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经费筹集策略研究
2018-06-11吕侠
【摘要】随着高职校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建设的战略转变,对于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办学经费,仅仅依靠向国家财政“等、靠、要”的资金筹集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现状,制约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资金现状,发现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影响,寻找出适应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要求,满足日益发展需要的经费筹集改革的思路与多元化方案。
【关键词】内涵建设;办学经费;策略研究
一、高职学院经费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其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现象日益突出。
(一)硬件设施得不到满足
由于财政拨款有限,要想增加办学经费,只能靠扩大招收学生数量从而增加学费收入来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一些院校不顾自身办学条件,盲目地扩大办学规模,学生是增加了,但相应的设施跟不上。原来的四人间、六人间不见了,全部是八人间宿舍拥挤不堪,洗漱如厕常常排队等候,同时带来一系列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原来的小班教学模式没有了,全部被合班授课所取代,学生课堂秩序混乱,影响教师教学进度;实训器材短缺,电脑设备不足,就减少实践课课时,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感受大打折扣……总之,能压缩的一律压缩,这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质量。
(二)优秀教师流失严重
由于办学经费的不够充足,高职院校教师待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优秀教师流失现象相当严重。一方面,年轻教师考取更高学历学位后,直接跳槽到其他工资待遇高,福利待遇优厚的高职院校工作;另一方面,中年教师晋升教授后,寻求教学条件好,层次更高的本科院校任教。优秀教师的流失直接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教师队伍的不稳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降低又势必影响学生的就业率,就业又影响了招生,招生数量减少又影响了办学经费,这样一来,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三)学校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
由于办学经费不足,工科类教学设备存在老化的现象,或者无法购置新设备新仪器,不适合现代教学需求,一些实验实习无法开展,致使相关课程无法开设,甚至相关专业被迫取消,工科类专业在逐步减少。而社科类专业,由于对教学器材要求相对较低,教学设备更新相对较慢,更多的高职院校增设社科类专业。随着专业结构设置的不合理,社科类的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越来越难;工科类毕业生严重不足,企业中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当然,也有一些高职院校发现某些工科类专业就业需求大,盲目地增设该专业,把原有学院专业结构打乱,学院发展不平衡。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经费筹集的对策
(一)加大财政投入,争取更多财政支持,推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近年来,中央财政始终坚持“推改革、促发展”的理念,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地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形成了覆盖学校能力建设、学生资助、教师素质提升等全方位的职业教育财政政策框架,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供了有力地推动了作用。
(二)多方筹措资金,增加投入,打造内涵建设支持性环境
内涵建设是建立在一定的经费保障机制之上的,沒有经费支持,内涵建设将永远都只是“空谈”。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要从学校收入中逐年加大内涵建设投入,用于实训基地建设、教科研奖励、教师进修深造。另一方面是要多方筹措资金,成立专门的筹款机构,积极争取财政资助和信誉贷款,吸构的社会捐助等。
(三)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办学经费,满足内涵建设需要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可以通过定单培养、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等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实现双方的“互赢”。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三大好处:一是定单培养,彻底解决供求关系的矛盾。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更有针对性,更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可以实现就业的零距离。二是设施共享,解决教育经费不足问题。学校实习实训的场地和设备可以由企业提供。一方面,企业可以让学生到生产一线实习实训,学生既能巩固理论知识,又能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让企业的部分车间建在学校里,类似于校办企业,这样更方便于教学,也解决了企业占地问题。三是师资共享,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不管是学生到企业一线实习,还是在校内建立车间,都可以让企业的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校内校外双向指导,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利用校企及人力资源优势开办“校中企、企中校”等途径,增加办学经费,满足内涵建设需要。
参考文献
[1]梁凌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创新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2]徐佳.我国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思路与对策[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吕侠(1981—),女,天津人,天津大学在职研究生,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