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教学应定位于真正意义的“鉴赏”

2018-06-11方文飞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鉴赏古典诗词

方文飞

其实学生古典诗词的学习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了。等到了高中阶段,一般的学生都有相当的诗词数量上的积累。然而,我们在观察中发现,高中阶段的课堂教学中对于古典诗词的学习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首先是教师够不到,学生进不来。“现在一些语文教师埋头于‘拼题、阅卷、讲评, 周而复始, 很少进行深度阅读、深层思考、深入钻研。让他们写一篇就某一作品的赏析文章很难说有十分把握。”①教师没有认真钻研诗词的内涵,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就是一知半解,半桶水,以这样的知识储备去教学只能把课上得非常拘谨;学生也往往没有对诗词进行充分地阅读、理解,上课时自然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走进不了诗歌的意境。其次,以考试为导向。诗词教学被编缩成模拟上一年语文高考古诗词阅读的几个题目,还美其名曰问题式教学,诗词教学以回答设定问题为主难见诗词本身,品读成了走过场,这种问题式的教学极大地浪费了诗词的资源。第三,课堂教学追求所谓的速度、容量,缺乏感悟涵咏的时间。我们曾看到一位老师在一节课上一共出示了十八首诗词。整整一节课,教师在匆匆概括点评,学生在匆匆记录。师生间没有对于诗歌内容学习的交流,教师在教学中仅仅将诗歌的部分知识点简单地归类,贴上应试的标签,然后就教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来。我们听课时稍稍分神,PPT投影就翻过去了好几张。其实诗即“蕴藏内心”的东西,诗歌的内涵是丰富的,不可简单地概括贴标签。即使是我们最常见的所谓思乡之情,其实对于不同的诗人或某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来说是不同的,这种朦胧而复杂的感情需要師生耐心细致地涵咏。第四,显性的知识讲得多,隐性的知识学得少。一首诗词就是诗人的一段生活。词语解释、翻译、手法等都是显性的知识;而创作背景、典故来历、和该诗词有关的生活故事、诗歌内涵等是隐形的知识。一首诗词的生命力在于学生的理解,学生理解得越多,知道的掌故越丰富,诗词的生命力越旺盛。老师们常常会为考试时学生不会回答诗歌鉴赏题而头疼不已,却不知自己平时课堂教学中多灌输少分析就是病根。总的来说,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非常乏味,很多时候师生双方对于诗歌情趣都毫无感觉。这样的古典诗词教学,就好像盲人摸象不见整体,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对诗词学习的兴趣。

学者叶嘉莹说:“我以为,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就是使你的心灵不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我们要“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感情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引导他们“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此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对高中诗歌教学的要求,当然不应当等同于初中的要求;也不止是对应高考的要求,作技术层面的训练;更不应只是用统一的固定的框框,约束学生的思维,影响他们鉴赏能力的提高。应当而且必须将高中诗歌教学定位于具有真正意义的‘鉴赏教学。”②

那么,应该如何进行真正意义的鉴赏教学呢?

首先,应认真研究教材,真正吃透教材。王尚文先生曾说:“好的语文教材,应当具备以下两个功能:一是吸收功能,使学生一见之下就情不自禁地要听要说要写;另一个是点燃功能,能够点燃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思考力、创造力,从而释放出感情的力量、意志的力量、智慧的力量、道德的力量,释放出自我实现的力量。”③被选中作教材的古典诗词,一般都具有王尚文先生所讲的特点。教材已经有了,关键是教师如何研究和吃透这个教材。特级教师刘云生说:“千重要,万重要,吃透教材最重要。”吃透教材就是要做到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首先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教材,新课程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要整体把握教材的内涵和外延;还要细读文本,正确解读教材,还要坚持个性化地解读教材。因为“个性化解读教材就是一种独创性的、新颖的构思,也是教师留心生活、纵横信息、运用知识、凝聚智慧的创造性活动。”④“吃透教材是一项复杂、细致、艰苦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总之,教师要“吃透”教材, “从外部上讲, 要从考试评价抓起, 以评价为导向引领教师研究教材, 用好教材, 增强自身的解读文本的能力。唯有读懂、‘吃透教材, 后续所做的各项教学活动才会发生效益。

