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矿海油高校财务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
2018-06-11杜碧威
杜碧威
行业特色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定的经济社會发展阶段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呈现新常态,地矿海油高校财务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提出地矿海油高校整合教育资源,发挥行业优势,助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行业特色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其中,地矿海油高校尤为突出,其发展对于促进行业科技进步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加快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只要有学科优势和特色,都有机会获得国家财政支持,政策利好为地矿海油高校特色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一、地矿海油高校的共同特征
地矿海油高校,主要指经过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从原来隶属国土资源部、工业部、国家海洋局等行业主管部门划转至隶属教育部的高校。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三所学校属于比较典型,从办学模式看都是两地办学,从历史沿革看都具有相似的背景和经历。总结起来,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拥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二是具有十分突出的行业优势学科;三是围绕行业的产业链进行学科设置和开展研究;四是具有强大的行业背景和优良的产学研基地;五是在各自行业领域内国际或国内知名,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地矿海油高校财务面临的困境
(一)财政支持力度偏弱
目前,教育部有75所直属高校和34家直属单位,一般来说,综合类、理工类等高校更容易获得教育部的财政支持,地矿海油高校受到支持的力度则明显偏弱。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2017年和2018年获得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拨款年均不足一亿元,低于教育部直属高校拨款的中位数和平均数。财政支持力度偏弱,高校间的财力差距拉大,对地矿海油高校的发展空间带来了很大制约。
(二)行业办学成本高
办学成本的高低是衡量高校办学效益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地矿海油高校的生均培养成本,相比财经类、语言类等高校要高得多,因为要负担更高的实验室建设成本、学生野外实习成本、各类实习基地建设与维护成本,这些都是不小的开支。学校要提升办学条件,提高竞争力,办学成本就会不断攀升,却很难通过提高学费标准或其他筹资渠道来进行成本弥补,给学校的资金带来了很大压力。
(三)行业联系度减弱
地矿海油高校隶属关系转至教育部后,与行业主管部门脱离行政隶属关系,联系逐渐减少,关系日益疏远,信息沟通渠道越来越不畅通,失去了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根正在消失。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在2000年前,隶属国土资源部,是地质行业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基地,并与行业主管部门及相关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隶属关系划转至教育部后,高校服务行业的深度和广度在萎缩,行业后备人才的培养也受到影响。
(四)自我筹资能力不足
目前,高校收入主要来源有:财政拨款、事业收入和其它收入。其中,财政拨款所占的比例最大,往往要占到一半以上;事业收入包括科研事业收入和教育事业收入,可以通过增加科研服务能力、提高学费收缴率来提高;其他收入主要包括捐赠收入、利息收入及其它社会筹资收入,可以通过鼓励校友和社会捐赠、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来提高,但筹资金额有限。地矿海油高校普遍“家底薄”,自我筹资能力不足。
三、对策建议
(一)同行携手共谋发展
地矿海油高校要主动作为,将各种建设性力量有机聚集起来,在各种场合用一种声音对外说话,谋求整体利益。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和交流,积极寻求国家财政的经费支持;建议教育部扩大拨款标准和增加更多专项经费,一起争取资源,共谋发展。
(二)多方拓展办学资源
面向国家、社会、市场需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投入,实现学校收入来源的多元化,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投入,放大财政投入效果;抓好校友与社会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及产学研合作、国际化办学等机遇,提升服务社会贡献力;盘活资产存量,增加非税收入,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三)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经费矛盾将会日益突出,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管好用好有限的办学资金显得尤为重要。要加强预算执行,提高国家专项资金执行进度,为争取更多财政拨款打好基础;要推行绩效管理,由考核“花完”逐渐转变为考核“花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要优化学校资源配置,推进零基预算管理,建立绩效评价机制。(作者单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