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五个环节及其特质

2018-06-11谭任绩王悠

职教通讯 2018年22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

谭任绩 王悠

摘 要:高职教育要实现“转轨”,在专业建设方面至少要做好包括三大步骤共涉及十三个方面的工作。通过专业群建设与单一专业建设的对比分析发现,在单一专业建设模式下,专业建设的这十三个方面工作较难落到实处。然而,在专业群建设模式下,专业群建设能通过自身特有的五个环节和相应内容,形成合力以及产生特质,使群及群中的各专业真正直接面向经济产业链,并且能够通过群中内部调整,切实地适应其变化。这不仅能使群中各专业建设所涉及的十三个方面工作能较好地落到实处,有利于高职教育实现“转轨”,而且应该也有利于高职教育实现“追高”。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专业群价值与作用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专业群实体化的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运行机制与政策支持研究”(项目编号:XJK014BZY013)

作者简介:谭任绩,男,院长,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交通运输管理;王悠,女,副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管理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22-0022-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并且针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针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发展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实现“内涵式发展”,更肩负有“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责任。有专家提出:“仅仅把专业群建设作为高职院校一种资源整合活动,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把专业群建设放在高职教育理论创新和高职学院发展定位的高度来认识。”[1]63这样看来,专业群可称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核武器”。那么,专业群建设是否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呢?我们前后花了十年时间,主持构建了高职智能交通技术专业群,因此,有责任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这一研究就从高职专业群建设与单一专业建设的对比分析开始。

一、研究的前提与基础

(一)研究的前提

选择“职业技术性发展模式”的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部分,相对应的,这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性”与“职业技术性”的关系体现在,在高等性的要求中去发展职业技术性,然后在职业技术性中发展出高等性。[2]这是本研究所遵循的高职教育发展观。在此,将“在高等性的要求中去发展职业技术性”称之为“转轨”;“在职业技术性中发展出高等性”称之为“追高”。

徐恒亮和杨志刚(2010)将“高职教育专业群”定义为:“专业群是职业院校面向职业岗位群,以核心专业为依托而构建的专业和专业方向集群。”[1]62本研究基于这一高职专业群的定义进行。只是,建议将定义中的“专业和专业方向”改成“专业或专业方向”,类似的,原定义的解释中 “专业群内必须包括专业方向”的“必须”,[1]62建议改为“可以”。

(二)研究的基础

1.高职单一专业建设成果。[3]柴福洪(2017)研究员研究了高职教育“由学科知识型向技术技能型高教转轨过程”,在这一研究中,对高职单一专业建设的研究深刻,并将单一专业建设的特征,总结归纳为如下三个大的步骤和十三个方面。这是本研究的基础之一。

高职单一专业的建设,三个大的步骤是“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实践领域确定”和“学习领域的设计”。(1)“实践领域确定”依次包括“专业直接面向的经济产业链(或社会行业态、或企业岗位群)的论证与确定” “专业针对的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的论证与确定” “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包含的技术技能项目的论证与确定” “技能技术项目重组分类”和“专业对应的技能技术项目的论证与确定”五个方面的工作。(2)“学习领域的设计”包括“专业职业知识结构确定”(又称“实践领域向教学对象转化”)和“专业教学设计”(又称“教学对象向教学内容转化”)等两项工作。(3)“学习领域的设计”中的“专业教学设计”,又主要包括“课程体系设计”“课程设计” “教材设计” “实训设备设施与场所设计” “课堂设计” “实践训练设计”和“实习设计”等七个方面的设计。以上合计有十三个方面的工作。

2.高职专业群建设的经验。目前,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已涌现出一批建设较好的专业群。当然,智能交通技术专业群也是其中一个。这些专业群大多数属于选择“职业技术性发展模式”的高职院校构建的专业群。相对应的,有一批专家学者对高职专业群建设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其中,北京汇佳职业学院徐恒亮[4]和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郑广成[5],这两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以上高职院校在对应的专业群建设方面的经验,以及相应专家的研究成果,是本研究的基础之二。

二、高职专业群建设与单一专业建设的不同点

(一)学校专业群体系构建

专业群是在学校专业群体系之中的专业群。专业群建设,是在学校专业群体系确定后开始建设的,或者说,专业群建设分“学校专业群体系构建”和“专业群建设”两部分。单一专业建设中没有这一环节,或者说不重视这一环节。

学校专业群体系构建分为两个步骤。

1.确定学校培养人才直接服务的对象。选择并确定学校培养人才直接面向的社会实际存在的经济产业链、社会行业态和企业岗位群(本文以“经济产业链”为例)。学校专业群体系中的专业群,有可能全都直接面向其中一种,也有可能分别面向不同的种类。

