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课程教学创新方式分析
2018-06-11胥秀文姜庆屈晶
胥秀文 姜庆 屈晶
[摘要]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很多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会产生特别大的影响,为了在今后的工作体系上更好的改进,必须从多个角度来出发,最大限度地提高“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水平,这样才能在人才培育水平上有更大的进步。与既往工作有所不同,“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课程教学的要求不断提升,应按照创新方法来完成,由此能够在不同问题的规避、改善过程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针对“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课程教学创新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电子商务;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4-0033-01
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紧密跟随时代的发展来完成,对于教学的可靠性、可行性要获得大幅度的提升,各项工作的开展不能存在任何的漏洞和不足。与此同时,课程内容必须阶段性的革新,这样操作可以促使电子商务人才为社会以及相关行业提供更加积极的服务,在教学的综合成就上取得更好的巩固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课程教学创新,不能贸然开展。
一、“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课程教学问题
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必须做出系列的革新,如果继续按照老旧的思想来完成,不仅无法得到理想的成绩,还会在教育的内容上存在较大疏漏。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当下的教学标准,认为“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课程教学问题,重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并没有对社会需求和教育体系的转变高度关注,很大程度上继续沿用老旧的方法和模式,在经验主导的理念下,无法对学生的优势积极培育,对于教学的综合进步,难以有良好的推动作用。(2)“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些时事热点的关注度不高,因此难以利用可靠的、典型的案例作出分析,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上,难以取得较高的成绩。
二、“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课程教学的创新方式
(一)加强实践操作
电子商务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同时涉及的行业非常多,为了在日后的教学成绩上有更好的提升,实践操作方面必须不断加强。例如,可以让学生按照小组学习的方法,提出一些电子商务的典型案例做出分析,并且进行复制和创新,从根本上体会电子商务的未来发展和当下的一些难点。开展实践操作的好处在于,能够促使学生在电子商务课程的理解能力上更加透彻,无论是在理念层面上,还是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抑或者是在个人素质的巩固上,都可以获得更好的成绩,这样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够做出更好的提升,为未来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日常探讨
以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来看,“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巩固成绩,避免出现忽高忽低的现象,需要在探讨的力度上做出更好的提升。本文认为,日常探讨的强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出发:(1)要组织学生适当开展市场调研。电子商务涉及的行业和具体操作模式非常的多样化,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肯定无法在日后的实践工作上有更好的进步,利用市场调研的方法,可以在知识学习与巩固的过程中,拥有正确的理解,对于学生的操作能力提升,也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2)日常探讨的进行过程中,要做出正确的总结分析,让学生在知识了解的过程中,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减少不必要问题的出现,确保在将来的工作成績上,能够获得更大的突破。
(三)落实校企合作
就“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本身而言,现如今的教学工作不可能完全停留在课堂上,也不可能单纯从校园内部来出发。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可加强校企合作的开展。现如今的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在校园时代来进行经验的积累和实际项目的接触,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对于自身的能力提升,也可以提供更多的保障。校企合作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来完成,这样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理念,可以取得更好的巩固效果,减少了不必要问题的出现。值得注意的是,校企合作的开展,必须与“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课程教学的内容相互结合,要坚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范来完成,彻底杜绝表面化的合作。
在现阶段的教育工作中,我国针对创新教育的关注度较高,并且在很多方面都在积极落实。未来应继续对“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课程教学积极创新,结合多方面的内容和时事热点来完成,还要对国家的政策和行业进步态势做出更好的分析,从实践的角度来出发,促使每一项教学工作都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相信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课程教学的体系会更加健全。
参考文献:
[1]陈丰琳.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课程教学创新方式探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9):98.
[2]陈晴光.基于课程群构建电子商务“三创”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3):157-159,175.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