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2018-06-11陈贞吕冬伟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29期
关键词:体育俱乐部广东省高校

陈贞 吕冬伟

摘 要: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分析,选取了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深圳大学、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私立华联学院、广州学院、天河学院7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在实施开展体育俱乐部的建设过程中,通过体育俱乐部的类型、俱乐部项目的设置、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形式、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等问题,提供了实践依据和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教学模式 体育俱乐部 高校 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0(b)-0128-02

体育俱乐部制,对我国高校的体育课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但是让更多的人在体育运动中达到健身健美的目的,而且是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大学生树立终身的体育运动锻炼的思想意识。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体育课授课方式,即教师、教材、课堂的传统方式,要实行全新的体育教学大改革。“体育教学改革方向是建立以强化目标达成为主,以过程管理为辅的体育俱乐部模式,教学方式由原来的课堂教学模式向俱乐部的辅导与训练模式转变,旨在培养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能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本文对广东省部分高校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情况进行调查和探索。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选取了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深圳大学、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私立华联学院、广州学院、天河学院等7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拜访7所高校的体育教学主管领导和任课教师,和他们交流有关体育俱乐部制教学的想法、教学中比较成功的经验、以及对未来体育俱乐部教学发展的设想;另一方面,有选择的、代表不同层面地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取可靠数据,学生问卷发放了300份,收回271份,有效率为90%。教师问卷采用面谈、电话、手机咨询的方式进行调查,获取有效问卷59份。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问卷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了解到,在这7所高校中,珠江学院、深圳大学、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天河学院4所高校实行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广州私立华联,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州学院3所高校实行课内外相结合的体育教学俱乐部,另外还有一种类型体育俱乐部教学是课外体育俱乐部,在调查中学校体育专家和任课老师以及学生对前两种类型的体育俱乐部教学认可度较高,对课外体育俱乐部教学认可度比较低。调查结果反映学生参加学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动机:(1)以锻炼身体增进体质健康的占89.3%。(2)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提高体育运动成绩分别占了57.63%和46.42%。(3)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占52.1%,塑造形体气质的占46.83%。(4)促进人际交往提高实践能力的分别占了30.74%和35.41%。(5)其他因素占5.92%。

从调查参加体育俱乐部教学动机百分比来看,能比较正常的反映出大学生对参与体育俱乐部教学的需求,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教学活动动机主要是由他们的主观因素决定,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动机良好,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与他们主观需求一致,这样,高校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就比较容易了,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少部分缺乏锻炼兴趣甚至讨厌体育运动的学生,需要通过教育或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提高他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从而促使这些学生积极的参与体育俱乐部活动。

2.2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类型

对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界定,说法不一,但内涵大致相同。“高校体育俱乐部是指在学校领导下,由教务部门或院体委直接领导,体育部参与管理,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职工以及社会人士,进行体育教学、学生课外锻炼、推广和开展大众体育项目、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繁荣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为目的,并能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体育组织形式。”这是其中的一种界定。

从形式上看,通过对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三种模式: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课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和课内外相结合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体育俱乐部教学是体育教学的一种新形式,是随着高校体育改革出现的新的研究课题,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提倡对学生的自主性、自由性和开放性。

在体育教学尝试中,基本上都能认同这种教学模式,认为适合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和老师认为以教学为主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占了21.9%,教学和课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占66.25%,课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占11.84%,由此看出,选择合适的体育俱乐部形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参与程度。

2.3 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特点

在教学目标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俱乐部项目,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使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

通过电话访谈,了解到体育教师认为体育俱乐部教学适合高校改革的发展、学生自身的需要。调查结果显示:能满足学生体育的兴趣爱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占72.69%,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占69.26%,提高竞技技术水平占55.24%,促进人际交往的能力占46.2%。

以上调查分析表明,高校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于我國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不断的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同时也为体育教学的开展拓宽了途径,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高校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价值所在。

3 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教学成绩考核评定

在体育俱乐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考核评定,是不能忽略的,这个教学环节如果不完善,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开展。根据调查,各个高校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大体上相同。

在调查数据中显示:在体育俱乐部教学中,体育老师对学生采用综合考评占67.39%,采用技术水平考评占10.9%,采用思想表现考评占18.07%,这表明体育俱乐部教学中,体育教师对学生大部分采用综合考评。这种考核方法,虽然少数学生有非议,但是大多數学生还是认可的,用这种考核评定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4 影响高校开展体育教学俱乐部活动的因素

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在广东省部分高校体育教学得到认同,在一定程度上这些高校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体育俱乐部教学方式大胆引入、大胆改革的魄力,也展示出广东省体育教育发展的光辉前景。同时,要看到自身开展的不足,并针对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纠正和完善,以保证体育俱乐部模式得到更好的开展。在调查中我们看到,有些条件直接影响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开展。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场馆器械缺乏和体育俱乐部教学周期时间短分别占了72.59%和49.22%,两者都占了很大的比例。分析其原因是,学生数量在逐年增长(包括社会参加运动的大群体),场地器材条件和师资力量发展较为缓慢,现有的条件很难满足学生运动的需求,个别高校俱乐部教学周期为8周,教学时间较短,授课俱乐部人数较多,严重制约了体育教学的改革发展。

5 建议

5.1 加强体育课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体育教师能够教授多个项目的课程,否则,就不能顺利地进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活动。教师应该自觉地、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学院的领导也要为教师的提高创造条件,对教师业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教师授课技能、职业道德修养等多方面进行培养,建立起全面发展的教师队伍。

5.2 增加体育场地

可以说,广东省的每所大学体育场地都是很可观的。都有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足球场、橄榄球场、田径运动场和乒乓球室、体操室,个别高校还有游泳馆等。但是,要进行或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活动,这些场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和政府部门、企业、工厂、社区等部门沟通,在他们支持和配合下增加体育场地的建设,以适应具有全民健身性质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活动。

5.3 高校体育场地开放

高校体育场地,是健身者们向往的活动场所,“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馆普查办公室提供的数据,在我国现有的850080个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有558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的65.6%。”广东省有130多所大学,大约能有1000多个体育场地,这些场地在课外基本上都处于闲置的状态。从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发展情况看,高校体育场地的开放是发展的趋势,提高体育活动的使用率是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基本要求,何况这些场地是体育建设的最好场所。笔者认为,以收费的方式进行开放还是可行的,少量的收费可以解决管理人员的工资和其它费用。

6 结语

高校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不断的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同时也为体育教学的开展拓宽了途径,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高校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价值所在,同时要看自身开展的不足,并针对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纠正和完善,以保证体育俱乐部教学得到更好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张玉超,许彩明,刘晓雯.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与实施措施研究——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5(5):97-101.

[2] 包雪鸣.对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 卢三妹.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研究——利益相关者导向的体育俱乐部运营管理模式[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4):31-35.

猜你喜欢

体育俱乐部广东省高校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2019年“6·30”扶贫济困日活动倡议建议名单
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研究——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分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