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2018-06-08赵辉何晓晴胡乃强孙仕途冯潇

东方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教育体制创新意识创新创业

赵辉 何晓晴 胡乃强 孙仕途 冯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得到相应的改革,各类产业结构同时做出了优化和调整,进而对创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多。在现代化教育的大背景下,普通高等院校为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如今高校为使人才能适应时代形势,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不仅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技能,更需重视学生创业方面的创新能力培养,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与教育教学工部门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形势下,运用恰当的教育机制进行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本文就现代化教育背景下,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状况,进而探讨对大学生的教育体制及创新创业策略,望对当下教育部门和大学生起到良好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创新创业;创业培养;教育体制;创新意识

前言:在我国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扶持下,鼓励私有制一直是我国大力推行的政策。高校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了广泛的认识。这是经济火速发展的年代,是科学技术爆炸的年代,也是尊重知识产权的年代,在这个时代的人才的创新意识培养及专业技能已成为社会传承递进的主旋律。高校应该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不断完善革新教育体制,要兼顾到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进而为实现祖国输送优质人才,为实现现代化教育挥洒汗水,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当前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状况

当前我国急需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创业人才,培养出一名优秀的人才,只靠培养人才的创新性和实践性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要兼顾培养人才的自主创新意识[1]。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强是现代大学生的优势,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同时有着较强的自尊心,极其希望在未来的就业或者创业中体现自我价值。当前大学生创业中已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大学生在毕业后多数选择直接就职工作,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只能充当一小部分。在当前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仍存在诸多困难。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创业难的表现主要是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与我国高校的创业就业教育有直接关系,当前高校针对于书本知识对学生进行传授,更多的是理论讲解,缺乏实践活动,导致大学生毕业后出现就业难、创业难的局面。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要求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

进行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大学生教育的过程中作用重大。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大学生意识和思维模式逐渐成熟,抽象和发散思维能力随着知识和见闻的积累不断增多,已形成了独立自主的意识,对外界新事物有了独到见解[2]。大学生普遍具有创造性思维,培养在问题的解决中开拓思维,从而将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做到创新意识能力培养,还有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从而与创新能力结合运用。学会独立自主的工作和快速独到的发掘商机。在此创新过程中,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终极目标,要求创新人才实力与创造力相互结合,在创业过程中,并恰当运用。

(二)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业的过程是将知识和实践运用到市场中,闭门造车创业过程中错误的想法当今社会人与人的交往对于创业是十分重要的,整个创业小群体是无法脱落社会这个大群体的[3]。创业者的成功不单单源于自身,同时外界因素会影响创业的过程,所以创业应合理运用瓦解因素。一个创业者的成功者是不法离开这几种要素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规则等诸多方面。创业的前提是将专业知识活学活用,利用专业知识来服务创业,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能力,重视人际交往、社会环境及社会资金等方面,从而能更有利的加速创业。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体策略研究

(一)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创新创业水平的提升是大学生创业的必要环节,营造校园中创新创业氛围,是有效途径之一。学校是建设和完善大学生创业模拟的场所,改善创业培养体系,高效应加快改革进程,利用多种形式和途径促进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高校应打破固有的思想观念,重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依托于人才培养体系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想法,使高等院校校园形成创业意识的良好氛围。高校有关部门起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鼓励在校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和社会举办的创新创业比赛,从而增加学生创新意识和信心,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进而使高校创业教育和管理体制建设不断改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

优化现代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中,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培养人才的重中之重。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创新创业实现的必备前提前提,高校应在课程中制定相应的课程,并丰富创新创业的课程内容,实行传统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共同结合,建立实行多元化的专业与选修课程模式。适当让学生去实验自己的创新理念,体验生活,并且可以在现实环境里去模拟创业,要充分体会创业的艰辛,磨炼意志力,打磨出百折不挠的精神,为今后自己独立自主创业打下坚实基礎。在理论专业课程讲解结束后,应举例分析,加深印象,进而将知识落实到实践中,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并进行强化实践教学,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学习能力。要时刻将有关创新能力的培养的知识潜移默化到教学课程中,在课程上同样会学会创新能力。

结论:在我国全面鼓励创新创业教育的大背景下,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是如今高校教育普遍倡导的,要针对实际就业状况来进行制定,突出实践性,从而提升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实行创新教学。本文结合我国教育的大背景和社会状况,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进行研究,对高效提出了新思考,望对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提供有效帮助,使高校培养出更多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左军,于钦明,陈卓.“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14(28):120-121

[2]肖航,宫萍,李庆栋.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需要创新思维[J].科技风,2017,42(18):50.

[3]张翠英,罗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7,23(12): 228-229.

猜你喜欢

教育体制创新意识创新创业
严宽有度促合力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立足以人为本的教育体制改革研究
“以县为主”农村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利益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