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2018-06-11谢玲玲涂素华郭天智王霞李嫒鞠梅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36期
关键词: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谢玲玲 涂素华 郭天智 王霞 李嫒 鞠梅

[摘要] 目的 构建并探索《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新模式,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方法 将基于“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模式,应用于该校2014级护理本科生的《妇产科护理学》的教学中,作为实验组;将应用传统的《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模式的2013级护理本科生作为对照组;将两组的理论和实践考试成绩、学生和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评价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学生在理论考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学生、教师对实践教学评价和学生的操作考试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的实践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具有可操作性。

[关键词] 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12(c)-015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nstruct and explore a new mode of practical teaching in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Nurs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ect of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early clinical, multi-clinical, repeated clinical"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nursing", it was applied to the teaching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 Nursing" of the 2014 nurs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s an experimental group. The 2013 nurs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ho applied the traditional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Nursing”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 were us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est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and the evaluation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on practical teaching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theoretical examination (P>0.05), but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evalu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ents' operation test(P<0.05). Conclusion The new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effect and is operable.

[Key words]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nursing; Practice teaching; Teaching mode; Teaching effect

《妇产科护理学》是一门重要的综合性临床护理学科,目的是要培养具有较强理论和实践能力、能为患者提供整体护理服务的实用性护理人才[1]。目前在《妇产科护理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中,普遍存在学生实际操作机会少、带教形式不规范、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等问题[2-3]。随着当今医学界和教育界对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临床实践能力的日益重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已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趋势[4],基于这一理念,该研究中对于《妇产科护理学》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护理学院本科学生正在接受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2014年级的学生即处于第五学期的学生324名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生16名,女生308名。将处于第五学期的2013级学生351名作为对照组,其中男生24名,女生327名。两组护生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课程及性质

《妇产科护理学》,第5版,郑修霞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必修课,学分3.5分,72学时。

1.3  方法

对照组:按照传统教学实践模式,老师课堂理论讲授全部完成后再开始临床见习,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3组,分别在妇科、产科和产房循环进行临床见习,实践课共10学时,其中实验室4学时,临床6学时。

试验组:采用新的实践模式,理论课与实践课交叉进行,即课堂理论讲授→学生复习理论→教师示教→临床见习或实验室实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总结→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将理论课的内容调整出12节改为改为实践课,实践课增加至22學时,其中实验室4学时,临床18学时,每次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形成实验报告,按百分制根据考勤、现场表现及实验报告评出每次成绩,最后得出平均分,按10%计入最后总成绩。

1.4  评价指标

1.4.1 实践教学效果  每次见习课结束后发放《实践教学评价量表》,教师和学生分别从教研室管理、带教老师管理和学生管理3个方面进行打分,总分100分,带教老师每次见习课评价1次,学生每组评价1次。

1.4.2 操作考试成绩  期末的操作考试,每个学生在阴道灌洗、新生儿沐浴、胎心听诊和母乳喂养4个操作中任选一个进行考试,每项操作均有专项操作评分表,总分100分。

1.4.3 理论考试成绩  期末理论考试成绩,考试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述题和案例分析等题型。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践教学效果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的效果评价,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学生期末考试成绩

操作考试成绩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理论考试成绩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见表2。

3  讨论

3.1  基于“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理念的妇产科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具有先进性及实用性

护理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临床实践能力是护理人才所需要具备的最重要能力之一,也是护理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多次提出要加快对医学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以促进医学生全面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5-6]; “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是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护理学中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思路[6-7],此前,各大医学院校广泛开展了基于“三早”理念的多个学科、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如开设临床医学导论课程、医学生临床志愿者行动、模拟教学、设立实习前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社区医疗服务及预 实习模式等[8],但尚无在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中应用的相关报道,因此,该研究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及实用性。

