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教学医院综合ICU细菌分布与变迁情况分析
2018-06-11王秀莲栗鹏
王秀莲 栗鹏
[摘要] 目的 回顾性研究三级教学医院 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常见感染细菌分布及变迁,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感染提供依据。 方法 分析 2014年1月—2017年8月ICU患者感染细菌分离所得310株细菌, 总结细菌种类分布。结果 310株细菌主要为大肠埃希氏菌41株、肺炎克雷伯菌33株、屎肠球菌3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 25株、阴沟肠杆菌23株、铜绿假单胞菌 19株、鲍氏不动杆菌 16株、溶血葡萄球菌10株、表皮葡萄球菌 8株;其中常见细菌依次大肠埃希菌(13.22%)、肺炎克雷伯菌(10.64%)、屎肠球菌(10.32%)、金黄色葡萄球菌(8.06%)、阴沟肠杆菌(7.41%)、铜绿假单胞菌(6.12%)和鲍氏不动杆菌(5.16%)。结论 重症监护病房感染源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氏菌有上升趋势,应监测细菌变迁动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关键词] 三级教学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细菌分布;变迁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12(b)-0166-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trospectively study the comprehensive ICU bacterial distribution and change in the Tertiary Teaching Hospital thus providing basis for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bacterials and effectively control of infection. Methods 310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bacteria in ICU patients from January 2014 to August 2017, and the bacterial type distribution was summarized. Results Of 310 strains of bacteria, there were 41 strains of escherichia coli, 33 strains of klebsiella pneumonia, 32 strains of enterococcus faecium, 25 strains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23 strains of enterobacter cloacae, 19 strain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16 strains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10 strains of staphylococcus heamolyticus, 8 strains of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and the common bacteria were in turn escherichia coli (13.22%), klebsiella pneumoniae(10.64%), enterococcus faecium (10.32%), staphylococcus aureus(8.06%), enterobacter cloacae (7.41%), pseudomonas aeruginosa (6.12%) and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5.16%). Conclusion The major infection source in ICU is gram-negative bacteria, and the escherichia coli shows an increasing trend, and we should monitor the change dynamic and rationally use the antibacterials.
[Key words] Tertiary Teaching Hospital; ICU; Distribution of bacteria; Change
了解三級教学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综合ICU)患者临床细菌种群结构分布与变迁,对于了解危重病患者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及指导临床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4年1月—2017年8月,对该院ICU患者感染标本进行分离鉴定,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感染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细菌及分离标本来源
2014年1月—2017年8月该院ICU患者分离所得细菌共310株,其中主要来源呼吸道标本216株,占69.68%,伤口分泌物标本8株,占2.58%,血标本12株,占3.87%,尿标本22株,占7.09%,其他标本52株(胸、腹水、便标本),16.77%,痰液主要经气管导管吸取获得。
2 菌株鉴定方法
细菌的分离培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操作进行,鉴定方法: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全自动细菌/药敏仪获得,型号:PhoenixTM-100,鉴定到种,药敏实验采用微量稀释肉汤法和琼脂扩散法获得。
3 常见病原菌分布
310 株细菌主要为大肠埃希氏菌41株、肺炎克雷伯菌33株、屎肠球菌3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5株、阴沟肠杆菌23株、铜绿假单胞菌19株、鲍氏不动杆菌16株、溶血葡萄球菌10株、表皮葡萄球菌8株;其中常见细菌依次大肠埃希菌(13.22%)、肺炎克雷伯菌(10.64%)、屎肠球菌(10.32%)、金黄色葡萄球菌(8.06%)、阴沟肠杆菌(7.41%)、铜绿假单胞菌(6.12%)和鲍氏不动杆菌(5.16%)。
4 菌种变迁
其中排在前5位细菌依次为2014年:屎肠球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土生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2015年: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2016年:大肠埃希氏菌、溶血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2017年:大肠埃希氏菌、屎肠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常见占分离率较高的前6位病原菌分布,见表1。
该组资料显示,呼吸道感染仍是ICU患者主要感染部位,310株细菌中,感染标本以痰为主,占69.68%,与张晓明等[1]报道一致,ICU患者仍是以呼吸道感染为主。ICU患者病情危重复杂,除原发病严重外,同时存在高龄、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多因素,同时ICU侵入性诊疗措施多,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留置导尿管、中心静脉置管等,吸痰、呼吸机的使用等,常导致机体保护屏障破坏,从而极易发生感染。该研究显示,340份ICU患者阳性标本主要来自于痰液、尿液和血液标本,表明呼吸、泌尿系统和血源性感染是ICU患者的主要感染途径,与文强等[2]报道的结果一致。
2014—2017年,该院ICU患者细菌分布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最主要的病原菌,大肠埃希菌(13.22%)、肺炎克雷伯菌(10.64%)占总检出率的23.686%,ICU患者分离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与朱任媛等[3]报道基本一致。在革兰阳性菌中,屎肠球菌(10.32%)、金黄色葡萄球菌(8.06%)是导致各种感染及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主要分布于血液、痰液及各种分泌物等标本中,该组研究显示屎肠球菌分离率最高,占10.32%。该研究结果与姜志明[4]报道的山东省30所三级医院ICU患者所分离病原菌,来源仍以气道分泌物为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的,结果一致;但前5位细菌监测排名结果略有不同。
该组研究细菌分布非发酵菌主要是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等有逐年下降趋势,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①近年该院严格执行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使用逐渐规范。②感染质控管理加强,定期对该院各病区病原菌分布的流行病学和耐药性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③院内各部门对多重耐药菌株者严执行格隔离和消毒措施,防止院内传播。当然, 各医院ICU的病原菌分布不尽相同,应区别对待,需要定期动态监测其分布变化趋势。但细菌的耐药机制复杂,不能盲目乐观,仍需严格监控[5]。
肠杆菌科主要是大肠埃希菌(13.22%), 肺炎克雷伯菌(10.64%)状况类似于大肠埃希菌。这可能与该院ICU收治外科危重患者诸如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肝胆胰外科术后患者居多有关。ICU收治对象多为危重患者、病程中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同时应用多种有创操作,因此应熟知该院的细菌学资料,及早进行规范的病原学培养,然后根据藥敏结果合理用药,动态监测细菌学变化。
[参考文献]
[1] 张晓明,田永刚,李海波.ICU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7):1500-1502.
[2] 文强,彭娜,王露霞.ICU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1):2616-2618.
[3] 朱任媛,小江,杨启文,等.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2011年ICU来源细菌耐药监测[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2,28(12):905-909.
[4] 姜志明,解建.2010年山东省三级医院ICU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374.
[5] 贾超,蒋涵,李先全,等.绵阳市16家医院ICU2013-2014年多重耐药菌临床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J].中国药房,2016(11):1490-1492.
(收稿日期:2018-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