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安全的大学生德育工作创新浅议
2018-06-11吴晨
吴晨
[摘要]在大学生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强调文化安全的影响,主要目的是控制德育方向和实施过程中度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加强工作引导和创新。在尊重传统德育的前提下,结合时代主题和需要,有针对性地增加大学生对生命、对幸福、对奉献等正确认识和理解的引导和传授,强调社会、家庭在大学生优良品德养成过程中的重要性,提倡德育工作者提升个人素质、创新工作方式,为新时期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全新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文化安全;大学生德育工作;创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4-0220-02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培养民族精神的肥沃土壤,是人民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增加凝聚力、创造力的源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需要通过文化建设满足人们紧贴时代的精神需求,通过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髓贯穿到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提升民族团结和奋进,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在强调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同时,不能忽视文化安全问题,国际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主义的腐朽文化和分裂文化的渗透、网络推广及不良文化灌输等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端正人格品行的养成,影响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文化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德育工作作为思想灵魂的教育,具有隐形性,其教育成果不像专业教育那样立竿见影,主要是在潜移默化中、日常熏陶中得以实现,在学生具体行动中得以体现,与此同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受思想发展和文化导向的制约和影响。高校重视德育工作,因为大学生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展现者、传播者,加强德育工作、积极开展德育工作创新是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
大学生德育工作应紧贴时代发展需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实际,基于文化安全的大学生德育工作创新,即在充分考虑文化安全重要性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大学生德育工作进行巩固和创新,积极创建紧跟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校培养规划、满足家庭教育目标的大学生德育体系,进而提升大学生德育工作质量。
一、社会的发展需要是文化安全背景下德育工作的基础
新时期的大学生德育工作在以传统信仰和人格培养教育为主的基础上,结合文化安全背景,应贴合时代发展主题。作为德育工作者要有明确的新时期德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独立的精神品质、正确的判断能力、积极的创新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新时期德育的主要目标,此外,在新时期下,培养学生积极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也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全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合理的、科学的价值观。
进一步强调评价在大学生德育中的重要性。德育评价以社会一定阶级的德育原则为标准[1],目的是为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舆论是进行道德评价的重要参考。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解开大学生身心发展中的心结和困惑,引导他们明辨是非,面对问题有清晰的判断能力和端正的选择能力,通过良好氛围的营造,帮助大学生开展正确的道德评价。社会舆论反映时代主题,舆论导向具有“两极性”和“多面性”,开展好紧跟社会发展的大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做好正确的舆论引导,在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同时,加强舆论监督,重视文化安全,推动良好舆论机制的建立。
二、多元化创新德育工作的路径
学校是开展大学生德育的主要平台,德育工作贯穿到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对大学生的德育有专业的课堂教育,也有丰富的课余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进行充实和补充。在强调“文化传承”的今天,在“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教育新要求、新倡导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大学生德育内容和教育形式是高校提升德育工作的重点。
(一)丰富德育课堂教学内容
大学是学生心理趋向成熟、角色转换的关键时期,利用大学加强学生德育,一方面仍要坚持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民族凝聚、集体意识、理想信念、人际交往等为主体的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端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要结合新时期发展主题和教育目标,与时俱进,更加强调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德育中增加关爱生命、追求幸福、甘于奉献等端正认识的培养和灌输,进而突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对新时期大学生进行正视生命、关爱生命、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教育,帮助大学生在思考生命意义的同时,正确认识自我存在的意义,鼓励大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自我价值、社会价值。自觉摒弃沉迷游戏、野蛮暴力、自杀自残等消极行为,抱着积极的心态调整好学习、就业等带来的心理压力。
