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理工科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思考
2018-06-11侯小蕾
侯小蕾
[摘要]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须对我国自身文化有充分的認同感和其生命力的坚定信心。但是,面对多元的文化冲击和糟粕文化的腐蚀,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现状亟待改变,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势在必行。而对于文化自信教育,理工科大学生又是一个具有群体特征的特殊群体,须有符合其特征,且具有针对性地提升文化自信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文化自信;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4-0288-01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指的是大学生对我国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同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生力军、中华民族的未来,其是否具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决定着他们能否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弘扬中国精神的积极力量,肩负着传承、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所以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不可或缺。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我国文化市场面临着“低俗化”和“西化”危机,我国部分大学生面对多元文化信息的冲击时,常丧失辨别能力,更有甚者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不知何去何从。如果对大学生一味采取说教和批判糟粕文化的方式,其成效有限,甚至常常适得其反,所以应用正确的文化信仰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应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帮助其辩证地对待多元文化,树立民族文化本位观念,从而合理应对多元文化冲击。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欠缺的主要表现及提升对策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总体呈积极态势,但文化缺失的表现不容忽视。当前,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及其价值认识不足;(2)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未来走向信心不足;(3)对西方外来文化认同盲目;(4)对待西方文化过于极端;(5)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信心不足。
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几个主要途径:(1)把握文化根源,激发大学生向往优秀文化浸润之激情,建设良好的大学文化氛围;(2)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加强文化教育的同时,给大学生提供足够的自我学习、自我展示、自我评价的平台;(3)牢抓家庭、校园、社会三个文化平台培育文化自信,让大学生全方位浸润在文化教育之中。此外,切记不可过分强调文化的“工具性价值”,须以关照人性为根基,遵循人性要求作为文化自信教育的基本理念,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基、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以道德教育为拓展的文化自信教育整体框架。
二、针对理工科学生增强文化自信的思考
“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理工科学生肩负着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军事强国的重大使命,国家历史、民族情感、文化认同决定着理工科学生能否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理工科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否夯实决定着他们能否披荆斩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所以增强文化自信是理工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画龙点睛”之效果的重点。
理工科大学生重文轻理、理性思维强于人文思维、专业知识学习优于人文基础建设,加之高效理工科专业的专业知识繁多、课业负担重、毕业难度高,理工科大学生难以全面接受文化熏陶、更容易出现文化自信缺失。所以,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中的一个难点。
针对性地增强理工科大学的文化自信的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理工科学生高中时期就接受文理分科,大学时期却被要求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为弥补教育缺失,就需要有针对性地挖掘针对这一特殊群体行之有效的增强其文化自信的教育途径,为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日后研究提供参照。
针对性地增强理工科大学的文化自信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根据理工科大学生自身特点,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方案,这进一步细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其次,将增强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到具体教育实践之中,试图构建长效机制,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补充。
参考文献:
[1]王丽丽.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及教育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薛玉成.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其培养研究[D].南华大学,2014.
[3]韩振峰.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价值目标[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6(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