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民族地区农村中学学生体质状况与体育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
2016-12-16王亚琼罗玲任波陈松孙伟
王亚琼+罗玲+任波+陈松+孙伟
摘 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黔南民族地区农村中学学生体质状况与体育健康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黔南民族地区农村中学历经数年的课改,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学生的体质有所改善,但耐力等素质仍呈下降趋势,体育健康教育现状令人深思,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成效不明显,针对黔南民族地区农村中学学生体质状况与体育健康教育现状存在的具体问题,有针对地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思考,为推动民族地区农村中学基础教育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质,深化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黔南民族地区 农村中学 学生体质 体育与健康教育 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11—0114—05
1 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我国学校教育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少数民族地区。黔南是由都匀、福泉、贵定、瓮安、惠水、龙里、独山、平塘、罗甸、长顺、荔波、三都组成的12个县市组成的以布依族、苗族、侗族、瑶族、回族、彝族、壮族、土家族、仡佬族、水族、毛南族、汉族等36个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州,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6.7%(2004年人口普查)[1]。本文旨在通过对黔南民族地区农村中学学生体质状况与体育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历经数年课改后体育健康教育现状及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黔南民族地区农村中学学生体质状况,探究民族地区农村中学学校体育与开展阳光体育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客观分析具体存在问题的原因,根据黔南民族地区农村中学体育教育工作的实际条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推动民族地区农村中学基础教育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质,深化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黔南州都匀、罗甸、三都、荔波、长顺、独山、平塘等部份民族地区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研究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村中学学生体质状况和历经多年的课改后体育健康教育现状。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从大量文献中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2.2.2实地调查法
2015年10月——2016年4月份到黔南州部份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查阅2012年至2015年学生的体质与健康上报数据,并对部分体育教师就学生的体质状况与体育健康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2.2.3实地访谈法
深入实地走访黔南州都匀、罗甸、三都、荔波、长顺、独山、平塘等部分民族地区农村中学的领导和体育教师,召开座谈会进行访谈调查。
2.2.4问卷调查法
2015年12月份对黔南州部份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发放相关问卷调查表200份,收回问卷176份,有效问卷160份,有效回收率80 %。
2.2.5教学实验法
以民族民间体育(苗家拳、庆丰收等)项目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在黔南民族地区农村中学进行教学实证研究。
2.2.6数理统计法
论文数据的统计由计算机SPSS统计软件完成。
3 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与2015年相比,黔南民族地区农村中学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有所改善,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等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反映人体生理机能水平的重要指标——肺活量呈现上升的趋势。营养不良率下降,乡村学生贫血率升高。(2)速度素质(50米跑)和爆发力素质(立定跳远)有所提高。柔韧素质(坐位体前屈)出现好转。(3)最突出的是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握力、引体向上、仰卧起坐)明显下降,肥胖学生明显增多,学生视力仍居高不下。
3.2 学校体育地位
学校体育在民族地区农村中学的地位较低,其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调查发现,有的学校领导体育观念及意识淡薄,对贯彻实施学校教育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缺乏足够的认识。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可占用部分体育课或压缩体育课程,甚至利用学生课外活动时间上其它课程。学校体育流于形式,上级检查,下面应付,体育的价值功能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3.3 体育师资情况
3.3.1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
民族地区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调查发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有77.2%的体育教师年龄段在21至39岁,年龄结构呈年轻化。体育教师有86.4%是大专和本科学历,兼职体育教师占36.8%,仅有少数人获中学一级体育教师。调查还发现,农村中学有62%的体育教师从未参加过进修培训,65.3%的体育教师从未在国家公开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低下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3.3.2体育教师待遇低下
