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资源包的开发、使用与反思
2018-06-09朱益嫣
【摘 要】基于省内9所开设有中高职衔接学前教育专业的国示范校展开调研,剖析了当前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指出中高职衔接的核心与关键是要做好课程之间的递进衔接以形成系统,提出以绘本资源包开发为抓手,中高职衔接语言类课程进行一体化建设的构想,并从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论述了建设依据、原则和设计框架,重点探讨了课题组在绘本资源包开发与使用中的路径、案例和成效反思。
【关键词】绘本资源包;学前教育;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建设;语言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20-0063-03
【作者简介】朱益嫣,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分院(江苏南通,226011)科研处副处长,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与职业教育。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地,学前师资队伍正面临数量与质量的双重发展困境。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职业学校仍要承担起部分幼儿教师培养的重任。笔者所在的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省内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9所国示范校进行了基础调研。在推进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进程中,各校均积极拓宽人才成长途径,在开设三年制中专层次的学前教育基础上,纷纷兴办“3+N”(N代表不同学制,2、2.5、3不等)不同形式的中高职衔接教育,让越来越多持有专科以上学历证书的职校生成为填补当前学前师资缺口中的生力军。
然而学历的提高并不一定代表能力的相应提升,尤其幼儿的身心各方面特点决定了其所接受的教育、获得的知识主要来自教师。在中高职衔接视角下探索被视作学前师资培养基础工程的语言类课程建设是形势使然,更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中高职衔接学前教育专业语言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语言类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和核心技能课程,调研的9所国示范校均相当重视,如“普通话”“教师口语”“幼儿园语言教育”等课程均开设其中三门以上,每门课程平均周课时数为2~4节。
但中高职衔接的核心与关键——课程之间的衔接似乎并未形成递进系统。结合文献分析可知:学前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趋同,课程设置缺乏层次性,甚至重复开设,教材都相同;有的周课时量看似很大,却因为师資紧缺,几门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由同一人执教,质量可以想见;课堂技能训练、教育实践更多见于课程实施计划,即便安排了实训、幼儿园见习,也多是观摩听课,内容乏善可陈。
通过对课题组所在学校中高职衔接学前教育专业2015、2016级学生共67人次的个别访谈得知:73%的学生是进入该专业学习后才了解绘本的相关知识;对于语言类课程的学习,82%的学生觉得有助于自己普通话、沟通、阅读、讲故事等技能的提升,但普遍抱怨课时少、理论多,没有实践机会。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见习后,对所在幼儿园开展绘本教学活动的情况反馈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经常开展绘本教学活动和注重日常研讨、开展绘本教学形式多样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这一方面说明绘本进入幼儿园课堂已成常态,另一方面也说明在中高职衔接教育中,让“准幼师们”在真正走上讲台前了解绘本特性、具备绘本阅读教学的组织设计能力,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虽然从目前看,绝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都在幼儿园、学前早教机构、托幼亲子场馆等涉及幼儿的行业,但课题组认为,中高职衔接理应分层递进、有所差异。中职阶段的培养目标应该以能胜任幼儿园一线保教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如保育员、早教托幼机构助教)为主;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则应是具有一定学前教育理论水平的实用技能型人才,以幼儿园教学管理人员为主。课题组提出的绘本资源包就是基于信息化互动平台开发的绘本教学材料的集合,包括学生和教师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所需要及生成的各种数字化素材,以资源共享方式有效促成学生的学习目标。
