体目标、管理方式等模糊不清,这些因素阻碍着中职学生法治素养提升。

2.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以课程体系为核心的课程建设是影响中职学生法治教育意愿和法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首先,课程设置越俎代庖,法治教育课程虚化。《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安排》规定,中职学校必须开设36个学时的法律基础必修课程,但是中职学校却在政策余留空间内未严格执行相关政策法规,以思想政治课或职业道德课代替法律基础必修课程,这使得法治教育内容与知识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例如,高达58.0%的教师认为学校法制教育课程建设不足,45.7%的教师认为法治教育缺乏课程教学资源,50.1%的学生认为法制教育内容太难懂。

其次,教材选用摒弃针对性和实用性。开设法治教育课程的学校选用的教材脱离了中职教育的特点,背离了中职学生所学习的专业、行业的特殊性,这就使得法治教育欠缺实用性和针对性,学生难以通过法治学习解决现实问题。例如,36.1%的学生认为没有好的法治教育教材,26.6%的教师认为法治教育教材不适用。可见,中职学校法治教育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滞后于学生和社会需求。如何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适合本校法治教育的校本课程,是当前法治教育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3.教学形式死板。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决定了学校应贴合实际,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教育。然而当前中职学校法治教育教学形式太死板,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从调查结果来看,仅有15.5%的学生不喜欢法治教育,但是高达68.7%的学生认为法治教育教学形式单调乏味;同时,51.0%的教师认为法治教育教学形式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中职学校法治教育教学形式不够多样化,法治宣传展览、法律知识竞赛、法治演讲比赛、学生亲身经历、模拟法庭、基地参观等重要教学形式占比较低,面对学生差异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法治教育的实施效果。法治教育要遵循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融趣味性、主体性和针对性于一体。

4.师资队伍结构仍需优化。教师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扮演着学生成长最直接的影响者的角色,教师的数量、质量,尤其是教师的专业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水平。因此,中职学校整合人财物资源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法治教育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从调查结果来看,52.4%的教师认为法治教育面临师资队伍困境,58.4%的教师认为法治教师参加进修学习的机会少,33.7%的教师认为法治教师教学实施能力不足;同时,57.1%的学生认为法治教师教学水平不高。

当前,中职学校普遍面临着招生困难、学生流失、政策性帮扶不到位等发展瓶颈,捉襟见肘的财政收入难以培养专业化的法治教育教师队伍,导致中职学校法治教师队伍整体上呈现出数量不足、质量堪忧的窘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法治教师数量在专任教师中所占比例极小,并且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渺茫的发展晋升机会可能导致法治教师进一步流失。二是法治教师的总体质量和专业地位相比于其他学科处于劣势,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难以达到专业化水准。三是法治教师的道德修养、师风师德问题较为突出。部分教师过分看重个人利益和经济收益,忽视自身对学生的引领示范作用,甚至有少数教师将学生作为宣泄不良情绪的对象。

5.家校与社会尚未形成法治教育合力。当前,人民群众的教育参与意识和责任感依然十分薄弱,普遍认为法治教育只是学校的责任,社会和家庭不宜承担较多责任。从调查结果来看,72.1%的教师感受到法治教育面临社会资源困境,59.4%的教师认为家庭教育配合不足,58.5%的教师认为法治教育领导不够重视;同时,57.7%的学生认为法治教育领导及学校不够重视。由于中职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过于重视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导致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家庭往往把学生法治教育完全推脱给学校,甚至缺失最基本的家庭教育正向影響。此外,在市场化“经济理性”的冲击性下,部分地区不良风气盛行,尚未营造出有利于学生法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例如,46.1%的学生感受到网络媒体给自己带来了负面影响,高达71.6%的教师认为网络媒体使得学生接受负面信息。学校管理不善,家庭管教不严,社会环境的约束力量有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未形成教育合力造成法治教育家校推诿、社会与学校游离的问题极为突出。学校和教师脱离家庭和社会的协助,单边开展法治教育活动必将导致效果低下。

四、中等职业学校法治教育实施的改进策略

1.理念转变:革除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观念障碍。中职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人生的关键阶段,然而当前他们的法治知识、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都较为薄弱,这与中职学生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学校的教育理念密切相关。很多中职学校为应付相关部门的特定检查而进行形式化的法治宣传,法治课堂教学多采用简单、枯燥的理论说教方式,使得学生难以接受全面、系统的法治教育,影响学生对法治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因此,需要转变理念以扫清中职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观念障碍。转变理念的首要任务是促使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强化对学校法治教育重要性的理性认识,特别是掌管学校的领导者要充分认识到法治教育对于学校长远发展、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以及未来劳动力整体素质的重要作用,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切勿囿于招生数量、就业率和短期的经济效益。学校办学目标应以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为导向,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同时,着力提升学生知法守法的法治意识。中职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勿仅以知识灌输、概念掌握和技能提升为目标导向,而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较强的法治观念和良好的守法用法行为习惯。