体育教学的直观性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师的工作性质,调查发现,有98%的农村学校没有室内体育场馆,公共体育以室外课为主体。体育教师工作量大,每周平均在14节课左右,室外上课日晒雨淋,其工作条件如此艰苦。《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指出:“按国家有关规定,有关部门应当妥善解决体育教师的工作服装和劳保用品问题”[2]。但经调查发现,农村学校基本没有为体育教师配备体育劳保用品,有少数学校没有给体育教师下拨服装费。另,多数教师反应,在评定职称问题上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如评职称只有1个指标需学校推荐,在同等条件下,其他科任教师有优先权,体育教师只能让位。
3.4 课程改革基本情况
3.4.1实施新《课标》和执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情况
调查发现,完全实施新《课标》的只占30.2%;部分实施新《课标》的占64.5%;不能实施新《课标》的占6.75%;执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占85.6%。通过访谈调查了解,不能实施和执行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师资、教材、经费、场地和器材,这说明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与客观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民族地区学校,在政策上应给予大力扶持。
3.4.2教育观念陈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调查发现,基础教育改革十年,体育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和课程目标有一定的了解,但多数教师对其内容和实质并不十分清楚。对体育课程改革十年取得的成就仅有77.5%的体育教师认同。在体育教学中,传统的整队集合,清点人数、宣布课的内容、准备活动、分组轮换学习复习新旧教材、整理活动、小结等教学程序一层不变,教学方法陈旧,课的组织形式简单枯燥,课堂教学没有动感和活力,放羊式教学常有,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从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全面性和自主性来看,学生虽能全体参与,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表现为喜欢活动,但不愿意上体育课。为此,体育教师的知识更新和创新能力及自身素质有待加强。
3.4.3重技能教学,轻认知教育
调查发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体育课均为室外课,体育教师以技能教学为主,95%的学校一学期不上体育理论课,体育课如下雨就放羊或改上其它课程。因而致使学生对运动技能形成的原理、对体育卫生保健常识、对健康问题的理解、对健身手锻与方法、对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等造成认知上的误区和健康知识的盲点。
3.4.4体育课时不足,教材内容单一
调查发现,仅有少数农村学校按教育部规定每周开设三节体育课。民族地区农村中学因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场地设施的限制,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选用上有局限性。调查发现,体育选用教材内容依次为:跑步、篮球、广播操、乒乓球、跳绳、跳远、羽毛球等。而具有广泛适应性、丰富多样、简单易行、经费投入少,教育功能强,健身价值高的民族民间体育在民族地区学校没有得到广泛开展,令人深思!另,调查还发现,为提高体育中考成绩,民族地区农村中学60%的体育课内容主要围绕体育中考项目进行实地训练。
3.4.5体育选修课模块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
体育选修课模块教学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专项运动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调查发现,在黔南民族地区农村因受经费、师资、场地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体育选修课模块教学仅在个别学校开展(如篮球、足球单项),但其效果不佳,流于形式。
3.4.6学校体育经费不足,场地器材缺乏
在国家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了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配备标准,但调查发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年均体育活动经费投入在500至2000元左右,致使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学生缺乏必备的体育锻炼条件。有的农村乡镇学校没有一个规范的运动场地,学校仅有的体育设备就是几个篮球和简单的器材。体育经费的投入不足,场地器材的严重欠缺是制约黔南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3.4.7学生弱势群体保健教育有待加强
调查发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对残疾学生上体育课的处理意见均为免修或见习,基本没有为他们开设专门的体育保健课。笔者认为不妥,因为残疾学生的身残心不残,他们不仅需要加强保健运动,提高身体素质与病魔抗衡,而且更需要在运动的广阔的天地里与师生共同勾通和交流,得到更多的关爱,使他们人残志坚,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3.4.8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课堂情况
调查发现,身处民族地区的农村中学,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中,仅有少数学校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体育课程教育,体育师资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的知度不高,基础理论知识欠缺,专项运动技能不强。在编写的校本教材中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比例有限,在历届校运会上民族传统体育比赛项目不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学校传承与发展令人深思!
