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犬翼形吸虫感染继发肠套叠的诊治
2018-06-11李艳艳戴丽婷杨海峰
李艳艳,戴丽婷,杨海峰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翼形吸虫也称重翼吸虫,属于复殖目,双穴科,翼形属,主要寄生于犬、狐、狼、貂等小肠内,翼形吸虫也可感染人,属于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翼形吸虫感染的主要症状包括消化不良、腹泻、便血等,严重感染者可继发肠套叠等病症,甚至引起死亡。
1 病例介绍
贵宾犬,公,4月龄,体重2.28 kg。 主诉:该犬两天前开始呕吐、便血,带到宠物店作了细小病毒测试,为阴性,疫苗免疫齐全,45日龄时使用大宠爱驱虫1次,平时在家散养。患犬精神较差,触诊患犬腹壁紧张,体温38.5℃。
2 诊断
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该犬存在一定的炎症,并伴有轻度贫血。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未见明显的异常。血气结果显示该犬电解质紊乱,为代谢性酸中毒。
X线检查显示,胃内积液,腹部影像整体模糊,消化道内未见高密度影像。B超检查显示,胃扩张,胃内呈无回声液性回声,十二指肠空虚,壁清晰,空肠结构不明显,可见低回声与强回声相间的同心圆影像,中心为强回声区。粪便虫卵检查,采用直接涂片法进行检查,发现大量椭圆形虫卵,见图1。
图1 翼形吸虫虫卵
综合以上检查结果,确认该犬疑似翼形吸虫感染,并继发空肠的肠套叠,经与主人商量,决定实施手术治疗并进行驱虫。
3 手术治疗
3.1术前准备 术前进行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并给予预防性抗生素治疗。腹部大范围剃毛、消毒。
3.2手术过程 患犬采用5 mg/kg丙泊酚诱导麻醉,进行气管插管,连接呼吸麻醉机。
选择脐前腹中线切口,探查病变肠管,并将其牵引出腹壁切口外,观察套叠肠管发现肠管呈黑红色已坏死,选择将其切除,用湿纱布垫于肠管下隔离术部,将肠内容物从切除部位挤向两端,让助手用手指夹住距切除位置3~5 cm处的肠管,展开肠系膜。在肠管切除范围内,对相应肠系膜做V形切除线,在预定切除线两侧,双重结扎肠系膜血管,然后切断血管和肠系膜。
靠近助手手指夹住部位截断肠管,直径大侧肠管垂直切开(75°~90°),直径小侧肠管斜向切开(45°~60°),使得肠管两断端直径一致。切除病变肠管后,修剪肠管断端黏膜。用3-0圆针采用结节缝合法缝合肠管,直至肠管吻合。肠管缝合时,要轻压外翻黏膜,切忌黏膜外翻。
缝合后检查有无侧漏,可进行补针,直至不漏为止。用连续缝合法缝合肠系膜,最后用大网膜的一部分覆盖肠吻合处,并固定在肠系膜上,以保护肠管。无菌生理盐水和甲硝唑冲洗腹腔,常规闭合腹腔。
3.3切除段肠管检查 将切下的肠管剖开检查发现肠管内有很多寄生虫。虫体呈白色,长度3 mm左右,牢牢吸附在肠黏膜上,肠壁充血、水肿,并有小的出血点。
3.4术后护理 由于患犬情况较差,血压较低,放于ICU中并输血治疗。第二天血压稳定,补液调节酸碱平衡,纠正电解质紊乱,止血敏止血,白蛋白增强免疫,直至患犬可以正常饮食。抗菌消炎,直至康复。禁食48小时以上,以后逐渐喂其易消化食物。
禁食结束后,给予驱吸虫药米尔贝肟吡喹酮片1片,每两周驱1次,共3次。
术后7 d,该犬拆线出院,1个月后回访该犬恢复正常,叮嘱主人平时注意做好驱虫和免疫。
4 讨论
翼形吸虫虫体长3~4 mm,虫卵较大,98~134 μm×62~68 μm,金棕色,有卵盖。翼形吸虫病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见于狐狸、狼、貂、貉等野生肉食动物。翼形吸虫虫卵经过毛蚴、胞蚴、尾蚴、中尾蚴、囊蚴等几个阶段,最终到达终末宿主的小肠发育为成虫。其中,中尾蚴寄生于蝌蚪体内,当鱼、蛇、青蛙或鼠类吞食含有中尾蚴的蝌蚪后,中尾蚴停止发育,鱼类、蛇、青蛙或鼠类为翼形吸虫的储藏宿主,当犬只或其他肉食动物采食这些储藏宿主后,中尾蚴会进一步发育,直至在其小肠内发育为成虫。
近年来,由于犬只数量增加,以及饲养管理、驱虫等问题,翼形吸虫病在犬上也时有发生,这主要与犬只的采食生的鱼、蛇、青蛙或鼠有关,本病例中该犬主要是在主人不注意的情况下,采食未煮熟的小鱼所致,因此要避免本病发生,应注意动物的饮食卫生以及要定期驱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