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背景下中职教师课改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2018-06-11李欣津杨志强

职教通讯 2018年22期
关键词:文化适应中职教师课程改革

李欣津 杨志强

摘 要:伴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我国中职教育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地推进。中职教师是新课改实施的关键因素,但对中职教师而言,却存在着传统教育文化与社会现实取向的根深蒂固的影响、中职教师固化思维与新课改文化的脱节、中职教师课改文化认同感低等问题。为提高中职教师对课改文化的适应程度,提出了转变教学理念、主动适应新课改文化,对传统教育文化进行创造性、渐进性的扬弃,创新中职教师培训模式、促进文化转变与融合等措施。

关键词:中职教师;课程改革;文化适应;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李欣津,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杨志强,男,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22-0031-04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6年9月,教育部颁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两个文件的颁布,一方面,肯定了当前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指出了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另一方面,文件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并将其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根本地位。

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在现实中也遇到了不少障碍,造成课改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深入研究不难发现,问题主要出现在中职教师对新课改文化的不适应等方面。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教师传统教育文化与课改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对于审视课程变革的阻力、拓展课程改革的理论以及消除变革的障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核心素养与中职教师文化适应

(一)核心素养内涵

近年来,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我国各级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地推进。课改的研究内容也在不断地延伸扩展,核心素养已逐渐成为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视角。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将“核心素养”界定为经济社会中的个体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及态度的集合。[1]我国学者则认为,核心素养是协作、交往、批判与创造性的综合体,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2]这里所描述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它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性、终身性的过程。[3]

核心素养涵盖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等,它作為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要求教师理应在课堂中践行核心素养理念。课堂并不仅局限于知识课堂,其不是为了知识而教学,而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学。[4]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它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致力于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自然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教师文化适应

文化适应,即指两种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在直接的连续接触的过程中所导致的两种文化模式的变化。[5]美国学者威廉·哈维兰在其著作中这样解释文化的内涵:“文化不是可观察的行为,而是共享的理想、价值和信念,人们用它们来解释经验、生成行为,而且文化也反映在人们的行为之中。”[6]

在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文化适应通常是指在传统教育文化向新课改文化变迁的过程中,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所展现出的教师文化能否响应课改文化的号召。在核心素养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理念、内容与结构、评价方式、教学方法等内容都被赋予了全新的、创造性的意义。这一系列的改革引发了教师教育文化与核心素养课改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融合过程中的适应问题。一方面,作为中职学校教师群体内的成员,中职教师在传统教育文化背景下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知识网络、信念、价值观和认知方式;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教育理念、课改文化不断冲击着教师原有的文化体系。因此,对中职教师而言,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程改革,其实质是一场将新型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文化冲击和适应。

二、课程改革中中职教师文化适应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育文化思想与社会现实取向的根深蒂固

传统教育文化包括传统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方法等。其所囊括的内容极为复杂,但却在历史的沿革中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文化体系。我国要求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但实际上传统教育和社会现实的取向却表现出明显的应试性,相比受教育者的“人”的全方面发展,其更注重的是学生个人的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这集中体现为形成了一套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处于接受状态的教学模式,即我们常说的应试教育。在此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多为学习的机器,而缺少创造性与发现性思维。因此,在此传统教育文化下,教师已然形成了应试教育文化心理,与现下新课改文化所提出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之间存在着矛盾。当两种文化在碰撞过程中无法更好地适应与融合时,教师所形成的固有文化就会受到来自社会、学校以及其他方面的抨击。

(二)中职教师固化思维与新课改文化的脱节

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中职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作为教师,要实现从“知识本位”到“核心素养”的转变,而核心素养下的课程建设,从课程的开发、实施,到教师教法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都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在此背景下,一方面,要求中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强化自身的学科探究精神,积极地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以此搭建符合新课改文化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也要求中职教师必须培养探究性和创造性的思维,以身作则,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核心素养课改的潮流中。

但现实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在课改背景下,大多数中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仍然体现出缺乏创新创造性思维、科研能力不足等问题。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单一,无法在新课改中使用多元化教学模式;课堂仍以知识教学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无法真正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沿用成绩分数等老旧指标来要求和评价学生的学习,忽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评价;等等。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中职教师课改认同感低

认同感又称接受度,是指教师对变革所表现出的正面的态度和行为意向。[7]国外有学者认为,影响教师认同感的主要因素分为六大类:(1)对教育的基本态度;(2)缓解教师对改革的忧虑;(3)改革的实用性;(4)对改革的期望;(5)学校对教师的支持;(6)教师对改革的成本效益评估。[8]并指出,教师认同感这一情感因素较少受到学校背景、所教课程以及教师自身背景的影响。