其次,应掌握诗歌教学的基本课堂教学模式。各种文体的教学都有其最为适合的模式。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掌握一种基本的诗歌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来说就有了一套可供操作的活动程序,师生的学习活动就会有章可循,不至于把教学事件搞得杂乱无章,教学就有了一定的节奏感。在科学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构起来的教学模式是一种高效的师生活动的模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语文界的许多有志之士都在大胆地尝试着对高中诗歌教学进行种种改革,也因此使古典诗歌教学出现了种种喜人的景象,产生了诸多的教学模式。如林文秀提出“诵读——积累——探究——创新——升华”的教学模式;戚昌慧提出古典诗歌教学“要善于抓住关键之处适当指点”;卫朝晖在古典诗词教学法问题上提出了“诵与译、问与思、说与辩、评与结、读与记”的“五步教学法”;王玮提出了“由字入文——感 知、由文入画——理解、由画入境——想象、由境入意——感悟”的古诗教学“四部曲”;乔军提出了“诗歌教学的音读、意读、情读、关读”四步曲……其实无论何种模式,都离不开“披文入情,以读促学”。“披文”就是鉴赏的前提。当然可以从诗题入手,从具体的意象入手,也可从整体印象入手,但终归都要过语言关。然而,诗词用语与散文不一样,既有韵律的限制,要求精炼、含蓄,留下“空白”,又可在叙述时跳动进行,因此诗词的结构是特有的。如果用散文的眼光去读诗词,可能会摸不着头脑,甚至是忽略作者的用心,不能正确理解诗人的意图情感,自然也体会不到它的好处。我们在教学中通常选用的基本模式是:1.知人论世;2.初读感知;3. 品味辨析((1)抓诗眼词眼(2)析“炼字”(3)辨虚实(4)品名句);4.美读悟境。这个基本模式的四个环节遵循整体教学、由浅入深、突出重点、注重陶冶的原则,努力实现诗歌智育与美育兼而有之的教育目标。其中“美读悟境”环节尤其注重师生互动,因为诗词欣赏是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的交织,有时是从生理——心理,有时是从感性——理性,有时是从情感——思想,有时是从社会——历史……总之,“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通过开展朗读指导运用不同形式的读,引领学生走进、投入、品味语言,咬文嚼字,感受文章的字字珠玑,继而领略、倾听、感受、认识、了解、发现,从而受到愉悦、陶冶或得到启示,拓宽自己的视野。以教学《山居秋暝》为例,我们首先指导学生课前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创作情况,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特征;接着,整体感知作品,通过研读了解作品写了什么;第三,引导学生在诗歌中寻找出诗人描绘出的五幅山村晚景图,并通过辨析“空”“新”“喧”“动”等词语的内涵以及诗句中描写的意象,景情之间的虚实关系等来揣摩诗歌丰富的内涵之美;第四,指导学生诵读诗歌,感悟诗歌的音韵,品味意境之美。通过这个基本模式的教学,突出学生在诗歌鉴赏活动中的主观感受,教师主要起到点拨、启发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实践主动感悟诗歌意境之美。

第三,应找到学生和诗歌情感的共鸣点。古典诗歌教学,光有教师对诗歌充满无限兴趣是不够的,毕竟学习诗歌主要是学生的事情。教师应千方百计研究诗歌,研究自己的学生,知道自己的学生需要,才能找出所教诗歌与学生感情的契合点。没有这个感情的契合点,诗歌的教学往往是隔靴搔痒,作者与读者难以产生共鸣。通常在教学中教师会通过课前导入方式的设计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做是必要的,但是这样激发出的兴趣往往不会持久。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推进,学生会逐渐丧失对诗歌内容学习的兴趣。如何保持甚至促进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其实课前调查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教师在上课之初,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课前调查来了解学生对诗歌学习的想法,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等都是很好的方法。只有知道学生想要什么,我们的备课才会有的放矢,我们的课堂才会是学生喜爱并热心参与的课堂。在教学《山居秋暝》时,我们先设计了一份小问卷,这份小问卷共五个问题,分别是:(1)你喜欢王维吗?(2)你知道王维的哪些典故?(3)你曾背诵过王维的哪些诗歌?(4)你希望了解哪个词(句)的内涵?(5)你希望老师还能拓展哪首王维的诗?这些问题涉及学习动力、学习基础、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研究学生的答案老师会比较容易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经过课前的预热活动,学生对诗歌有了初步的认知,学习情绪就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容易成为其和作者之间情感的共鸣点。古典诗歌,尤其是田园诗,与现代人的生活距离非常遥远,学生理解古人寄情山水的难度很大,但是一旦找到情感的共鸣点,学习活动将变得轻松而高效。

第四,应研究出恰当的教学手段。有学者研究认为在缺乏效率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的背后,几乎都没有相应的教学活动、教学手段来支撑,为了实现教出古典诗歌情趣的教学目标,老师在备课时就应当研究处理教材的方法,为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师生活动的方式,找寻教学活动的突破口,最终使教学活动真正出彩。为达到这个境界,教师对“自己想要做的”“自己正在做的”“自己已经做的”这三个问题,要问清楚,想明白。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中想教的与“教学活动”中设计的要一致,到具体的课堂实施中还不能变样,这样才能实现目标与手段的相互匹配。教学《山居秋暝》时,我们选定学校高一年级一个层级较好的班级,通过前期问卷调查确定“理解詩人高洁的情怀”为其中一个教学目标。为实现这个教学的目标,我们确定了以下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表达方式的差异将诗歌分为两个部分,前三联描写为一部分,尾联议论为一部分;赏析前两联纯粹的自然之景所表现出的意境;PPT展示王国维“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的鉴赏规则以引导学生理解景情之间的对应关系;小组合作分析第三联中“浣女”“渔人”的形象特征;个人诵读感悟,体会诗人流露出的情趣。通过这些教学手段,层层剥笋,引导学生自己体悟出“以物芳而明志洁”的诗歌写作技巧,并且感受到诗人情感是那样地高洁,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 我一千次地确信,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 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真正的鉴赏教学,是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自己体悟出诗歌所蕴含的丰富的情味,绝不仅仅是博取学生的哂笑,调和课堂教学的沉闷。我们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于诗词中之感发生命的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的共鸣”。只有带领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古典诗歌的生命力才能真正的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①张永林.《吃透教材:语文教师必修的基本功》,《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9B期。

②赵志昇.《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设想》,《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版)》,2001年第8期。

③王尚文、傅惠钧、王国均.《学习民族语,铸造民族魂》,《语文学习》,1999年第3期。

④陈 彪.《关于“吃透教材”的研究与实验》,《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第8期。

[作者通联:安徽池州市第六中学]

猜你喜欢

鉴赏古典诗词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怎样读古典诗词?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紫砂陶艺鉴赏研究
紫砂陶艺鉴赏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试论普通高等学校高中学生的专业音乐审美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