3.4.9学校执行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情况
2007年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规定“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在教育部《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教体艺[2011]2号)文件中指出,“要建立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有效工作机制,确保学生一天有1小时的锻炼时间”[3]。但经调查发现,仅有36%的农村中学建立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实施方案,在执行“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中,因每天课程排满、师资问题、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场地设施不足等因素,不能确保学生一天有1小时的锻炼时间,“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在民族地区农村中学开展效果不理想,表现出形式化、短期化和表面化特征,缺乏实施和监控的长效机制。
3.4.10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阳光体育活动是指让学生走出寝室、走出教室,走向运动场、走进大自然中,在阳光下进行体育活动锻炼。调查发现,各学校都在根据自身的条件来开展不同形式的阳光体育活动,其活动形式内容单一,开展的项目主要以广播操、跳绳、拔河、篮球、足球等单项竞赛和体育大课间比赛及运动会为主,户外运动开展较少,学生喜爱的新兴体育项目在民族地区农村中学更是少见。
3.4.11学习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民族地区农村中学在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方法上,其内容多元化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调查发现,有78%的学校只注重期末技能考试成绩,并以期末技能考试成绩为学生的最终成绩,忽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体能素质的评价。
4 结论
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其体能素质下降、肥胖比例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不足问题。其中既有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问题,又有学校场地设施欠缺和体育活动时间与内容安排不当的问题,也有家庭父母的溺爱,学生对健康认知度不够,怕苦怕累、缺乏刻苦锻炼的毅力,同时也存在国家层面对学生体质健康监管力度和政府职能部门执行力度及学校实施力度的问题。
黔南民族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与全国横向相比呈严重落后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影响因素是诸多方面的,有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师资的素质有待提高;场地、器材和体育经费投入的严重欠缺等。而社会经济发展滞缓和教育观念落后是制约黔南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发展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因素。为此,应立足于黔南穷州办教育的客观现实,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规划和途径,力求对改变黔南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育滞后现状做出积极的贡献。
5 建议
5.1 建立保障学校体育工作正常运转的资金体系
黔南是多民族自治州,教育经费主要以地方财政拨款为主。由于本民族地区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自身发展活力不足,地方财政收入有限。为此,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作为政府职能部门,要通过媒体披露现状,力争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调动各方积极性并得到有力支持,利用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设立黔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和体育教育基金”,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按国家规定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配置,完善体育设施,限期达到国家标准,为黔南民族地区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以加快黔南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5.2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
教育职能部门要根据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要求,加大对学校体育的监管力度,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入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按照体育规律教书育人,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特点,吸纳各种体育的办学教育思想理念,突出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确立以终身体育教育为指导、以体育课程改革为中心、以体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的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的课程内容目标,课程设置要体现地方特色。要站在发展的高度,树立全新的体育教育观,注重教材内容安排的科学性、趣味性和效应性,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体育选修课模块教学,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在行动上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而实现“运动参与、运动能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课程目标[4],以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5.3 拓宽课程资源,构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体系
黔南州具有丰富的健身价值高,教育功能强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为此,要组织专家教授积极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新兴时尚体育等课程资源,编写地方校本教材,构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体系。加强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教材的整合能力与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民族传统体育专项技术和理论水平。黔南民族地区学校在实施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在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等方面充分反应出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特色,增加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根据目前黔南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育师资不足,经费紧张,场地器材设施缺乏和教学内容单一等现状分析,要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地将资金投入小、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简单易学, 具有较高教育、娱乐 、技击、健身价值功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通过教材化处理,融入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能解决学校体育办学面临的实际问题,减少经费投入,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从参与的活动中去领悟志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使学校体育教育办得更具民族特色[5]。
