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信的新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18-06-11钟亮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12期
关键词:理论教学微信教学改革

钟亮

[摘要]新闻理论课程在新闻传播学科教学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微信的平台功能、媒体功能、社交功能等为新闻理论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机遇。南昌工程学院在新闻理论课程中进行了基于微信的教学改革,构建了高效合理的微信教学平台,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帮助学生初步树立了专业理想,可以为新闻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微信;新闻理论;理论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4-0286-02

一、新闻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新闻理论课程是新闻传播学科的基础理论课,重在对学生进行新闻思维和理念的启蒙、新闻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培养。教学目标各校虽有细微差异,但基本上是希望学生能系统地掌握新闻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能够充分地了解中国新闻业的现实及对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能够确立合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成为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业合格的实际从业者或研究者打下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

各校教学目标虽有细微差异,但是使学生系统掌握新闻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能够充分了解中国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新闻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目前,各高校普遍把新闻理论课程作为第一门专业必修课,放在大学一年级的教学安排中。对刚刚接触新闻传播学科的大学生来说,由于相关的前置知识不足,在学习过程中必须阅读大量文献,需要将大量的精力用于知识点的背诵,这容易导致畏难情绪,也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而从新闻理论课程的教学来看,传统的教学手段是灌输式教学。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理论性强,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学生被动听课,参与度不高,难以集中注意力。学生普遍反映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缺少实用性,学习兴趣不高。在课堂学习之外,学生没有较强的动力主动进行课下的预习、复习和拓展,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课程的实效性弱。因此,新闻理论课程的教学手段亟待革新。

二、微信与新闻理论教学融合的价值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社交应用,依靠即时通讯、朋友圈、公众号等服务,迅速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国民社交应用。根据相关统计,2017年,微信的日登录用户达9.02亿,公众号月活跃粉丝数7.97亿。排名第一的典型社交应用为微信朋友圈,使用率为87.3%。

当前,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微课设计、移动学习以及相关领域学习资源的开发等教学改革已十分常见。和其他一些专业性的新媒体教学平台和APP相比,微信虽不是为教育而生,却有其独特的优势。如用户最多、技术壁垒低,容易为大众掌握,用户黏度较高,打开率较高。因此,在教育领域引入微信,比较容易推广,也较为经济实用。

从新闻传播教育的角度看,微信的价值体现得更为明显。新闻传播学以媒介为研究对象之一,是一门应用性强,又和媒介技术发展紧密联系的学科,而微信则是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出现的代表性媒体,本身即是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之一。这使微信在新闻传播学学生中的渗透率几乎达到100%。在教学中,微信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关键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和其他学科相比,微信与新闻传播教育的融合可以更为紧密。由于学生的成果可通过微信转化为现实的媒介产品,目前的教改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利用微信的媒体功能及其互动性进行新闻采写编评等实务类课程的教学,而在新闻理论教学方面还较少涉及。

笔者认为,在新闻理论课程教学中可尝试构建微信平台进行辅助配合,这样一方面既可以延伸教学时空,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摆脱场所限制,实现移动式学习,又能充分挖掘、整合,利用音频、视频、文献、案例等相关资源,通过主题性微信群、课程公众号等途径,搭建教学资源平台,实现教学信息的推送、学习资源的共享,使学生能便捷、充分地利用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在微信平台中的交流、讨论、分享等师生互动,能改变单通道的授受型、疏离式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积极性、能动性,改变新闻理论课程不受学生欢迎的局面,实现课堂教学的革新。

三、教改实施案例

以南昌工程学院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为例,新闻学理论作为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被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学习。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课后交流较少,学生成绩构成为课堂表现和作业质量,占30%,期末试卷考核占70%。2018学年开始引入微信辅助教学后,通过教师与学生互加好友、建立班级课程学习群、创建课程学习公众号等方式搭建一个合理高效的微信教学平台,服务于学生的理论学习。

(一)成绩构成

优化考核方式,将平时成绩的权重提升至50%,使学生不能仅仅寄希望于期末考试前的死记硬背而获取高分,而要将学习的重心放在日常学习中。平时成绩的构成综合线下和线上的表现,线下表现主要涉及课堂出勤、课堂学习态度,线上表现则包括在微信群中的发言质量、发言次数,在公众号中发布的文章质量等。

