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及策略分析
2018-06-11李美芹
李美芹
摘 要:当代学生体质下降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也是学校和学生普遍面临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高校学生身体指标普遍较弱。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自身原因、家庭原因、高校原因等方面。学生自身健身意识不强,家庭体育观念差,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都大大影响了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本文针对具体原因,从个人、家庭、学校等方面综合分析提出相应策略,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健身意识,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确保学生树立“终身体育、健康至上”的观念,受用终生。
关键词:高校体育 学生体质 运动健身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8(c)-0056-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质与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已经成为一个明显的事实,也是各高校和学生普遍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1]。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结果显示,与2010年相比,虽然参与调查的多数组别的学生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但大學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且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讲,少年强则国强。在社会主义飞速发展的今天,青少年有强健的体魄是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可现实却是学生体质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学生从中学进入高校学习是其一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是他们培养独立自我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身体发育、身强力健的黄金时期,可经调查发现,从大一到大三,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这也说明在学校期间学生体质水平有下滑趋势。本文从影响学生体质因素方面进行分析,探索了高校在改善学生体质方面所能采取的一些干预对策。
1 影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分析
1.1 学生自身方面
对于刚从中学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宽松的大学生活充满好奇。大部分学生的课余时间都停留在追求个人爱好,享受舒适大学生活上面,学生终日沉迷于上网打游戏,在宿舍聊天或者睡觉,偶尔运动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缺乏持久性,整体而言学生缺乏明确的体育健身意识。虽然学校针对学生开设了很多体育课程,但大部分学生选择体育课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以及修满毕业所需学分,学生真正参与体育课积极性不高,与老师同学互动性不强,更别提体育锻炼频率低、时间短。这种种原因都造成高校学生运动能力下降和体质减弱。
1.2 家庭因素
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单元形式,对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像本文提到的孩子的体育观念也是受家庭经济水平、文化教育程度、生活方式以及父母的体育观所影响。往往父母收入高、锻炼意识强的家庭对孩子形成正确体育锻炼观会起到积极健康影响,相反,父母收入低的家庭则往往没有过多的精力放在孩子的体育教育上[2]。大部分家庭对孩子的体育教育都持消极态度,父母借口工作忙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也不会陪同孩子进行锻炼,他们认为只要饮食跟得上,孩子身体素质就跟得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父母反馈给孩子的低体育竞争价值观与信念导致孩子对运动产生消极情绪,进而导致其运动基础薄弱。
1.3 高校因素
高校在教育培养学生时过分强调为社会输送技术性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忽视了社会更需要一个健康体魄的人才,也忽视了体育教学对学生将来健身锻炼、健康生活的重要性,我国学生体质优劣情况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必须要加以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必须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中,诸方面要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学观念滞后,高校体育教学未能形成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学习锻炼模式和效果,学生上课只关心自己能否通过考试、取得学分,达到目的后便不再继续学习与锻炼。另外,高校体育课程安排一直是被边缘化的,“重文轻体”现象一直存在,很多高校体育课时量安排不足,基本上是大学前两年还排课,最后一年就没有体育课安排了。除此之外,学校针对学生开展的体育竞赛活动也有限,经费投入也不足。这种滞后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安排大大降低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3]。学生应付式地完成课堂任务,没有真正投身于体育锻炼中,使得体育课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正面能量和激励作用。
2 坚持问题导向,发挥高校体育育人优势,找准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对策
2.1 转变学生思想观念,提高学生健身意识
高校要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宣讲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健身锻炼的角度出发增强对学校体育课课程设置的目的性的认识。鼓励学生按照个人喜好、身体素质等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相应的体育课程和体育运动,在体育课上积极主动参与运动,尽可能拓展课外体育锻炼时间,提高学生参与锻炼的时间和频率。真正培养起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毅力和正确健身锻炼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把用于打游戏、睡觉的时间用在强身健体上,真正将体育锻炼贯穿到生活中。
2.2 加强与学生家庭合作,引导树立家庭健身理念
学校可加强同学生家庭的联系与合作,在引导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鼓励学生带领家人一起健身运动,从而形成良好的家庭健身锻炼氛围,激发学生持续锻炼的信心,帮助学生培养创造性和独立性,使学生真正由一个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
2.3 合理设置体育课程,优化教学结构
高校体育课优化设置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合理科学的体育教学、体质测试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增强体魄。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参与到各项体育运动中来,通过大学几年的学习与锻炼,熟练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从而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4]。因此,高校体育课程应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设置多样必修课与选修课,课程设置要具备开放性,让学生能够依照自己的兴趣、时间来自由选择授课老师和上课时间。在教学课程中,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教材的潜在功能,引导学生在实现个人课上基本目标的同时积极参与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参与开展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的体育文化活动。当然,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还要增加相应的体能训练内容,通过科学、系统的体能训练来达到增强高校学生体质的目的。
3 结语
当下是我国体育发展的大好时代,高校体育教学要结合学生自身状况、家庭因素,引导学生转变思维,通过加强与学生家庭沟通交流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优化课程设置,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热情,真正带着创新思维去教授学生,从而将大学生真正培养成具有正确体育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高素质人才,使高校体育在促进国民健康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亚捷.影响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以及策略分析[J].文化用品与科技,2017(24):158-159.
[2] 徐南强,寇磊.高校体育教育创新的研究——全国学生体质廿年下滑引起的思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5):111-114.
[3] 于跃.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导向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初探[J].河南教育:高教版,2016(12):96-99.
[4] 杨淑英.《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分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6(7):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