2.课程统整:构建“国家、地方与校本”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整齐划一的国家课程对于各个地方法治教育的适切性问题值得慎思,何况每个中职学校的区位优势、学校特色和教育传统也各不相同。构建“国家、地方与校本”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即在国家课程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适合地方需求的地方课程,学校进而开发具有本校教育特色的、适合本校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是有效破解法治教育课程与教材建设困境的必由之路。总体而言,法治教育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构建应融合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安全教育和法治教育等方面的知识,以主题式教育内容为核心。

首先,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合理融合法治教育。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宣扬遵纪守法的先进典型,剖析违法乱纪的典型案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和科学的人生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其次,教师在进行法治教育时渗透纪律教育。在法治教育过程中插入学校与社会的各项规章制度、纪律要求,将纪律教育的案例融合到法治教育内容之中,帮助学生将遵纪与守法有效地统一起来,在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同时,严格按照校规校纪和社会规范约束自我行为。最后,教师在进行法治教育时适当整合安全教育,在丰富与拓展法治教育内容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防范能力。

3.教法革新:建立健全“渗透、体验与养成”相互交融的教养方式。当前,中职学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缺乏多元主体意识,游离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增强中职学校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改革教养方式,建立健全“渗透、体验与养成”相互交融的教养方式。

渗透性教养方式主要是将法治教育渗透到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科教学、文体活动、校园环境以及家校互动等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教育工作者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和行为方式,有意或无意地给予学生熏陶、感染和启发,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法治教育的影响。

体验性教养方式主要是在法治教育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師通过开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法治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悟法治的真谛与魅力。

在法治教育过程中,与渗透性及体验性教养方式相比,养成性教养方式更为重要。因为中职学校法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行为,所以符合法治规范的行为养成显得尤为重要。简单的说教模式难以改变学生法治知识匮乏、法治意识淡薄、法治行为失范的境况。中职学校法治教育承担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与矫治不良习惯的双重任务。养成性教养方式就是通过不间断的法治教育活动,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知法护法、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

4.专业提升:统筹“专任、兼职与聘请”优势互补的师资队伍。中职学校法治教育教师队伍面临着数量与质量的双重困境,应通过统筹“专任、兼职、聘请”多种形式,建设一支包括思修法基专任教师、学校德育骨干教师以及社会行业兼职教师在内的规范化师资队伍。

一是畅通教师补充渠道,确保师资充足。各中职学校配足配齐法治教育教师,按每10个教学班或500名学生1名专任教师的比例配备;鼓励相关高校探索培养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中职法治教育教师;加快中职学校法治教育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创新机制积极吸纳拥有专业性法律知识和丰富法治实践经验的社会人士、企事业人员、高校教师等群体充实兼职教师队伍。

二是强化教师培训,提升专业水准。依托省市级法治教育培训中心和法治教育研究中心等专业机构,加强对专职法治教师、专兼法治职教研员等进行职前职后一体化培训,同时积极开展并深化学校法治教育校本培训;逐步提升中职学校法治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力争5年内每所中职学校至少有1名专业教师接受过专业培养或专门培训。

三是创新聘请机制,优化师资结构。完善法治副校长(或辅导员)制度,充分发挥法院人员、检察院人员、律师、高校法律院系教师等法律专业工作者的力量,健全大学生法治教育志愿者制度,多渠道引进法律专业人士,建设稳定的、兼职性的、可持续的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形成多元化师资结构,为中职学校开展法治教育提供专业化教师资源。

5.机制创新:优化“学校、家庭、社会”联动协作的育人机制。中职学校法治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和全局性的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在其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并发挥着各自的优势。通过机制创新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的育人格局是改进法治教育效果的重要举措。

第一,法治教育要求的一致性。在中职学校法治教育开展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对学生法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必须高度一致,切忌某方所提出的要求过高或过低。在此基础之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积极配合并有效补充学校教育。家长及时与教师沟通以了解学生在校的法治学习情况,社会努力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

第二,法治教育优势的互补性。在中职学校法治教育开展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优势在于有专门的教师队伍、课程教材与系统的教学计划;家庭教育的优势在于影响直接、时间长远;社会教育的优势在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要想促使三方有效地形成法治教育的合力,就应找准它们的结合点以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相比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而言,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育人活动,所从事的法治教育活动更具有目的性和系统性。因此,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的法治教育机制之中,学校法治教育仍然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李娣.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基于人才供需矛盾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0(25).

[2]颜苏勤.中职生心理健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陈牛则,王伶.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程的整合[J].职教通讯,2008(4).

[4]张学顺.养成教育: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J].中国教育学刊,2010(2).

[5]尚秀云.让每个孩子都享有美好的未来[J].人民教育,2003(1).

猜你喜欢

法治教育中等职业学校重庆市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 2020年立法计划
重庆新一届地方国家机构领导名单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长短课”的必要性与实施建议
浅谈《行政强制法》视野下的党校法治教育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研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重庆市首届市民健康知识有奖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