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认证背景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设的建议
2018-06-08于国清吕静曹双华
于国清 吕静 曹双华
摘 要 工程认证既是工程教育水平评估的基本手段,也是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文章首先对我国工程教育认证进行介绍,并简要说明了工程认证程序,之后详细介绍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认证现状。结合工程认证标准,从课程体系设置、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注册工程师制度和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四个方面,提出了在工程认证背景下专业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 工程认证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2.022
Advices o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Engineering Education under the Framework of Engineering Accreditation
YU Guoqing, LV Jing, CAO Shuanghua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Architecture, Shanghai University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Abstract Engineering accreditation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international mutual recogni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engineer qualific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ngineering accreditation in China at first, then explains the engineering accreditation procedure in detail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gineering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engineering. Based on the engineering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advices o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was propos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ngineering accreditation from four aspects—the 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training, certified engineers system and student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Keywords Engineering Accreditation;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Engineering; specialty construction
1 工程認证简介与发展现状
1.1 我国工程认证概况
工程认证既是工程教育水平评估的基本手段,也是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从2005年起,我国逐步在工程专业开展认证工作,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在31个工科专业类的18个开展了认证,截至2015年底,已有553个专业点通过认证。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成立于2015年10月,主要负责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组织实施,由教育部主管。设有机械、计算机、水利、环境、电气与电子、材料等14个分委员会。2016年6月,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该协议签约国的工程认证结果相互认可,通过认证的院校该专业毕业生在所有签约国申请工程师执业资格时,将享有与本国毕业生同等待遇。[1]
1.2 工程认证程序
(1)申请与受理。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在学校自愿申请的基础上开展。申请工程认证的专业应为教育部的规定开办的正规工程类本科专业,如果在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的认证专业范围内,并且已有三届毕业生,就可以申请认证。
(2)自评与提交自评报告。自评是学校组织接受认证专业依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专业的办学情况和教学质量进行自我检查,学校应在自评的基础上撰写、提交自评报告。
(3)自评报告的审阅。申请认证院校的提交的专业认证自评报告将会交由专业类认证委员会进行审阅,重点审查申请认证的专业是否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要求。如果通过审查,通知接受认证专业进入现场考查阶段及考查时间;不通过审查,本次认证工作到此停止。
(4)现场考查、在自评报告通过审查后,专业类认证委员会将组建专家组并委派到接受认证专业所在学校进行实地考查,核实自评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对于自评报告中未涉及的一些重要情况进行考察。
(5)审议和做出认证结论。审议包括学校意见征询、专业类认证委员会审议、认证结论审议委员会审议和理事会批准与发布认证结论等程序。认证结论分为三种:1)通过认证,有效期6年;2)通过认证,有效期3年;3)不通过认证。
(6)认证状态的保持与改进。认证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因此通过专业认证的学校应针对认证报告中提及的问题和不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
2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发展现状
2.1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简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是2012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时,在原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建筑设施智能技术的基础上调整而形成的新型工程类本科专业,其专业范围包括建筑环境控制、建筑能源供应、建筑设施运行管理及城市供热与燃气输配等领域。[2]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建筑设计研究院、工程建设公司、设备制造企业、物业管理与运营公司、节能公司等单位从事供热、通风、空调、冷热源、净化、燃气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研发制造、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和管理工作。建环专业连续多年就业形势良好,就业率在众多专业中名列前茅。
2.2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认证现状
虽然我国大陆地区尚未开展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简称建环专业)的工程认证,但我国土木类专业开展专业评估已经多年。具体工作由建设部(住建部)下属的各专业委员会负责,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六个专业。建筑环境于2002年开展评估。截至2017年7月,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有39个学校通过评估。[3]专业评估的程序与工程认证基本相同,都包括申请、自评、现场考察、考察结论、持续改进等环节。因此将两者合二为一是十分可行的方案,我国也已经进行这方面的尝试。[4]
2017年6月21日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文件》(2017版.总第6版)与《全国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评估认证文件》(2016年试行版),都已经体现出这一点。因此建环专业的专业评估与工程认证合二为一已经是大势所趋。下面结合工程认证的要求,谈一下建环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3 建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工程认证标准的要求,建环专业的课程主要分为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专业类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类等。具体课程由学校根据自身定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自主设置。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做相应的调整,尤其是在学分分布上进行优化,以满足工程认证的要求。
(1)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数学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是工程类专业的重要基础。建环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习的数学类课程与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学分应不低于总学分的15%。其中数学类课程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自然科学类包括物理学、化学等。具体课程内容与难易程度应与本专业要求相适应。
