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微课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导入中的应用
2018-06-11徐治
徐治
[摘 要]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成功的课堂导入,可以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将微课应用到中职数学课堂导入中,可以借助微课教学优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简要介绍微课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微课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导入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期望能抛砖引玉,共同提升中职数学教学质量。
[关 键 词] 微课;中职数学;教学导入;应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2-0156-02
数学是中职教育的关键部分,与中职教育很多科目紧密联系,要想提升中职教育水平,就必须做好数学教育。中职生数学基础薄弱,如果教师一味采用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就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致使中职数学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因此,中职数学教师应当正确审视数学教学中的不足,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探索利用现代化的微课教学手段,尽最大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一、微课的内涵
利用互联网技术,人们在家就可以走进课堂,“实时实地”接受知识,这就是现在十分常见的互联网微课。微课教学手段主要是围绕某个教学知识点,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流光溢彩的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主要用于碎片化知识教学。微课视频时间较短,一般控制在5~10分钟,容量较小且具有新颖性,贴合中职生心理发展特征,能牢牢抓住学生注意力,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微课视频可以通过网络传播,便于学生课后下载分享,不但为学生课后复习提供了方便,还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同时,微课资源内容丰富多样。在实际教学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以及思维方式,教师应当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微课教学资源丰富,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微课学习资源,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将微课教学模式引入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转变枯燥乏味的传统课堂模式,为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数学学习,进而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二、中职数学导入中应用微课的原则
为了保证微课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导入中的效果,有必要对微课应用原则进行研究,教师应当重点运用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中职生数学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的微课设计不能依赖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所在。教师应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为学生设计一些有趣味的教学内容,帮助中职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设计的微课导入视频,应符合学生兴趣,符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以此为突破方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以学定教原则
以学定教原则,简单来说就是要从学生数学能力出发,针对某个数学知识点,一般是数学学习中的重点、难点、疑问点、启发点等进行系统的讲解。微课导入视频应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明确教学重难点,着眼于抓住学生疑难问题,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微课学习资源,全方位满足学习者不同程度的学习需求,从而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过程性原则
最大化应用微课的教学导入环节价值,教师必须保证微课能够与课前、课中、课后、课外所有教学环节紧密结合,有能力的教师可以全过程采用微课的教学方式,以此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四)简洁性原则
微课教学设计时间较短,因此,教师不可能针对某一问题,开展大量的赘述。微课的简洁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应当简化课件内容,切忌堆砌文字与图片;另一方面,应当简化语言,做到言简意赅、凝练紧凑。科学研究表明,学生课堂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一般不超过6分钟。因此,教师设计的微课导入,应当遵循简洁性原则,把数学知识浓缩成一段简短的视频,既不失其精髓,更突出重点。
三、微课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导入中的应用
(一)激发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数学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学习动机不足、学习兴趣缺乏等问题,是导致中职学生厌学、弃學的重要原因,如何从兴趣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中职数学现状转变的重要突破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源泉,趣味十足的微课导入可以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的微课导入,必须紧紧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例如,在“空间几何”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从动态图像入手为学生设计有趣的教学导入:一条条看似无规则的线条,组成了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圆、椭圆等图形;接着,把这些图形立体化,就得到了长方体、正方体、锥形、球体等立体图形;然后,把这些立体图形组合在一起,就在计算机上拔地而起一座座高楼大厦;为这些建筑物涂上色彩,并辅以现代化的设计元素,就组成了一个个城市……通过生动有趣的微课教学导入,让学生认识到空间几何的奇妙之处,观看视频中学生惊叹不已,这样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习求知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数学微课导入中,可以一开始就为学生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中职生心理发展不成熟,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利用悬念开展教学导入,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在强烈的求知欲驱动下,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问题答案,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探索数学知识。因此,在中职数学教学导入中,教师应当巧设问题,主动制造悬念,为开展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例如,在“集合”的教学中,教师在微课视频中首先设置问题:地球四大洋有哪些?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可以一一列举。当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再问:能被三整除的数字有哪些?这个问题答案是无限的,显然一一列举的方式不能满足问题解答。然后,教师回答:“集合的文氏图法”就能完整表达“能被三整除的数字”,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集合这个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地球四大洋=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印度洋”这一客观问题,让学生认识到集合、元素的概念,并学习集合的列举法。接着利用“能被三整除的数字”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学习“集合文氏图法”,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有效把握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当学生自己想知道问题答案时,不用教师提示就会迫不及待地开展学习,这样就能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三)提升实践能力
中职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制作中职数学微课导入视频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实际问题与生活经验,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积极意义,让学生认可数学学习并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由此将学生引入到数学学习与探索中。同时,利用生活实际问题,制作微课导入视频,还能帮助学生把握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等比数列”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按揭贷款问题”导入教学。微课视频中,教师为学生呈现这样的教学内容:按揭贷款是购置房屋中常见的数学知识,按揭贷款是指按月等额还本付息的一种数学计算方式。人们往往对若干月后,应当归还银行多少本金与利息,难以做到心中有数。若贷款数额为a0元,月利率为p,每月等额还本付息a元。假设第n月的还款后本金为an,那么就会得出a1=a0(1+p)-a,a2=a1(1+p)-a,a3=a2(1+p)-a……由此类推,得出an+1=an(1+p)-a。按揭贷款实际上是一个等比数列问题,日常生活中所有与贷款有关的数学知识,都能用等比数列进行研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等比数列。这样通过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数学知识,可以实现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衔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如此一来,就能提升中职生实践能力。
(四)构建知识网络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指出:“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旧知识是新知识学习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利用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导入新课,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使学生将新知识迅速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因此,在数学微课中,教师可以利用旧知识导入新课,温故而知新,充分利用旧知识为新知识穿针引线,在习得新知识过程中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例如,在“两条直线平行”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初中数学学习导入新课:初中数学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原理,得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等一般结论。中职数学学习中,我们认识了直线斜率,直线斜率是指“一条直线相对于横轴的倾斜程度”,从其定义上看,直线斜率也可以称为“角系数”。那么如何利用初中数学知识与直线斜率公式,证明两条直线平行?这就需要我们运用中职数学直线斜率知识,结合初中数学两条直线平行判定原理,运用旧原理验证中职数学新原理。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在旧知识回顾中发现数学原理,感悟数学本质,进而提高学生数学演绎与迁移能力。同时,学生复习旧知识过程中,其数学知识网络再度获得顺应与同化,也增强了学生学习自信心。
四、结语
教无定法,微课在中职数学教学导入中的运用,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导入中,应当发挥微课的积极作用,充分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学习需求,优化教学导入设计,选择科学的教学导入方法,为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激发他们的學习求知欲与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才能提升中职数学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李京京.微课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导入中的应用研究[J].时代教育,2017(24):35.
[2]常如涛.数学微课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7(12):36.
[3]王玉杰.微课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导入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4]华明明.浅谈职高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与技巧[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4):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