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探究
2018-06-11李海英
李海英
[摘 要] 当前,高职高专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相对以前,国家针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上,要求最大限度地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信心,努力工作,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探究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2-0072-01
当前,我国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如何更进一步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引导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成为特色鲜明、高水平的高职高专人才,一直是高等职业院校需要解决并不断探索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大力发展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职业院校学生又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因此,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的稳定发展。通过教育经验发现,现阶段,我国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部分教师不能清楚地认识到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教育脱节。(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向出现偏差,不能做到以学生为本,存在空中造楼现象。(3)未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形势和挑战,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究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一、正确认识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教学方案
高职院校学生都是按照一定的分数线录取,文化水平差异不大,但由于各省的考卷不同、提档线不同,部分学校由于招录不够学生,录取分数线一降再降,致使录取到的学生水平差异很大。学生的道德水平、行为习惯等都形成了固定的思维定势,短时间难以扭转过来。由于学生刚度过严格的高中生活,初入大学,与社会接轨,难以避免会受到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找准学生水平的均衡点,让政治思想工作尽可能适应每一位学生。注意教给学生一些社会生活的技巧,尽可能抵制社会的不良诱惑。学生应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有道德的“三有”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毕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企业对学生的学历要求也变得越来越苛刻,如硕士毕业、双一流大学毕业等要求,致使高职学生的就业率越来越低,部分学生因此受到打击,自暴自弃,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困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认识到正是由于起步比别人低,更要努力学习,在将来的工作中赶超他们。学校也应多联系就业单位,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
二、思想政治工作以学生为本,让教育方向不再偏离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从失利的高考中走出来,从错误的认识中走出来。注重为学生树立积极、远大的理想信念,让学生朝着自己的信念努力奋斗,实现自身价值。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因为有了信念,才有奋斗的目标。通过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树立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为家人努力奋斗、积极奉献的精神,实现人生该有的价值目标。
思想教育工作还需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正视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能更好地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明确真善美,理智面对荣誉与挫折,增强自己的道德认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理智看待生活的得与失,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有良好的道德约束能力。
三、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
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以“思政课”为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工作还应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将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专业课程的学习方面,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明确自己将来在岗位上的道德素养要求,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将思想政治工作带到日常生活中去,在学校尽可能多的地方张贴思想政治宣传标语,如食堂、宿舍、教室等,让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总之,我们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让用人企业满意、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满意。
参考文献:
[1]苏缪缪.基于对分课堂的泛在学习模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6(1):8.
[2]姚国联.基于高职院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发展谈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创新[J].南昌教商学院学报,2013(1).
[3]陈瑞丰.对分课堂生成性课堂教學模式探索[J].教学新论,2016(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