2.构建学校专业群体系。针对学校培养人才直接服务的经济产业链,确定学校需要建设的专业群,构建全校的专业群体系。

(二)专业群开设专业的确定

这一环节,横跨高职专业开发的“实践领域确定”和“学习领域的设计”中的“专业职业知识结构确定”两个部分。在专业群建设中,应该称高职专业群开发的“实践领域确定”和“学习领域的设计”中的“专业群及专业职业知识结构确定”两个部分。

一个专业群只可能直接面向经济产业链、社会行业态和企业岗位群中的一种,其本质应是为该产业链专业集群培养人才,专业集群为产业链服务。然而,产业链是丰富的,是有长度的。直接面向的这个产业链,在学校所在的区域中有何特征,哪一段对人才的需要及要求高职为之服务最为迫切和重要?这一段上有哪些职业岗位?这些职业岗位中哪些是适合高职为其进行人才培养和为其服务的?相应职业岗位需要哪些技术技能项目?这些技术技能项目需要哪些职业理论知识和哪些操作训练?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一回答。

通过调研,回答出以上所有问题后,就完成了专业群的“实践领域确定”和“学习领域的设计”中的“职业知识结构确定”两个部分的工作。在此基础上,针对已经确定下来的职业岗位群、技术技能项目和需要的职业理论知识和操作训练,确定应该开设的专业。

由此可见,一个专业群中的专业,是通过一个完善的调研过程最终产生的,是直接面向产业链培养人才及为之服务而内需的专业。

(三)专业群课程体系的确定

高职院校专业群体系下某个专业群的建设,在完成了“专业群实践领域确定”后,与单一专业开发相似,也应进入“学习领域的设计”阶段。其中心任务是完成“实践领域向教学对象转化”和“教学对象向教学内容转化”、完成“职业知识结构确定”和“教學设计”等两项工作(这两项工作名称前都省去了“专业”一词)。

这一阶段工作的思想应该是:在专业群的要求下进行专业的“学习领域的设计”;在专业的“学习领域的设计”初步落实后,归纳出属于“专业群的特质及属于专业群层面上的东西”;在“专业群的特质及属于专业群层面上的东西”的统领下,再次进行专业的“学习领域的设计”。因此,会出现以下结果。(1)在“职业知识结构确定”中,出现了“专业群职业知识结构”,它包含“专业群职业知识结构”和各专业的“专业职业知识结构”。“专业职业知识结构”是在“专业群职业知识结构”统领下的各专业的“专业职业知识结构”。(2)在“教学设计”中,出现了“专业群课程体系设计”,主要包括的设计并不是七个方面,而是八个方面。分别是“专业群课程体系设计”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设计” “教材设计” “实训设备设施与场所设计” “课堂设计” “实践训练设计”和“实习设计”。各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及其它设计都是在“专业群课程体系”统领下开展的。例如,智能交通技术专业群确定了“底层共享、中层共生、高层互选、循环递进”的专业群课程体系,而其中的各专业在其统领下开发了专业课程体系。

(四)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通用而内在的培养模式,其不同之处体现在实现途径与方式上。

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与专业群课程体系的确定,是同时进行的。通过整个专业群的教学设计,能够得到各专业及整个专业群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途径与方式,最终研究出“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和各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统领各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包括以下四个主要步骤。

1.在专业群的理念下初步确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1)依据专业与职业岗位对应关系分析,明确各专业培养相应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2)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3)初步确定各专业的课程体系。(4)初步确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2.确定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初步确定的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群课程体系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绘制出专业群课程体系图,定义出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3.确定各专业最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总要求下,确定各专业最终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各专业培养相应人才所确定的知识、能力、素质表,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4.制定出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课程的教学标准和教学组织形式。

(五)专业群运行模式的确定

“事是自己找的,工作要靠自己完成”,这是专业群建设的最大特征。最主要的“事”有:基于专业群的机构设置与机制建设、团队建设(专业教研室、课程团队、社会服务团队、科研团队)、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理实一体条件及实训条件建设以及资源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社会服务资源建设、科研资源建设、文化传承资源建设)。专业群建设任务大,其运行内容丰富且相互支撑,需要有自己的运行模式。运行模式的核心应该是建立与健全能充分发挥每位教师才华的机构设置与运行机制。机构应扁平化,机制应体现充分依赖教师及全体员工,并能让每一个人展示才华。

