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合作实训教学模式对医学类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引发的创新与思考
2018-06-11马可心陈超赵梦梁晓艳
马可心 陈超 赵梦 梁晓艳
[摘要]院校合作实训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通过院校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综合素质,扩大学校的影响力,是学校稳定发展的原动力和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院校合作;医学类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4-0082-01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出现了多种教育形式。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蓬勃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输送了各种实用型专业人才。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我们也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初步在医学检验专业的生物化学检验课程采取了“校院合一”的实训教学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院校合作的“零距离”办学。
一、院校合作是职业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院校合作是高职医学类人才培养的必需
医学类人才的培养更注重操作技能的养成以及日积月累的专业素养。学校依靠日常的实训操作很难满足医学类专业的培养需求。以医学检验专业的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为例,在日常的实训操作中,学校很难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建设高端实验室,营造仿真实验环境,往往教学发展出现滞后现象,严重影响医学检验这一动手学科的发展。通过“校院合一”的实训教学模式,得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充分利用了医院的前端技术与医院管理文化,大大加强了学生的技能培养和专业素养提升。[1]
(二)院校合作是高职医学类学校快速发展的需要
医学类学校想要生存与快速发展,就要适应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需要,顺应医院发展的需要。通过与医院间的紧密联系,掌握医学发展的脉搏,对了解行业动态、提高教学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对学生的毕业去向有着更好的引领作用。
(三)院校合作是高职医学类院校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高等职业医学类院校有着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的特点,即医院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人才需求的推动下,院校合作势在必行。不但在合作的过程中培养了优秀毕业生,同时也对院校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合作的模式制定教学计划,研究教学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了教师队伍的实战能力。
二、院校合作是校院双方督促、长期发展的有效动力
(一)增强学校自身实力是院校合作的前提条件
通过增强学校自身的影响力,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创造学校自身的特色品牌,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医院和企业与学校进行合作,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二)院校合作是发现教学缺陷、提高教学质量的快速途径
通过院校合作由校方和院方推荐专家、学者共同制定崭新的教学计划可以更快速有效地发现当前教学模式的缺陷与教学导向的偏差。在医院的指导下,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实用型技能的培养并且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可以有效地避免无用教学、滞后教学的隐患。在教学的基础上还可以建立各种评价机制,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
(三)院校合作需要建立良好长久的合作机制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在院校合作中,往往会变成学校与医院的机械结合,医院的响应程度不高,认为学校对医院的帮助不大,态度多数不积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往往需要在院校合作之前端正态度,并了解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学校方面,可以获得良好的实训环境,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医院方面,医师在实训过程中也可以规范自身的操作环节,通过对学生的教育提升自身的素质,并且可以在实训的过程提前进入选拔人才的环节,如此可以节省大量岗前培训的人力、物力、财力支出。这些都是院校合作带来的双赢效果。院校合作的双方只有真正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才能在合作中达成一致共识,共同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
三、院校合作是未来高职医学类人才就业的引路灯
我校医学检验专业的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校院合一”的实训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全新医学类人才具备技术操作熟练度高、职业素养过硬、临床经验丰富、应变能力强等多方面特点。随着院校合作模式的不断成熟,高职医学类人才的培养方式必然进入全新的时代,院校合作模式必然会逐步取代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的专业人才。[2]在院校合作的基础上更可能实现订单培养,就业目标和就业方向更加明确化的情况。随着行业专业化需求的提高,通过院校合作的方式可以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进展速度,并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平台。
综上所述,为适应节奏越来越快的行业发展,通过院校合作的实践过程找到更好的行业发展方向,对高等职业医学类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在新的发展机遇中寻求好的合作伙伴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运华.院校合作的实践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2(2):35-36.
[2]许健.医教结合背景下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实践的研究与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6):69-70.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