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身体练习体验的体育教学模式革新研究

2018-06-11高瑞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32期
关键词:体育教学

高瑞

摘 要:体育训练本身存在一种体验感,体验感越强,说明体育教学引导性越为突出。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倾向于技能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身体练习体验的真实性与感知性,故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加强身体练习体验效果及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本文分析了身体练习体验获取路径,解析了基于身体练习体验的体育教学模式革新策略,以期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局限性,加强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身体练习 体验维度 体育教学 革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1(b)-0109-02

1 学生获得身体练习体验的体育教学价值

让学生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在体育教学中具有深远影响。当学生能够从体育锻炼模式中感受到自身的成长,也能够更为积极地参与日常锻炼。因此,让学生得到身体练习体验,是强化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积极措施。身体运动是学生在体育课堂活动中得到的生命发展本能,而这种潜在的生命发展本能也是学生最为根本的学习动力。体育教师有责任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身体练习体验,从而转化为相应的体育知识、技能、方法等。

2 身体练习体验获取路径

2.1 主观识别

身体练习体验首先是一种自主识别的感知,学生获得身体练习体验时并非教师刻意传达,而是描述自身获得到的真实感受。这种真实感受可以从体育活动中而來,可以在比赛中体验,可以在日常练习中强化。因此,身体练习体验的获取并非教师可以强加的感受思维,而是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真实得到的成长感知或体能变化,并最终塑造了学生主观上对体育运动的真实感受,能够辅助学生识别体育运动对自身的帮助。

2.2 肌肉记忆

身体练习体验仅以观看并无法获得,必须学生亲自操作,才能在体育运动中获得身体练习体验。这种获得路径可以简单理解为肌肉记忆,亦可将肌肉记忆作为一种衡量标准。当学生肌肉记忆越强,其身体练习体验效果也会越为突出。类似特征与学生对于体育技能的感受有关。当学生在某一项运动中,体育技能不断上升,往往是在反复练习中获得到的肌肉记忆。以定点投篮为例,反复训练的最终结果便是命中率更高,是学生手部肌肉对发力点和角度的客观记忆。这种记忆越强,则代表学生的身体练习体验获得越多。故而,肌肉记忆可以视为学生获得身体练习体验的主要路径。

2.3 体能感知

学生获得身体练习体验时,身体所具有的敏感度较高,能够感受到来自外界的训练刺激,故而感受效果更为强烈。这种刺激可大可小,可依据学生自身的体能为衡量标的,从而设计身体练习体验教学维度。由于学生体能差异较大,对于身体练习体验需求也并不完全相同。例如,存在男女性别差异时,女学生在800m训练中身体体验来得更快,男学生则较慢。体育技能差异较大的两组同学中,也是体能较差的学生先受到体能参与运动的感知提示,先于体能较强的学生。故而,在设计体育教学维度时,需尊重学生日常练习的客观规律,更加重要的是需要依据体能差异设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为所有学生获得身体练习体验提供便捷路径。

3 基于身体练习体验的体育教学模式革新策略

3.1 转化传统体育教学思维

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参与感为衡量指标,尽量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方式的个人倾向,塑造学生体育训练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进而优化体育教学质量。但在普遍体育教学过程中,仍然能够发现很多学生对于体育锻炼活动的主观选择较为封闭,且并不愿意承担过多的训练内容。发生类似现象主要是教学设计维度的缺失,并未真正了解学生的体育训练倾向。故而,在应用身体练习体验的教学维度时,需充分考量传统教学思维的实用性。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体育训练内容的思考,增强这种生命体验,才能将其转化为开发学生潜在参与感和运动感受的支持因素。体育教师尤其需要梳理学生的运动规律,诸如在使用体育器材时的技术方法正确率。当正确率较低时,需要与学生共同探讨是否运用不合理。进而引导学生产生辩证思维,提高主观识别能力,并将其转化为全新的锻炼目标。故而,摒弃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个人练习体验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可最大限度地支持学生获取身体训练体验,形成较强的运动参与意识。

3.2 增强学生体育学习动力

一方面,体育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需充分考量学生的发展需求,尽量契合学生的心理体验维度,思考体育教学活动对于启发学生先天运动能力的支持性。并通过长期练习引导学生主动总结训练经验,转化为后天训练本能和体育锻炼兴趣。

另一方面,体育教学内容需要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引导学生从常规训练模式中总结自身的兴趣点。让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加具象化,感受到体育锻炼对自身成长的助益。进而令体育教学活动更加倾向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开发,从思想意识和心理感受,最终影响到训练记忆与技能提升的双向体验维度,形成超越预期训练效果的心理感受和行为导向。

3.3 划分运动技能训练层次

启发学生的运动感知和肌肉记忆,是形成身体练习体验的重要基础。此时,需要积极关注学生本身存在的主体差异,包括运动体能和技巧能力两个层面。一方面,运动体能的评估指标,是衡量学生在某一种状态下更加容易产生训练感知的教学评价。可依据学生当前的生理状态,设定训练目标,让学生体验到训练过程中自身的成长,并接近于自身的最大体能限度,强化训练效果和预期。另一方面,技巧能力层面,主要评估学生是否具有参与此项运动的基础能力。当基础能力较强时,训练感受更为突出,体验效果更为理想。反之,则很难启发学生的身体练习体验效果。例如,在羽毛球运动中,往往在教师示范技术动作后,讲解其中的知识点。这样的体育教学方式并无法直接启发学生的体验维度,仍然是灌输式的教学倾向。在引入身体练习体验的教学维度后,可以由学生先行体验不同发球方式,再由学生概述哪一种发球技巧攻击力更强。最后体育教师再进行技术讲解,学生的理解本身存在体验性的思考,故而技巧提升速度也会更快,在不同教学层次中均能够产生更高的体验效果,进而增强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4 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在一项体育训练内容中,是否能够长期坚持,取决于学生身体训练感受的积极反馈。当学生能够以个人技巧突出体育能力,则学生的学习动力也会更为突出。类似现象与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成就感有关,成就感更是学生不断强化自身体育技能的动力源泉。故而,体育教学模式的革新策略,必须关注学生的身体练习体验。通过转化传统体育教学思维,增强学生体育学习动力,划分运动技能训练层次,最终达到开发学生身体练习体验效果的目标,增强体育教学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魏开源.体育教学中立德树人的身体练习体验载体——以初中武术技能学习为例[J].运动,2017(13):131-132.

[2] 杨艳,鲁波,周松蕾,等.不同练习方式在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女子篮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6(6):33-35.

[3] 邓若锋.身体练习体验的体育教学理论框架构建[J].体育学刊,2016,23(1):112-120.

猜你喜欢

体育教学
浅析中专体育教学的现状及改善措施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研究
浅析体育教学中的柔韧性练习
信息技术在高职护理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