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药人:高回报意味着高风险
2018-06-09思无邪
思无邪
那些冒着风险前来试药的人,除了一部分带着好奇的医学生,更多的还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冒险拿命去跟“小概率”赌博。
据报道,我国平均每天有370种新药问世。在新药上市前的一系列程序中,通过人体试验是必要且关键的环节。但对一些药品受试者而言,这更像是一种交易,甚至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被生活所迫的小柔就亲历了试药者的江湖——
试药是不得已的选择
高三下学期,我看到了老A在朋友圈里发的一条动态:“4天5000元。”老A说的是一个关于临床试验志愿者招募的项目,住院4天,出院1周就能带着钱走——别人1个月才能赚到的钱,这种项目只要4天,确实让人心动。
虽然一直过得很窘迫,但惜命的我没有联系老A。直到有一天,和我相依为命的奶奶血压突然飙升入院,走投无路的我迫不得已拨通了老A的电话……
我要试的新药叫“奥硝唑”,报名几天后,我们这些“志愿者”被安排去体检,筛选出身体条件符合的健康人进行试验。
参与药物试验的人都被要求沒有烟酒嗜好和重大疾病史,太胖或太瘦都不能入选,还需要两周内没有服用过任何药物。我虽然经常熬夜和不吃饭,但庆幸的是我还是成功通过体检,被分进“B组”。
医院的工作人员跟我们讲解具体的流程:我们的身份会被严格保密,只用编号区分,我们会得到营养费的数额,以及我们最关心和害怕的、所要承担的风险。
医生和试验者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书里“可能的风险和不适”一栏,赫然写着:皮疹、瘙痒、白细胞减少、眩晕、颤抖、四肢麻木、痉挛和精神错乱……我突然有种悲壮的感觉,对这未知的试验充满了不安,但生活驱使我只能硬着头皮签下这份协议。
最大的安慰是医生告诉我,不管进行到哪一个阶段,我都有随时要求退出的权利。我也开始安慰我自己:三甲医院不会砸自己招牌的,现在医学那么发达不会有差错的,然而抽血的手还是因恐惧而颤抖。
“职业试药人”的套路
我们这群“志愿者”,每个人都像参与绝密行动的死士,视死如归。
临床试验中心的病房和普通病房不一样,这里的办公区域必须用门禁卡才能打开,电梯也需要刷卡进入。住院期间有医护人员时刻守候,每个试验者都住单间病房,病房里有独立卫浴。
试验中心有专门供“志愿者”集中开会和体检的会议室。住进中心后,医院会提供给我们专门的营养餐食,每顿饮食都需要经过精确称量。我们不能擅自抽烟、喝酒或吃其他东西,外出更需要经过医生的批准。
一次又一次的抽血化验、服药,机械的重复令人麻木。有时候,我会在排队抽血时和另外一个试验者聊聊天。他的编号是“14”,一个脸上总是挂着笑、肥胖得略显油腻的中年男人。
他是一位“职业试药人”,“试药”就是他的生计。但是医院方面有规定,每人每次试验的间隔不得少于3个月,如果太频繁地尝试,铁打的身体也扛不住。但是“14”总是能绕过一系列的审核程序,成功通过医院方面的筛选,这要归功于狡猾的中介——身高、体重、血压、温度,甚至尿检都能够偷天换日。“14”和不同的中介都有交情,像个黑白通吃的社会人。
那些冒着风险前来试药的人,除了一部分带着好奇的医学生,更多的还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冒险拿命去跟“小概率”赌博。
在来之前,我查过资料,新药上市有Ⅰ、Ⅱ、Ⅲ和Ⅳ期4个阶段。几个阶段只有第一期的临床试验是面对健康人进行试验的,因此风险也是最大的。可本该十分重视的“后续观察”环节,却在之后被一笔带过了。短暂而又漫长的4天后,我出院了。
所幸的是,这次试验并没有什么强烈的副作用,我看着银行卡里5000块的进账,并没有想象中的狂呼雀跃,只是觉得有些疲倦。
高回报意味着高风险
在这个行当里,像老A这样的中介,是很多人不知道的一种存在,处于医院和“试药人”之间的灰色地带,他们之中的很多人也都做过“试药人”,明白这件事情的风险,但庞大的需求和高昂的补贴,最终让他们选择留下。他们给医院招募“志愿者”,并从中抽成——通常来说,一般的项目,找一个试验者能得到几百块。
国内只有100多家医院有开展临床试验的资质,所以这类项目并不是很多。一般人听到要“试药”,都会下意识地皱起眉头,在他们固有的观念中,“试药人”等同于小白鼠,等同于自杀。遇到这样的人,老A也不反驳,毕竟人的固有观念很难更改。
有一天,老A给我发了一条短视频,是他去医院了解新项目时看到的场景:远远看见医院门口堵了一大堆人,有人挂着横幅,有人推推搡搡。
看着视频,我心一沉,感觉有什么不好的事情要发生。老A发消息说:“从我开始做这个事情,就有了风险不可控的‘觉悟。”
几个月前,有个中年男人经老A介绍,在市内的一家三甲医院参与一个试验项目。因为那家医院的口碑一直非常靠谱,他也就没怎么上心,只是一个劲儿给那个男人“洗脑”。
那个人最终迟疑地签下了手里的那份《知情同意书》,但没仔细阅读条款里的药有多大的风险,也不知道自己将要试的药是精神类药物。
“不良反应上写着:致突变,严重者可导致昏迷甚至引起死亡……”老A感叹说,“难怪会开这么高的价,5天1万2,风险永远和回馈成正比!”
那个男人在“试药”过程里,先出现黄疸、发热,继而出现肝昏迷,最终治疗无效死于尿毒症。
老A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噩耗不知所措,第一次觉得他做这个中介是在造孽:“如果当时我多给他点儿叮嘱,多花点儿耐心,多问一句他识不识字,事情也许不会这么严重。”
老A多番打听,最后给那个男人的家人打了钱。介绍这一个人,他只抽了800块钱中介费,最后却给了3000块捐款。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