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咸宁市创建体育强市的对策研究

2018-06-11夏志琴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27期
关键词:咸宁市创建

夏志琴

摘 要:咸宁是一座拥有良好自然资源的生态城市,是武汉城市圈成员城市之一。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对咸宁市创建体育强市进行研究,阐述了咸宁市创建体育强市的战略意义,并通过分析咸宁市创建体育强市的困境,从对应的五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策略,旨在促进咸宁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加快咸宁市体育强市的建设步伐,为湖北省体育强省的建设奠定基础。

关键词:咸宁市 创建 体育强市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9(c)-0231-03

自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广东、江苏、山东、湖北、四川、河北、陕西等省相继推出了建设体育强省的体育战略目标。体育强省是以体育强市、体育强县的建设为基础,体育强市是指把体育作为一种手段或是一种载体,利用体育活动不断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树立城市的国际形象,全面提升城市的功能,最终使体育成为城市的象征[1]。

1 咸宁市创建体育强市的战略意义

2017年12月2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提出“将我省建设成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中部地区前列的体育强省。”在湖北省体育“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咸宁市不仅有省级体育产业基地,也有重点打造咸宁生态体育中心等项目。因此,作为重点市级城市的咸宁,创建体育强市不仅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可以推动城市体育文化的传播[2]。因此,咸宁创建体育强市有利于咸宁体育事业健康长远发展,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对于推进湖北省体育强省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 咸宁市创建体育强市的困境分析

2.1 咸宁市国民体质“超重率”和“肥胖率”呈现负增长趋势

自2008年以来,咸宁市体育部门借助各种平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群众体育锻炼氛围浓厚,体质健康状况也有了明显改善。虽然与2010年相比,2014年咸宁市群众体质达标率呈增长趋势,但各种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较高并呈现增长趋势[3]。如何保证咸宁市群众体质持续达标,并且有效地控制他们的超重率和肥胖率是一个长期面对的复杂问题。

2.2 咸宁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相对缺乏

2016年咸宁市体育局联合各级学校、俱乐部开展青少年培训基地。当前参与训练的青少年不断增多,竞技体育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不同项目差异性较大,武术项目相对输送人才较多,跆拳道项目初见成效先后向省优秀运动队和中国中学生跆拳道国家青年队输送了各3名人才,田径、羽毛球、排球、篮球、跆拳道、乒乓球运动项目水平略显逊色,足球项目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借助咸宁市体育局秉承的体教结合的模式,推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梯度建设,向省级、国家级输送更多的人才,是一个重大难题。

2.3 咸宁市尚未形成具有潜力价值的体育品牌赛事

近3年来,咸宁市体育赛事举办较多,市运动会、职工赛事、微马、国际马拉松、山地自行车赛、汽车越野赛、赛龙舟等,吸引了不少的运动员和观众参与,比赛也慢慢地呈现周期性,但是还没有形成体育品牌赛事,对咸宁市城市的发展以及对人们的影响力度还不够。如何充分的借助咸宁的体育自然资源,挖掘具有潜力的体育品牌赛事,是创建体育强市的关键点。

2.4 咸宁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与全省人均标准有较大差距

当前咸宁市大部分体育场馆也得到了有效的利用,部分场馆进行了升级改造。据调查显示,2013年底,咸宁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0.9m2,距当时全省人均1.6m2的标准尚有较大差距。到2020年底,湖北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積计划达到1.8m2。因此,如何在短期内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是推动咸宁市创建体育强市的难题。

2.5 咸宁市体育产业链结构比较单一

咸宁市人口少,经济水平不高,在体育经营上经营数量、赛事层次、赛事质量、服务水平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如何充分借助咸宁市的天然地理资源,重点打造休闲度假基地,借助咸宁市的温泉来开发一系列产品,融合休闲和旅游为一体,从而拉动消费,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是咸宁市发展体育产业的困境。

3 推进咸宁市创建体育强市的对策研究

3.1 全方位、多层次地营造全民健身氛围,科学健身

第一,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建立15min健身圈。体育局要着力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所有县市区都加快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其中,赤壁市、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要建成体育中心,咸安区、嘉鱼县要进一步在城区加强沿河、沿湖、沿山、沿路特色体育休闲健身设施建设。咸宁市新城实施在城区建立以15min健身圈为目标的若干健身网点。第二,推崇体育与健康融合。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设立国民体质监测站点,指导群众科学健身。重点是针对肥胖人群,通过体育公众服务平台、讲座、宣传单、手机、电视、广播与学校、社区体育指导中心、医院等机构合作向群众宣传科学健身的原理与方法,常见慢性病患者锻炼注意事项,运动与饮食之间的联系,运动后恢复,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常见的急救常识。第三,城乡各领域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赛事。以“全民健身日”为平台,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赛事,当前城乡之间体育资源差距较大,体育组织部门要充分利用城里的体育优势资源带动乡村的体育文化氛围。