(2)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习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应至少占总学分的30%。工程基础类课程包括工程力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制图等相关知识。专业类课程包括建筑环境学、供热工程、通风工程、空调工程、锅炉与锅炉房设备、制冷技术、燃气供应、建筑环境测试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等。专业类课程各校可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地域特色、自身优势和特点设置课程,形成自己的特色。
(3)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工程认证标准中要求毕业生在从事专业工作时能够正确认识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安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应安排学生学习至少占总学分15%的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具備运用外国语(尤其是英语)进行交流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4 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工程认证的重要考察内容。学生参加工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的学分至少应占总学分的20%。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与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及其他实践环节等。各高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资源和已有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形成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可选择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课程实验与实习。包括大学物理实验、大学化学实验、电工电子实验、热力学实验、流体力学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建筑环境测量、系统调试实习等。这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方式,有些学校对这方面重视不够,必须加大投入,给学生充分的机会锻炼动手能力。
(2)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
(3)课程设计。包括空调工程设计、供热工程设计、通风工程设计、制冷工程设计、燃气输配设计、建筑给排水设计等。课程设计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十分重要,应该设置足够的课时,让学生进行这些课程设计,并应严格考核和验收。
(4)毕业设计(论文)。在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内容等方面,学校应根据毕业要求合理制定与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标准和检查验收机制(比如中期检查、论文盲审、论文查重),并在学生完成过程中定期进行指导(比如每周至少一次当面指导),组织一些现场调研或者参观。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议对于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答辩,能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5)其他实践环节。包括工程技能训练、科技方法训练、科技创新活动、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等。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安排,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5 注册工程师制度与工程师思维的培养
在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土木类专业的补充标准中,提出了使学生掌握我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等专业)、注册建造师等执业资格相关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岗位职责等方面的要求。
注册工程师制度是执业资格制度的一种,是国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程技术类工作实行准入控制的制度。注册工程师制度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在从事某种专业技术工作时,其学识基础、技术能力、经验及职业道德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获得相应的执业资格,并实行强制性审核和注册登记。[5]2017年9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通知》,取消了一批职业资格,仅有140项国家职业资格得以保留,其中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就在这140项中。
各学校应加强对国家注册工程师制度的介绍,并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工程师思维。工程师思维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责任意识,工程实践不是儿戏,马虎不得,一时的马虎可能造成重大工程事故或者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是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实际效果,解决方案不是惟一的,要综合考虑业主的要求、实际条件、技术可靠性、经济性等多方面的情况,考虑哪个方案更合适。工程上更看重的是实际上“行不行”或者“好不好”,而不是理论上的“对不对”。这和学校学习时,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思维模式大不相同,必须引导学生实现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
6 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培养
工程认证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促使高校能培养出面向全球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毕业生。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意味着我国工程教育毕业生获得了跨境申请职业资格的“通行证”。但机会越大就意味着挑战越大,面对来自世界各国高校毕业生的竞争,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学生在未来的国际竞争力。
工程认证的最主要作用是获得国际同行认可,是各国之间的互相认可。工程认证特别重视各国之间认证结论的实质有效性和一致性,所以我们在介绍我国国家标准的同时,也要介绍相关的国际标准(比如ISO、欧盟、IEC、ASHRAE),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加强专业外语教育十分重要,专业补充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具备运用外国语进行交流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将外语与本专业知识相结合,一方面可以鍛炼学生的外语能力,另一方面学生能有机会借此了解国际上最新的行业发展动向。高校可以定期举办讲座,安排国外该专业的教授学者来校讲学,对国际前沿技术进行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借此机会与国外高校展开深度的交流合作,若有条件,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出国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不同的教育模式。
同时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与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例如CAR-ASHRAE学生设计竞赛,该项由中国制冷学会、美国ASHRAE(供热、通风空调学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目的是促进我国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的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增强本专业学生实际工程设计水平,增进国际交流。
7 结语
工程认证为工程教育水平评估以及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提供了重要平台,加入《华盛顿协议》更是对我国工程认证工作的肯定。尽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工程认证工作尚未开展,但在原来专业评估的基础上开展工程认证已经是大势所趋。
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意味着工程认证具备国际实质等效性,也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结合工程认证标准,高校应按国际先进理念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加快高校与国际接轨。
本文由上海理工大学教师发展研究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 华尔天,计伟荣,吴向明.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背景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17(1):82-85.
[2] 陈晓,李小华,张国强等.注册工程师制度和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6):26-28.
[3] 钱付平,陈光,黄志甲.建环专业教育评估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创新[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5):122-125.
[4] 吴琛,邓毓旺.从评估到认证——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J].高等理科教育,2017(3):72-77.
[5] 韩晓燕,张海英.专业认证、注册工程师制度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