3.2  妇产科护理学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患者对隐私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高,加之护理本科学生的人数较多,学生在患者身上练习的机会越来越少,“见多习少”甚至“只见不习”已成为医学生的实践教学中的普遍现象[9],由于妇产科疾病性质的特殊性,这种现象在妇产科护理学的学习中更加明显[2]:因为很多患者都不愿意被作为教学对象在众多学生面前暴露身体及谈及隐私;加之学生们也有害羞心理,很多学生进临床只能是走马观花、看看热闹;很多教师们只好用实验室模具或是看实验光盘来进行实践教学,但实验室有昂贵的模型却缺乏专人管理,对实践教学过程也缺乏精心的设计,课后考核机制也不健全,实践课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时实践能力依然是从零开始。因此,为了使学生在妇产科护理的实践教学中强化知识,探索一种适合妇产科护理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能够真正得到实践能力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

3.3  基于“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

①课程内容设计上,参与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实践课堂上虽然在患者身上实际演练、操作的机会仍然很少,但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总结使同学们参与感更强,并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每个小组在准备的过程中力求完美,大部分同学在准备课件发言前,为了使内容严谨、准确,并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在认真阅读课本的基础上,还翻阅了大量参考资料,上网查询相关知识,联系了专业基础课相关方面的内容,全身心地投入。由于发言机会的增多、不同同学的讲解,使学生对课堂有新鲜感,小组之间通过相互课堂评价和老师的补充,扩大了信息量,锻炼了同学们系统的思维方式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也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

②在课程安排上,嵌入式的课时分配方法更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相互融合。嵌入式的课时分配方法即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嵌入实践、实验[10],该次研究中,将实践课的课时数由改革前的10学时改为22学时,并让理论课与实践课穿插交替进行。其中,临床见习共有4次共10学时,分别在“妊娠期并发症的护理”“分娩期并发症的护理”“产褥管理”及“腹部病人的护理”4个章节之后;实验课两次共6学时在专门的妇产科实验室进行,分别在“正常女性生殖与解剖”和“正常分娩”之后;两次课堂实践课共6学时主要是案例分析讨论、观看录像视频和情景模拟课,分别在产科部分和妇科部分教学完成以后。通过实践课对理论课的对接嵌入,促进了学生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也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灵感。

③规范了教学流程、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中,对教师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每次见习课必须有见习大纲和见习教案,有见习前的准备,将教师的操作示范规范化、同质化,避免不同教师之间因操作方法不一致使护生无所适从的情况发生;在实践技能考核中,细化每个操作要点及扣分细则,每个教师负责考核固定的内容,保证考核的公平和公正。因为每次实践课的最后均设有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和教师点评环节,促使教师在实践课前认真备课。教师在对学生讲解临床知识、演示临床操作的同时,既提升了自身的临床理论知识,还有助于培养其严谨的医疗作风[11]。

综上所述,基于“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模式是对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一次有效改革,是符合医学人才培养定位和发展要求的、教师和学生都乐意接纳并能有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改革方法,值得坚持和推广。当然,怎样对教学方案进行精准的设计,怎样将教学方案更好地在教学设计诸环节中落实、应用,需要更进一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  安力彬,陆虹.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  李静,周勇.妇产科实践教学所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4).

[3]  李圣洁,熊振芳,李琳,等.3D虚拟展示技术在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的质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6,30(27):3412-3413.

[4]  梅人朗,陈刚,杨益,等.医学教育全球标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47-148.

[5]  一丁.卫生部、教育部制定《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5):32.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5+3”一体化医学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S].教高(2017)4号.

[7]  兰阳军,黄建军,郭光金,等.高等医学教育增强实践教学及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1):37-38.

[8]  周勤,徐红兵,杜颖,等.“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预实习模式在妇产科见习中的实践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8(8):1131-1134.

[9]  顾卓伟,李卫平,狄文,等.基于OSCE及Mini-CEX理念的妇产科见习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2):1-2.

[10]  孙仁峰."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浙江工贸职业技術学院学报,2010,10(1):34-38.

[11]  杨晴,胡晓艳,张茂琳,等.关于临床医学生开展“早临床”情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2):89-90.(收稿日期:2018-09-22)

猜你喜欢

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基于分形评估模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情感优教对中职护生老年护理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多媒体辅助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效果探究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