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基础运动能力发展的“幼儿循环运动”理念初探

2018-06-11马晓徐百超周文龙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32期
关键词:幼儿体育

马晓 徐百超 周文龙

摘 要:本文通过对循环运动、基础运动能力进行分析,提出幼儿循环运动理念,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并且对其概念、分类以及幼儿循环运动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为我国幼儿体育活动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幼儿体育活动设计提供参考,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循环运动 幼儿体育 基础运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1(b)-0239-02

教育部《体质调研》相关数据显示,近三十年来,中国孩子的体质连续下降,基础运动能力以及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各项身体素质全面下滑,这已成为国家及社会关注的重点。无论是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还是和我们的邻居韩国、日本相比,中国孩子超重及肥胖率、近视率大幅上升,运动能力大幅下降,身体素质水平仍处于落后状态。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的五大领域,健康则为首位,并且要求在幼儿园体育教育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以健康为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游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不仅如此,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等机构营养健康工作的指导,同样将幼儿园健康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出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所以发展幼儿体育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不但是政策所需,而且是幼儿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结合韩国、日本幼儿体育活动发展现状,通过对循环运动、幼儿基础运动能力发展相关概念的分析,提出幼儿循环运动设计理念,旨在为我国幼儿体育活动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幼儿体育活动设计提供参考。

1 循环运动

1.1 循环运动的概念

1953年,英国南部Leeds大学教授Morgan和Adamson提出了循环训练法,意在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建立若干练习站或练习点,运动员按规定顺序、路线,依次循环完成每站所规定的练习内容和要求的训练方法。是一种综合形式的练习方法,比较生动活泼,运动员可以通过迅速的往返循环,提高力量、敏捷度,增强耐力以及心肺能力,从而提高运动员的练习情绪和积极性。

随着循环运动理念的发展,该理念逐步被引用到运动员基础运动能力训练,健身减肥运动当中,并取得了相应的效果。2008年美国保健社会福利院usdhhs说:“从婴儿开始到青少年时期,有规律地体验有氧运动和肌肉运动,这可以促進身体机能的发展。”开启了循环运动理念在婴幼儿、青少年阶段的广泛应用。

1.2 循环运动的特征

循环运动是多重项目组合而成,与其他运动方式相比,具有独特的特征。第一,项目之间无间歇,将身体活动持续到最后,并完成每个项目要求的运动负荷。第二,运动负荷的设定灵活性强,根据每个项目的特点设定不同的运动负荷的组合,从而达到综合性训练的目的。第三,运动效果明确,运动时间的变化可以直接了解运动效果是否明显。第四,所需空间小,易操作,不但可以单人完成整个项目,还可以多人同时进行练习。第五,综合性强,可以均衡全面的发展身体运动能力。

2 基础运动能力

2.1 基础运动能力的概念

基础运动能力是指能够有效的移动身体各部分的运动能力。是从单一动作发展到动作之间建立基本关系的发展。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应发展幼儿走、跑、跳、攀爬等能力,其实质就是发展幼儿基础运动能力。除此之外,在完成游戏、比赛、体操、舞蹈等其他活动中,技术动作的完成同样需要基础运动能力的综合协调完成。所以,基础运动能力是完成各项运动的基础。

2.2 基础运动能力的分类

基础运动能力由移动运动、稳定运动、操作运动组成。移动运动是指利用外部空间使身体位移发生变化,即将身体重心从一个空间转移到另一个空间,分为单纯型移动动作(例如走、跑、跳等)和复合型移动动作(例如跨越、攀爬等)。稳定动作也称非移动运动,是指以身体为轴,不发生位移变化的动作,分为中心轴型动作(例如身体弯曲、拉伸、旋转、摆动等)和姿势相关型动作(例如身体直立平衡、身体扭转平衡等)。操作运动是指通过对物体施加动力或者从运行当中的物体上获得动力,从而达到运动的目的,分为推进型运动(例如推、扔、踢、打等)和接受型动作(例如接、拿、捕获等)。