3.2 整合各种体育资源,优化体育培训机制

咸宁市体育局以训练基地为阵地,以重点项目为突破口。根据咸宁市体育局制定的十三五计划,重点打造青少年的网球、游泳、跆拳道、赛艇项目,以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摔跤、拳击、皮艇、武术等项目为基础项目的运动队,构建一定规模的精兵梯队。对运动员、教练员制定规章制度进行有效的管理,从体制上进行改革,贯彻体教改革,不断创新和优化体教结合形式,健全和完善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培养、输送体系,形成小学、中学、高中连贯制的训练格局,充分引进专业教练员进入培训市场,支持退役运动员为培训做出贡献。根据运动员和教练员现状,咸宁体育局经常邀请省级、国家级教练员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指导、培训工作、集训工作。

3.3 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培育体育品牌赛事

第一,大力挖掘和开发咸宁国际温泉马拉松赛事。2016年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温泉马拉松赛,参与和关注的群众众多,体育部门大力挖掘温泉国际马拉松赛事的潜力,充分发挥咸宁温泉国际马拉松品牌赛事对体育服务业的整体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的投资商,提升赛事的质量和服务,完善体育赛事带动城市经济的有效方式,以此来带动城市的发展。第二,形成全国山地自行车比赛、越野车王争霸赛品牌赛事。咸宁市近几年举办的山地自行车比赛、越野车王争霸赛等赛事参与的运动员及观众呈上升趋势。积极吸收其他地方的经验和赛事创新办赛模式,积极向社会招标赛事举办权,全力办好赛事,通过电视报道、云上咸宁直播、转播等多种媒介方式向市民、网民宣传和报道赛事,扩大体育赛事对社会的影响力,提高咸宁城市的知名度。第三,发掘传统体育赛事,促进城乡体育协同发展。2018年咸宁市首届龙舟赛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参赛队伍达到32支,不仅有高校队伍参加,也有乡镇队伍参加,云上咸宁对此次赛事进行了直播,吸引160万+网民参与。通过组织咸宁市的龙舟赛慢慢积累经验,使城乡体育共同得以发展,建立体育特色乡镇,进一步提高乡镇及城市的知名度,打造成为咸宁市城乡体育特色赛事。

3.4 体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建立智慧城市

积极采用互联网+体育模式,完善体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和管理模式。第一,建立体育场馆协会和体育场馆动态监测系统,积极整合场馆资源,对现有场馆进行软件升级或者建立数据中心,提升体育场馆的智能化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例如通过公共服务平台,让群众了解附近场馆的位置、对外开放的时间、场地的预定及收费情况、培训、比赛等相关信息,建立3min健身圈。第二,建设全民健康管理系统,引導群众了解自身的体质健康状况、达标的标准以及指导群众进行科学健身、运动康复、运动营养指导、运动急救、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办法。第三,体育赛事的宣传、组织、媒体的报道利用微信平台、APP、云上咸宁等形式,充分运用各种媒介满足群众的观赏的便捷性、舒适性、时代性。

3.5 以重点项目为中心,推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第一,户外休闲运动与旅游紧密结合。优先发展体育基础设施,吸引社会投资商大力发展户外休闲项目,以“温泉度假”为核心,辅以休闲运动项目、健身娱乐,提供配套服务,例如会议、餐饮、度假一条龙服务,把咸宁建设成为融休闲、运动、度假融为一体的国内一流休闲度假基地,以潜山温泉康体休闲旅游度假基地的建设为重点,发展登山、绿道健身项目,促进户外休闲运动和体育文化旅游业共同发展,从而进一步完善体育生产、消费链条。第二,通过举办大型的体育品牌赛事来营销城市。体育赛事与大旅游相结合是咸宁市创建体育强市的引擎,通过温泉国际马拉松比赛、全国山地自行车比赛、全国越野车争霸赛、全国沙滩网球巡回赛、端午节龙舟赛等大型赛事,吸引大量运动员、观众参与,以多元化的媒介形式进行宣传,从而最大限度地拉动消费体育消费,带动体育产业链的发展。第三,引入社会力量搭建全市体育产业服务大数据平台。通过引入社会力量打开体育产业市场的大门,市场可以通过引入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增强公共体育服务产业活力,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效率[4]。据悉,2018年3月,富力集团在梓山湖新城正式启动梓山湖足球小镇项目,该项目将打造为以富力·阿贾克斯国际足球学校为核心,整合优质体育及产业板块相关资源的大型体育主题特色小镇。目前,梓山湖足球小镇项目落地生根。充分开发和挖掘梓山湖足球小镇资源,吸引更多的投资商和赞助商加入体育产业中来,促进体育消费,打造咸宁足球运动品牌,营销咸宁城市。

参考文献

[1] 杜雪松.宁波市创建体育强市的竞争优势研究[D].宁波大学,2009.

[2] 杨至刚.上海建设国际体育强市中城市体育文化定位与发展战略的实证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5, 29(2):29-35.

[3] 咸宁市体育局.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EB/OL].http://tyj.xianning.gov.cn/lanmu/xxgksjtj/20170101/123.html.

[4] 荆俊昌,冯欣欣.服务型政府背景下公共体育服务的多元化供给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6):65-67,86.

猜你喜欢

咸宁市创建
二次函数的最值的探究与应用
践行“两学一做” 培育文明风尚 推进全国文明单位创建上台阶
咸宁市低碳城市发展路径与治理路线图
梦平安和谐班级
咸宁市休闲体育经济发展趋势研究
微观尺度下商品房价格的影响因素
咸宁市检察机关依法对李春城提起公诉
此so非彼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