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传播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
2018-06-07王亚奇
王亚奇
摘 要 微博、微信等微媒体将大学生的思想互动置于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的环境之中。微传播的互动模式为大学生营造圈层性、即时性、开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环境,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至“第二课堂”。微传播中微博、微信等推送平台开通新型便捷的接受渠道,增强了大学生之间的思想互动。隐匿功能则大大提升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效果。
关键词 微传播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环境 接受渠道 接受效果
随着移动互联网平台日益成为信息传播的新式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借助微博、微信等微媒体交流与共享内容,在这种具有互动性、推送性、隐匿性的微传播过程中以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微传播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实现双向交流与互动,微传播的互动模式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提供即时动态的接受环境,微博、微信等微传播平台的推送性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开通有效的接受渠道,信息在微传播中的隐匿性大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
1 互动模式提供有效接受环境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定义传播,认为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1]他强调傳播的社会互动性。传播学家施拉姆认为,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2]由此可见,信息的传播过程即交流与共享的过程,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互动模式是传播的一种基本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传播活动,微传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发生在微媒体之间。
1.1 微传播营造互动空间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微媒体中的传递与交流是思想互动的微交往过程,具有圈层性、碎片性、动态性等特征。圈层性是指在思想互动微交往中思想互动群体形成的基础是共同兴趣爱好、共同审美情趣、共同价值观念,这与传统意义上以共同的利益或是社会关系为基础不同。[3]微传播在特定的圈层中提供自由的空间,使大学生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圈层中用特定的语言、方式等互动,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并且与他人进行思想互动与交流。其次,微传播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短小精炼甚至零散的语言文字呈现,这种碎片性的特点在扩大思想政治教育接触面以及提高灵活性的同时也会诱使负面信息渗透进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形成阻力。再次,微传播的动态性营造动态空间场域。微传播本身具有动态属性,在微互动过程中传播主体与受众的相互转化、话题的流变等营造动态、和谐的微互动环境。
微传播心理功能在于对人的认知、情感、行为等产生影响。微传播中的互动模式打破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刻板印象,开放大学生的心理环境。微传播创造的互动环境多以短小的音频、视频为载体作用于大学生的视听感觉器官,激发学生深刻的情绪体验。微互动平台使人畅所欲言,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言语互动中有带有明显的情绪宣泄。微传播过程对大学生的情绪体验与社会认知具有强化作用,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并产生积极的行动。
1.2 微传播延伸传统理论课堂
微传播开通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实现线上线下的课堂对接。首先,微传播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的功能,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实现。微传播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通过满足意义需要而激活人的行为动机,挖掘人的潜能,从而有效地驱动人的有效行为,[4]进而促进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其次,微传播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一亩二分的实体空间内,实现了线上课堂对实体课堂的补位。微传播的及时性、互动主体的身体不在场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转换成即时课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即时有效的接受环境。再次,微传播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霸权。微传播过程是双向互动、平等交流的信息交流与共享过程,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话题具有流变性,更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接受。
2 推送平台开通有效接受渠道
信息推送是指网络公司用一定的技术或协议,从网上的信息源或信息制造商处获取信息,通过固定频道向用户发送信息的新型信息传播系统。[5]微传播将热点信息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推送出去,进而引起用户的关注与互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通过“网络大V”、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推送以及评论区的开放,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提供便捷、趣味性的渠道。
2.1 推送平台开通便捷渠道
推送性是微博、微信作为微传播载体的显著特性,推送的过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下而上,普通的个体通过信息的共享引发“网络大 V”、公众账号等的关注,进而使小范围的思想互动演变成全民性的网络互动。另外一种是自上而下,政府、公司或是“网络大 V”发布的信息旨在引起全民关注并互动。推送平台为全民互动提供自由、便捷的渠道,而大学生群体是微博、微信用户中最鲜活的群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传播渠道一般包括:一是大学生个人通过微博、微信的发表以及好友之间分享、转发社会热点信息与个人观点。二是高校开通学校官微、微信公众号推送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信息,等引发大学生的关注,并且通过评论区的开通人人可以自由的进行交流与互动。三是“求是网”“学习大国”“别笑我是思修课”等公众号对社会热点、学术动态等的宣传,弘扬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
2.2 推送平台助力思想互动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媒介所强化报道的题材和事件,会引起人们的重视: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表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6]在微博、微信等微媒体的推送平台同样具有发表微议题,设置微议程的功能,所谓微议程是指特定个体和社群通过新媒介技术平台传播、扩散形成的对特定事件、人物等较为一致的意见倾向。[7]微议程设置使人各抒己见,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打破“沉默的螺旋”效应。在大学生广泛关注的推送平台中,新颖的微议题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兴趣,聚焦议题,引发积极的思想互动,大学生可以寻求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个体或社群,增强自己的归属感与社会认同感。
3 隐匿功能提升接受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能动性与受动性辩证统一的活动,有自发接受、被动接受和主动接受之分。引导大学生群体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微传播的虚拟性与匿名性使传播者与受众处于隐蔽的情境之下,每个人都以符号的形式存在,这种身体的不在场性与身份的隐匿性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消除心理障碍,提升接受效果。
3.1 微传播形式的隐匿性促进主动接受
主动接受是指受众对信息所作出的一种积极主动的选择和摄取,引导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主动接受是微传播时代的重要课题。在影响大学生主动接受的媒介中,微传播隐匿功能的发挥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微传播工具与微传播形式的隱匿性。梅尔文·德弗勒指出:任何价值理念要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同,必须借助传播工具,否则任何价值观念只能是纯粹的、无法被人感知的观念体系。[8]微博、微信等微传播载体具有共享性,关注你的人不仅可以阅读转发而且没有排他性,通过即时评论、转发、分享博主的动态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产生极大的传播效力。这种传播载体与传播形式隐藏了人们的身份、地位与背景,人与人之间的以符号形式存在,打消了人们的心理顾虑,以更加开放自由的心态接受信息。
3.2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隐匿促进有效接受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传播活动,它是一种以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传播为主要内容的,以培养和训练人们形成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为主要目的人类特定的传播活动。[9]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是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与接受效能的基础因素。微博、微信等微媒体以微文、微表情、动态图片、短视频等趣味又生活化的表达方式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对于以官方文件、教材内容、新闻报道等形式进入大学生的头脑,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隐匿于故事性、生活化、趣味性的推文或音频、视频中更能攫住大学生眼球,满足当代大学生多样化、求异、新潮的心理需求,在引起他们关注的同时达到入脑入心的接受效果。
参考文献
[1] Charles Horton Cooley,Social Organization: A Study of the Larger Mind,Chailes Scribners Sons,New York,1929.
[2] See Wilbur Schuramm,How Communication Works,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Urbana,1954.
[3] 骆郁廷,高飞.论思想互动微交往[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5).
[4] 项久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人性基础[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2003(2).
[5] 沈义.信息推送技术及其应用[J].计算机系统应用,1999(5).
[6] 沃纳Y屓鹆?小詹姆斯·坦卡德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7] 高宪春.微议程、媒体议程与公众议程——论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重点的转向[J].南京社会科学,2013(1).
[8] Melvinl.De fleur. Mileston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Allyn and Bacon,1994.
[9] 欧阳林.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