(二)课前预习

每次上课前一天,教师会以直接提问的形式在课程学习群中抛出一个微话题。学生直接在群里参与讨论,教师进行引导。如在“新闻与宣传”一节的学习中,抛出的微话题是:“十九大”报道哪家强?请学生浏览各媒体与“十九大”有关的报道,在群里分享其认为最成功的一则或一组报道的链接,并说明理由。在“新闻价值”一节的学习中,抛出的微话题是:分享一条近期你印象深刻的新闻或点击率量高的新闻,分析该新闻具备哪些素质使它受人关注。可自己举例分析,也可对他人分享的新闻进行点评。

为尽可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要求学生参与讨论的次数不少于5次。低于5次该部分平时成绩取消,高于5次会累计加分。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会对学生的理论认知情况有提前的判断,在课堂教学中更具有针对性。

(三)课后复习与拓展

在每个章节的学习完成后,教师在微信群中分享相关优秀论文、热点文章或典型案例的链接,鼓励学生积极获取并分享案例。要求学生积极调动专业知识,对其中的观点或媒体的表现进行评价和讨论。如在“新闻的真实性”一节中提供了“江歌、刘鑫案”的部分,10万+文章和一些专业解读性文章,供学生参考。和课前预习环节一致,该环节同样设置了类似的分数激励机制。

(四)课程作业

课程共安排了两次线上作业:(1)阅读某本新闻学相关文献或观看某部新闻学影视剧,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撰写读书报告(笔记)或影视评论。(2)运用相关新闻学理论,分析评论各类媒体近期新闻报道的得失。

为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避免学生敷衍,并尽可能鼓励学生完成高质量的作业,教师提供公众账号信息,由學生自主编辑、排版、上传、发布作业至微信公众号,作为学习成果展示。教师在每篇文章后发布留言,与学生进行沟通,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部分作业进行重点点评和讨论。作业成绩综合写作质量、阅读量、收藏量、点赞量、分享次数来确定。

(五)学习资料库建设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鼓励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探索知识,微信学习资料库也伴随教学进度持续进行建设。建设平台之一是公众号。公众号中设置了三大常规版块,分别是学习推荐、教学资料、电子书资源。学习推荐包括影视剧推荐、书籍推荐、公众号推荐。推荐内容较为广泛,凡与新闻传播学有关的资源都涵盖在内,并对其进行简要介绍和说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阅读和观看。教学资料包括课堂教学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课件、音视频资料、考核要求,供学生随时参阅。电子书资源主要提供新闻理论相关电子书籍的下载。

此外,在微信群中,教师也会根据教学进度随时发布相关论文、案例的链接,这既是课后复习与拓展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资料库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六)师生互动

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微信的互动功能,与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互动。一方面,将课堂互动延伸至微信中,如与学生互加好友,一对一回答学生的专业问题,实现与学生的个别化、个性化交流。如随时参与微信群中学生的讨论,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留言点评。这避免了部分学生在常规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尴尬和压力,也使师生互动更为密切,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另一方面,将微信互动延伸至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微信互动中发现的一些典型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展开和讨论,强化互动深度。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改革,笔者发现,与传统教学班级相比,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完全一致的情况下,使用微信辅助教学的班级在以下方面表现较好。

1.学生能踊跃地参与微信线上讨论。课程共发起14次讨论,每个学生参与的平均次数达到8次,并经常形成观点的交锋,不少学生还通过朋友圈分享自己的讨论心得,这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2.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普遍较高,并积极地在朋友圈中展示自己的作业,而自主发布作业至公众号的过程也使学生的新媒体业务能力得到初步锻炼。

3.学生能积极参阅学习资料库的内容,更愿意对理论进行思考和反思,愿意通过微信向教师寻求指导,和教师共同探讨理论问题。

4.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线上讨论和作业的反馈进行进一步分析,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课堂气氛更为活跃。

总体上看,此次教学创新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帮助学生初步树立了专业理想。

四、结语

微信具有社交功能、平台功能、媒体功能,融入讨论教学、案例教学、交往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后,可以构建高效科学的微信教学平台,作为新闻理论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增强教学的互动性、灵活性和个性化,优化教学效果。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仅仅充当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者、组织者、对话者。这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需要其在课堂教学之余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微信教学平台进行维护,而且也需要尽力强化自身的理论素养,以更好地与学生进行随时随地地互动和对话,回答学生的疑问。后期的改革中,可以考虑组建教师团队进行合作,制作微课程,增加公众号的理论原创和案例分析文章,将课程公众号打造成一个真正的公众平台,成为新闻教师和学子的共同家园。

参考文献:

王宇.对三所高校新闻学院新闻理论课程的考察与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6(4):63-67.

猜你喜欢

理论教学微信教学改革
微信
和谐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谈外科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嵌入式系统课程“中断、异常与事件”教学实践及启示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电气设备控制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