幸福与否是人们对自己社会活动的认同程度和感受评价,对大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幸福教育,目的是帮助大学生真正理解幸福的意义和如何寻找幸福、如何实现幸福。追求幸福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崇高的精神理想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进而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再有健全的人格加以保障,在和谐的人际交往中发现幸福、追求幸福。與此同时,必须明白幸福不是无缘无故的、从天而降的,幸福需要自己通过扎实的学习、刻苦的努力、勇于克服困难来不断实现。
在越来越看重物质的社会中更加凸显了奉献的高尚和重要性,新时期对大学生增加奉献教育无疑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奉献教育的首要前提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奉献,并不是所有的奉献都轰轰烈烈,助人为乐是奉献,爱岗敬业也是奉献,奉献绝不是单纯地损失自己的利益来满足他人或集体的需要,奉献的关键是协调好自己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让二者可能矛盾的关系变得统一。
(二)积极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
大学生良好的德育培养仅靠在大学期间教师的培养是实现不了的,需要家庭、社会的配合,充分认识家庭、社会在大学生德育中的重要性,积极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德育合力,是实现大学生德育成效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接触最多的地方就是家,接触最多的人就是父母,家长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在尊重大学生个性成长的基础上,变命令式教育为引导式教育,变被动告知为主动了解,通过平等的、朋友式的谈话、交流等,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理想信念追求、是非判断能力,在对大学生优点、特长认可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抱着积极向上的心态接触社会、适应社会,正确看待生命、珍惜生命,帮助他们树立端正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优良品行、道德的养成。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不是孤立的,需要家长与教师的沟通,统一教育目标,教育方式相互弥补、相互促进。在教师与家长对学生进行德育中,还应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劳动意识的培养,创新带来激情,团结合作促进成功,不劳而获万万不可行。
家庭和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的影响和调节,脱离社会实际的大学生德育也是不可行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成效需要社会提供的实践平台去纠正和检验,大学生德育素质也需要社会提供的丰富实践活动来促进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全面地促进大学生德育工作成效。
(三)提倡大学生自我教育,变教育“由外向内”
大学进行大量德育研究、思考,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大学生从内心真正理解德育的重要性,并将其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真实需要。通过加强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磨炼,才能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提升。
鼓励大学生积极适应时代进步的需求,培养自己勇于探究真理、勇于竞争、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积极培养自己胆大心细、谦虚自信、热情大方、乐于助人的健全人格,积极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有团结合作、大局为重的集体意识,能够主动抵制腐朽文化、享乐主义等不良文化的影响,坚定理想信念,明确道德标准等,这些只是外力的促进,只有通过各类实践活动的开展,鼓励大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和正视自己及遇到的问题,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才能真正發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才能真正使大学生认识到文化安全的重要性,正确辨析和处理不同文化对自己的影响,端正人生态度。
(四)积极创新和改进学校德育方法
传统的理论灌输和单一的说教已无法满足德育的需要,且大学生对这种教育方式已不能认同,教育成效甚微,创新和改进德育方法迫在眉睫。
尊重大学生的基本权利,关心大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包容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等,使大学生德育工作愈发具有人情味,教师与大学生间的合作关系由高高在上的指示和说教变为朋友间的交谈沟通,教师重视学生的感受,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强调学生参与的民主性和互动性,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能力和认识,将心比心,尝试着换个角度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逐步配合和支持教师工作的开展。面对学生的压力和困惑,教师通过专业的分析和疏导,帮助学生正视问题、正视自己,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克服困难。针对教师和学生意见不一致的问题,积极开展对话,让学生认识到政策、制度的不可对抗,让教师认识到学生的困惑之处,寻找二者的契合点,促进工作开展。
不能忽视的是,德育工作创新建立在学校管理制度政策基础上,建立在学生管理需要基础上,建立在适宜学生发展基础上,必须具有原则性、针对性、实效性。另外,教师既引导着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其行为又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提升教师的道德水平、工作能力、业务素质、工作热情是进行德育工作创新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吕金娥.新时期大学生德育问题研究:以湖北五所高校为例[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2]王金龙.大学生德育中的人文教育探析[J].成人教育,2007(12).
[3]陈春玲.学校德育创新问题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3(12).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