在核心素养的教育新理念下,各省市学校课程改革的发展可谓如日中天,但实际的教育状况与课改预期效果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部分中职教师认为,核心素养课改所带来的一套全新理念和措施,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下应试教育所造成的弊端,可一旦深入地去践行这一套新课改理念,一些问题便日益凸显。因此,中职教师表现出了对核心素养课改理念的质疑,以及对课改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担忧。

而另一方面,教师作为课程的忠实实施者,课改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与社会迫切地想要改革选拔人才的方式,从国家——教育——学校——教师,在核心素养课改理念从上至下的过程中,已无形地将所有压力都集中于教师身上,教师也在无形中背负了更大的心理压力与负担。这使中职教师渐渐滋生对课程改革的不认同感,甚至于对课改的实施也敷衍了事。而决策者又往往把课改的不顺利归责于教师身上,认为课改中的问题是由于教师保守、素质低、教学不民主、综合创新能力不强而造成的,但很少有人能站在教师的角度去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9]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对中职教师课改文化适应的建议与对策

(一)转变教学理念,主动适应新课改文化

十九世纪,课程问题指向“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二十世纪,课程问题指向“谁的知识最有价值”;到二十一世纪,课程问题转变成了“什么知识最有力量”。核心素养的提出,促使教师重新关注课程的真正价值,即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素养的养成,从关注“教什么”真正转向学生“如何学”和“学到了什么”,学校的任务不再是“填鸭式教学”,而是给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核心能力。

在倡导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时代下,中职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型——即从“教学”转向“教育”。一方面,要使核心素养指导、引领和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使“教学”升华为“教育”;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于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以及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教师首先要弄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最终要走向何方;要明白自己应该如何“教人”,才能真正懂得如何“育人”。

因此,中职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素养和教学理论素养。同时,实时掌握课程改革的动态与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新课改理念,改变以往学科本体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的做法。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真正实现从“知识核心时代”向“核心素养时代”的逐步过渡。

(二)对传统教育文化进行创造性、漸进性的扬弃

人类优秀的文化知识都是在历史的长河里经过无数次的洗涤和打磨逐渐积累下来的,传统教育文化也是如此。现下核心素养课程改革文化作为主流文化得以发展,但它并非是将传统的教育文化完全否决与推翻后建立的,而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核心素养文化而产生的创造性文化,这是一个渐进性与创造性兼具的文化转化,是一个扬弃的过程。课程改革所涉及的理念、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也理应如此,它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去革新、去扬弃,而不是全盘否定、另起炉灶。

作为课程改革工作的一线人员,中职教师应将传统文化与新课改文化进行系统性的比较研究。在自信传统教育文化的优越性的同时,明确其与主流文化间存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从而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中职教师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取外来的教育理论和外来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10]

(三)创新中职教师培训模式,促进文化转变与融合

在核心素养课改背景下,针对教师的培训也理应有新的变革。传统的教师培训机制主要还是采取以知识本位、理论主导为基本取向的培训和以经验本位、实践主导为基本取向的培训。但这两种模式已不足以支撑教师去实施新课改下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课改的教学实践中仍然处于茫然的状态,找不到方向,摸不到头脑。

因此,承担教师培训工作的相关部门和高校必须先行一步,针对中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遭遇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实时调研,瞄准当下教师的需求和渴望,改革教师培训的陈旧模式,寻求新的突破口,着力培养教师的核心素养教育教学能力。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应采取分层培训的模式,建立健全的教师培训管理、督导和评价机制,从而有效保障核心素养下的课程改革得以实现。要在新课改理念与教师教学实践间搭建有效桥梁,采取名师骨干示范引领,倡导全员培训,精心设计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和教师对课改理念的适应性,以促进文化转变与融合。

参考文献:

[1] OECD.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Executive Summary[R/OL]. (2005-05-24) [2018-10-24]. http://www.oecd.org/pisa/35070367.pdf.

[2] 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8-19.

[3]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

[4] 王鉴.课堂重构:从“知识课堂” 到“生命课堂”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30-33.

[5] Redfield,R.,Linton,R.and Herskovits,M.T.(1936)Memorandum for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J/OL].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936,38(1):149-152[2018-10-24]. http://dx.doi.org/10.1525/aa.1936.38.1.02a00330.

[6] 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10版)[M].瞿铁鹏,张钰,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34.

[7] 李子建.香港小学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同感:目标为本课程与常识科的比较[J].课程论坛,1998(2):71-83.

[8] Waugh,R.F.& Punch,K.F.Teacher Receptivity to System- wide Change in the ImplementationStage[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87,57(3):237-254.

[9] 廖哲勋.课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89.

[10] 王平.分离,融合: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3-14.

猜你喜欢

文化适应中职教师课程改革
试论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的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中介语倾向性探讨
老挝留学生文化适应度调查研究
中美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比较研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从文化不连续性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
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之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