3 幼儿循环运动理念的提出

3.1 幼儿循环运动的概念

目前国内对于幼儿循环运动并没有清晰的概念,笔者通过查阅、总结中日韩三国有关幼儿循环运动的文献资料认为,幼儿循环运动是以3~6岁幼儿为对象,以发展基础运动能力(走、跑、跳、攀爬、钻等),运动素质(柔韧性、力量、平衡性、灵敏性等),开发运动潜能,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运动意识为目的,以循环运动为理论依据,以移动运动、稳定运动、操作运动为内容,通过丰富有趣的项目和方法整合而成的,最终让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的内容和经验的总和。

3.2 以身体基础能力发展为基础的幼儿循环运动的理论意义

人的一生中,幼儿阶段是身体、意识、行为、潜能可塑性最强的时期,这一时期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差异性、阶段性以及不平衡性。所以,以循环运动为基础,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理论化,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幼儿循环运动体系至关重要,这样不但促进幼儿基础运动能力、运动素质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运动潜能,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而且还对幼儿教师课堂教学,促进幼儿园体育教育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4 幼儿循环运动的设计

以身体基础运动能力发展为基础的幼儿循环运动的设计,应从目标、内容、教授-学练方法、教师角色、评价五个方面进行总体规划。

4.1 目标设计

幼儿循环运动在设计起初应明确发展目标,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需求设定发展目标。第一,通过循环运动项目的设置让教师、家长和幼儿自身来认知身体基本运动能力发展状态。第二,通过循环运动项目的设置重点发展某一项基础运动能力。第三,通过循环运动项目的设置能够增进综合运动能力的提升。第四,通过循环运动项目的设置,使身体运动能力均衡发展。第五,通过循环运动项目的设置,利用竞赛的方式,提高幼儿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和乐趣。

4.2 内容的选择

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运动能力,以移动运动、稳定运动、操作运动为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在选择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到内容的科学性、连续性,道具的可操作性和多样化,还要考虑到幼儿个体化差异,多类型内容相结合,避免重复化,练习目的单一的情况。通过协调整合运动内容达到运动能力全面发展的目标。

4.3 教授-学练方法

循环运动教授-学练过程中应遵循反复性原则、均衡性原则、以学生兴趣为中心原则、循序渐进发展原则、个别化和统一化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方法由教师决定,运用师生间接互动、教师直接引导、师生相互主导的方式,让幼儿自由探索道具和身体活动。教学应采用多重教学方式相结合,培养幼儿探索精神,提高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4.4 教师的角色

幼儿循环运动是以幼儿身体活动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由于活动的持续性强,内容复杂多样,所以教师应起到安全保护和引导的作用。不仅如此,在循环运动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是一名幼儿参与运动动机的诱发者、师生同等参与者、意外事故敏感反应者、活动过程中的表演者、幼儿进步过程中的鼓励者、安全環境的创造者、多样化的指令的发放者、活动效果的评价者。

4.5 幼儿循环运动的评价

对幼儿循环运动的评价主要包括对幼儿的评价和对循环运动设计的评价。其中,对幼儿的评价包括幼儿自我评价和教师的评价,幼儿自我评价是通过循环运动过程中和其他幼儿完成情况进行对比,从而了解自己的运动情况。教师的评价是通过对幼儿循环运动过程进行观察,了解每个幼儿运动情况,从而做出运动项目的调整和优化。对运动项目的评价是教师从活动设计、活动过程、活动结果分阶段进行,目的是对活动的目标、内容的选择、活动的频率、活动的时间、活动的方法等因素的评估,从而达到改进和优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馨.学前儿童体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12-126.

[2] 吴光驰.少年儿童肥胖与膳食营养[J].中国食物与营养,1997(1):29-32.

[3] 张学谦.体育课程改革的学理分析[J].体育学刊,2014(1):11-15.

猜你喜欢

幼儿体育
新时期对幼儿体育教育的思考
关于学前教育体育课中融入趣味田径运动的可行性分析
小圈圈 大成长
幼儿体育课程合理化设置分析
幼儿体育教学改革新尝试
浅析幼儿体育对儿童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
呼啦圈活动的寓教于乐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