二、中高职衔接语言类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原则和框架
(一)建设原则
当前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正催生新一轮学习革命。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对接幼儿教师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本着“必需、实用”的原则进行资源重组不失为一大突破口。
(二)设计框架
以绘本资源包的开发为抓手,在中高职衔接的普通话、幼师口语、幼儿文学、幼儿语言教育四门常规语言类课程开设的基础上嵌入绘本课程,课题组形成了以下一体化建设框架:
中职阶段(三年共六学期,每周2课时)强调基础和积累,主要是为学生阅读提供合宜的材料,弥补其童年阅读的缺失,教会她们如何阅读;进入高职(集中在前1.5年,共三学期,每周2课时)后,随着职业认同感加深,加大理论和教学技能的分量,着重培养学生绘本阅读教学的组织设计能力,提升其阅读素养,增强其职前体验。(详见图1)
(三)具体课程目标说明
三、中高职衔接语言类课程一体化建设视角下的绘本资源包开发
(一)基于调研的书单设计
梳理一线教师和“准幼师”们准备绘本教学时最头疼的问题:资源难找、教学缺乏创意、讲演信心不足、准备时间过长、孩子家长不配合等,课题组按照“认知”“亲情”“成长”三大主题筛选出50部国内外经典绘本,形成特色绘本书单。其中用于绘本阅读的共20部,包括《抱抱》《鳄鱼怕怕牙医怕怕》《好饿的毛毛虫》等;用于绘本赏读的共30部,包括《好饿的小蛇》《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一寸虫》等。
(二)基于书单的绘本资源包开发
绘本阅读阶段,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为学生提供相关绘本的数字化资源,以《肚子里有个火车站》为例,该资源包内含绘本内页PPT、阅读指导、不同名家讲读音频以及同类绘本阅读素材。学生不仅可以阅读到经典绘本,了解绘本的讲读形式,还在“磨耳朵”的过程中提高了学习的起点。
绘本赏读阶段,比如《好饿的小蛇》资源包内不仅有内页PPT、音频、阅读指导,还增加了课题组开发的课堂教学视频、情景剧本、教学设计等素材,学生不仅可以反复看和听,还可以便捷地观摩到生动的课堂教学并进行模仿、尝试讲解。
四、中高职衔接语言类课程一体化建设视角下绘本资源包的使用反思
(一)模拟教学有实效
将绘本资源包的学习使用尽量前置,有限的课堂时间主要用于效果检测,在学生开口讲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强化了教师的口语能力。优秀绘本多是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进行示范讲解、讲读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和阅读体验。基于对职业的认同,利用资源包开展模拟教学,由组织教学活动的学生和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扮演课堂实训的主角。扮演教师角色的学生需自觉体验幼儿的情感,揣摩幼儿的接受心理,科学设计相关绘本的教学,运用恰当的教学语言,吸引每个“小朋友”积极参与其中;扮演幼儿角色的学生体验幼儿心理和表现方式,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共同完成活动任务,双方融合为一个互动的和谐整体,每个人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课堂教学有实效。
同时,改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学生借助软件录制的读故事音频、提交的读后感、改编或创编的幼儿文学作品、小组合作完成的教学设计、模拟课堂上的表现都可作为考查依据,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为改观。
(二)绘本教学有新意
在幼儿园见习期间,学生能利用绘本资源包主动开展活动,在实践锻炼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自己讲述故事、组织教学、创新设计的能力,并积累新的素材来丰富资源包。例如,在读完《12生肖的故事》后,实习教师利用自制的道具——钟面,让大班幼儿在动手的过程中将12个小动物正确排序,然后初步理解“12年为一个生肖轮回”的概念;又如,在绘本《小种子》教学现场,教师绘声绘色地讲完一粒小种子的生命历程后,让幼儿亲手触摸小种子,辨别其大小颜色,在环境布置时有意识地整合关于种子的科学知识,使幼儿易于理解且印象深刻。应该说,以绘本资源包为抓手的语言类课程一體化建设帮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快、更自信地站稳了讲台。
(三)几点困惑
绘本资源包的开发既要考虑覆盖面又要有针对性,要实现线上线下资源共享,以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目前的数字转化技术仍需加强,而且单一的自主开发耗时耗力;课题组的课堂观察受制于现实条件,并不全面,仅凭收集到的课堂实录的音频视频、拓展游戏的记录反思并不能客观评价资源包本身的使用价值;学生幼儿园见习期间的试教机会有限,课堂教学的时间也极其有限,为了兼顾幼儿的接受心理,就同一个绘本围绕不同的主题或教育目标开发拓展活动,以及家长的配合程度等都是目前面临的难题,在未来的研究、实践中需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