5.4 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教学的补充、延伸和拓展的最佳形式,它能使大学生的运动技术得到巩固和强化,实现课程内外的优势互补,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在黔南民族地区学校要建立建全各种体育协会,创建体育训练基地,开展有特色的体育项目培训,举办运动会和各单项体育比赛,创造性地开展有特色、有实效的校本体育和大课间活动,从而最大化地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营造“我运动、我健康”的文化氛围,活跃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通过不同形式的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激发学生好动的天性,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阳光体育活动不仅能为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提供良好的平台,而且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5.5 加强德育教育力度,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现代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溺爱和教育的偏颇,在身心健康方面出现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在当今人材竞争“优胜劣汰”的社会,根据现代学生堕性心理增强,怕若怕累、贪图安逸、意志薄弱,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等突出特点,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弘杨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不仅是增强学生体质的需要,也是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需要,更是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需要。为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加大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力度,首先要教育学生学会怎样“做人”,提高思想素质,弘杨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树立良好的学风,引导他们脚踏实地的进行刻苦学习和运动锻炼,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材。另我们要充分运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智能服务系统”,实现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监测、反馈的评价,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特别是残疾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锻炼身体。
5.6 加快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构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模式体系
(1)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是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的重要保证。黔南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自然条件恶劣,环境较为封闭,体育课改信息不畅,尤其是大量的兼职体育教师更需要强化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深入理解其内涵实质,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根据民族地区农村中学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及运动条件,采用适合民族地区农村中学办学条件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构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模式体系。(2)要重视一线体育教师的继续再教育工程,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建立培训网络,采取脱产、不脱产、函授、寒暑假集中培训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学历和知识层次。开展名师“送课下乡”帮扶活动,搭建教学现场观摩展示竞赛平台,举办各类体育教材教法研讨会和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为青年教师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并采取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学术研究,以促进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及科研水平的提高。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厌学心理,提高他们运动和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向“我要学”方向发展,使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全面性和自主性在体育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3)要激发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国家规定发放劳保用品和服装费,在政策上做到人人平等,在待遇上体现公平公正,使体育师资队伍更加团结稳定,更具有奉献精神和青春活力,为有效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提供有力师资保障。
5.7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和评估标准,实行量化管理制度
黔南民族地区学校要构建具有黔南民族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建立可操作性的教学评价机制。在学习评价考核的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技能难易度、学习态度、合作精神、行动表现等因素,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才能得到更加客观公正的结果。为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建议将体能素质训练课纳入教学计划,在体育教学中安排体能素质训练内容,把体能素质作为每学期的必考项目之一,并占学期总成绩的20%。
实行科学管理量化考核制度标准,对学校体育工作具有督促和检查作用,使“弹性体育教育”变为“硬性”指标,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向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和办学特色多样化方向发展。黔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滞缓,是典型的穷州办教育,其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因此,要结合当前课改的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的选用上要针对民族地区教育现状特点,寻求符合自身条件、体现地方特色的有效教育发展方式是改革的重要关键。建议教育职能部门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到农村基层学校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并根据国家课改要求,结合民族地区的特点,设置切实可行、易于开展和更具民族特色的地方课程[6],制定科学合理的黔南民族地区学校体育评估标准。
参考文献:
[1] 黔南州人民政府网、黔南旅游网页,http://www. baidu.com.
[2]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学校体育工作条例[S]国家教委、国家体委,1986:2-12.
[3]教育部《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教体艺[2011]2号)文件.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王亚琼.如何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教育[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4(3).
[6]王亚琼.对贵州民族地区学校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9(3).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Physical Conditions and Sports Education of the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Qiannan Ethnic Regions of Guizhou
Wang Yaqiong Luo Ling Ren Bo Chen Song Sun Wei(PE Department, Qiann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y, Duyun Guizhou 558000, 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field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does the survey of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 physique condition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sports education in Qiannan ethnic minority areas of Guizhou. The study finds that in Qiannan ethnic minority areas, after several years of curriculum reform, rural middle schoo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nshine sports, have improved students physique, but still falling the stamina diathesis in endurance quality and other aspects and have many problems in the sports education and sports teaching reform effect is not obvious. In view of the actual problems and the trait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and sports education, the study offers some operational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in rural school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strengthen students physique, deepen the reform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ethnic regions.
Keywords: Qiannan ethnic region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hysique sports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