三、专业群建设的特质

在与单一专业建设的对比分析中能够发现,通过专业群建设,在单一专业模式下,高职教育原来想做而做不到的工作,变得可做而且能够做到了。

不论是在单一专业建设模式下,还是在专业群建设模式下,高职专业建设都要直接面向实际存在的某个经济产业链、社会行业态和企业岗位群,并以该经济产业链(以“经济产业链”为例)中的一定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作为专业基点,再从作为专业基点的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中,分析出所需的职业技能技术项目,并围绕这些职业技能技术项目开展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以及进行相应的科研、技术服务等活动。在实际操作时,应尽量做到,在选择直接面向的经济产业链时,选择与新时代新经济相称的产业;在选择职业岗位时,要体现职业岗位定位较高;在相同职业岗位下,选择从事的技术技能项目的难度要较大;等等。这也就是高职教育在实现“转轨”。与此同时,如果还能够在“职业技术性”中发展出来“高等性”,也就在实现“追高”。例如,在自身发展能力方面能提出更高的高等性要求,以及具有向更高的高等性调整的能力,而且这些能力能节节提升。

然而,需要说明的是,在单一专业建设模式下,这只是一种应然状况,并不是实然。在专业群建设模式下,这些才会成为实然。第一,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单一专业建设并没有真正这样做。正如柴福洪研究员所说的一样,“由学科知识型向技术技能型高教转轨……许多学校的示范与骨干专业倒是有一些思考,但仅限教学设计思想层面有所涉及,课程与教材根本性、系统性转向上,只有极少数。”[5]第二,更为重要的是,在单一专业的开发中,专业直接面向的产业链,以及针对的该产业链上的职业岗位,这种“面向”和“针对”是不实的,是很难做到的。对应得太具体了或小了,社会的产业链是变化的,而培养人才的专业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种对应显然是不合适的,而且这种对应,通过人才培养为该产业链服务,难于产生社会效果(或效应);对应得抽象了或大了,高职专业又必须从中找到具体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作为专业的基点,甚至是用基点中的技术技能项目作为教学的落脚点,这种对应显然又难于实现,而且这种对应,通过人才培养为该产业链服务,培养的人才往往又是空泛的人才,定难产生社会效果(或效应)。事实上,谁也不愿意被淘汰,绝大部分专业应选择了后者。而专业雷同、千校一面、缺乏特色的问题,自然而然就产生了。现实中,高职院校的专业,真的是处在这样一个两难境地。

在专业群建设模式下,专业群及群内专业,能够真正实现直接面向社会实际存在的经济产业链(或社会行业态,或企业岗位群),并能切实地适应其变化。这种“直接面向”和“适应其变化”,是专业群的一种特质。而这种“直接面向”和“适应其变化”主要体现在:通过专业群中的专业分别面向同一经济产业链中的不同具体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群中所有专业有机地实现了面向该经济产业链中的重要的一部分,而且通过群中内部调整(包括专业层面的调整、专业内部面向的职业岗位的调整、专业内部面向职业岗位中的技术技能项目的调整),切实地适应了经济产业链的变化。

有了这种“直接面向”和“适应其变化”的特质,通过专业群建设,不仅能使群中各专业建设所涉及的十三个方面工作较好地落到實处,有利于高职教育实现“转轨”,而且应该也有利于高职教育实现“追高”。

四、结论

在与高职单一专业建设的对比分析中发现,高职专业群通过核心专业的带动和专业之间的依赖、促进,能形成合力和特质;其建设有自己特有的环节和内容;专业群的特质和专业群建设的特有环节和内容,显然有利于高职教育实现“转轨”,也有利于其实现“追高”;当然,实现“转轨”且“追高”有一个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倡议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以高职教育成熟之美为理想或目标,紧紧牵牢专业群这个“牛鼻子”,从建设好专业群着手,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在追求成熟之美的过程中,更好地享受高职的发展之美和丰富之美。

参考文献:

[1] 徐恒亮,杨志刚.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创新价值和战略定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7):62-65.

[2] 查吉德.高职姓“高”还是姓“职”辨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2):60-62.

[3] 柴福洪.论高职教育科学本源的理性回归[J].职教通讯,2017(7):1-5.

[4] 徐恒亮.与三业对接 促三链融合 打造首都高职教育特色品牌[J].北京教育(高教),2013(2):74-75.

[5] 郑广成.高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专业群建设方案[J].计算机教育,2014(4):114-118.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新视角下的高职酒店职业英语听说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高职软件技术实训考核评价标准构建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营改增”对高职会计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