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海神庙铭牌英译析论
2018-06-07朱钰岑秀文
朱钰 岑秀文
摘 要 对关于东西方海神形象、古迹铭牌英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及公示语的翻译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从语法、语义和语用等角度对山海关海神庙的简介铭牌英译部分进行词法和句法层面的分析并重新翻译。提出译者应该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景区铭牌的翻译应富有人文关怀。
关键词 海神文化 山海关海神庙 英译
1 研究背景
东西方的海洋文化既有许多共通点,又有着诸多的不同。因此,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做到既能很好地展现出中国文化的魅力,又能尽可能地减小国际友人的理解障碍,对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意义重大。一些学者在东西方海神形象对比、历史风貌建筑铭牌的英译、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及公示语的翻译等方面的研究中都做过较为详尽的论述和分析。
关于东西方海神形象对比的研究,陈洁在《天津妈祖文化研究》中、孙晓天在《河北省妈祖信仰调查研究》中都指出,妈祖的原型是在我国宋代真实存在的一名林姓女子,因经常救助出海的渔民而在去世后被历朝历代沿海居民逐步神化成为海神。这种由真实人物逐步上升至“神”的造神方式同关公崇拜如出一辙,由此也体现出中国民俗中对真实存在的人身上存在的某些美好品质进行放大以至于神化崇拜的特征。妈祖是仁慈的化身,并且随着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明代的郑和下西洋等事件,一批又一批的华人带着妈祖崇拜移居海外,妈祖也成为全世界华人同根同源、两岸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象征。
与妈祖相同的是,在希腊神话中,海神波塞冬也是一位救苦救难的形象。传说其战车所到之处,就会风平浪静,而且他经常向渔民提出中肯的建议。遇见海难时,只要他赶到,一切就会变得平和美丽。然而与妈祖相反的是,波塞冬是古希腊人想象中的神。波塞冬与妈祖的形象对比恰好能够反映出中西方民俗文化与思维方式的差异。妈祖本是真实存在过的人,但在其成为“神”之后,便经历了脱胎换骨,身上“人”的属性慢慢地消退,取而代之的则是神的仁慈、博爱、有求必应和救苦救难。
然而虽然波塞冬是一个想象中的神,但他却实实在在是当时古希腊人的反映,因为在他的身上有着人所拥有的所有人性。作为海神,波塞冬可以暴怒、狡诈、好色,这正体现了在古希腊时期人文主义的盛行,这与苏格拉底所说的“人啊,认识你自己”和普罗塔哥拉所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不谋而合。而人文主义也正是14-17世纪文艺复兴的旗帜。
而妈祖形象则产生于宋代,正是宋明理学逐渐兴起并成为正统思想的上升时期。“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逐步占据社会的上风,这就使得在宋代以后的造神过程中,存在于“神”身上的人性被慢慢地隐藏,取而代之的则是贴标签式的将符合当时统治者或者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优秀、美好的品质附加在“神”的身上。这一点不论是在关公崇拜还是在妈祖崇拜上都有着很好的体现。
在波塞冬与中国四海海神形象的对比中,中国的四海海神指的是东海之神禺虢,北海之神禺疆,南海之神不廷胡余和西海之神崦兹。在现有的文史资料中,中国的四海海神的形象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在《庄子》外篇的《秋水》中和《山海经》中均有记载。因为形成较早,和海神波塞冬一样,四海海神的身上也保留着诸多人的特性。和波塞冬一样,四海海神也是我国古代先民臆想出来的“神”,他们也有着十分火爆的脾气。和波塞冬不谋而合的是,四海海神也有着超凡的智慧,这在《庄子·秋水篇》河伯与北海海神的对话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但我國的四海海神与希腊海神波塞冬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首先波塞冬在形体上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人”,而据《山海经》记载,四海海神则是半人半兽之躯。在性格上,四海海神身上的人性相对较少,更多的还是散发出一种神性的光辉,然而波塞冬则是在神的世界中被彻底人化了的。
在对历史风貌建筑铭牌的英译研究中,《天津历史风貌建筑铭牌英译析论》曾对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中的铭牌英译做过详尽的分析,对其中部分铭牌进行了改译,并提出在历史风貌建筑的翻译应该基于平行文本进行,这对于专业英文标识语的规范化运用和管理具有很深的启迪性。
有人曾对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进行过翻译研究。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而这些传统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以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呈献给世界的。然而不管是在民俗层面还是在传统文化层面,目前我国传统文化的外译水平参差不齐,缺乏较为统一的标准,这无形中为我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所以,在前人的很多研究中,作者都对加强传统文化英译标准的统一进行了广泛的呼吁,这样做不仅可以为中外文化交流铺平道路,还可以提升我国旅游产业的服务品质和海外游客体验,从而有助于有效地维护和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
还有人曾对公示语的翻译进行过研究。翻译要求的最高标准是“信”、“达”、“雅”,然而对于公示语来说,翻译应该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和文化照顾,并且具有公众性、功利性、多元性、创新性和简明性等诸多特征。然而在现有的公示语翻译过程中,依然存在着照搬原文,按字直译和不够简洁以及比较生硬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做到翻译术语的统一,基于平行文本进行翻译,加强公示语翻译的理论研究,并在语用和语体翻译研究上多下功夫。
2 山海关海神庙简介
山海关古城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每年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山海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石河口曾是运输兵马钱粮的重要潮河港。从明初通海运开始,老龙头到石河口先后建有4座海神庙。在老龙头处的,叫“海神庙”,在石河口处的叫“天后宫”。这些规模宏大、风格迥异的古代建筑,大都毁于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之手,但遗址均在。1987年,在清基探查时发现了满汉两种文字对照镌刻“御批”和祭文的巨碑1块。1988年,山海关区政府为了开发旅游资源,丰富老龙头的景点内容,按原貌恢复了海神庙的建筑。修建后的海神庙,东距万里长城老龙头350米,主体建筑伸入海中124米,座南朝北。东西宽22米,三面环水。按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从南到北依次有重檐歇山顶后殿(天后宫)、左右卷棚顶碑廊(游廊)、歇山顶正殿(海神殿)、左钟楼,右鼓楼、硬山顶带耳房山门、左右幡杆、五孔桥、四柱三楼牌楼等建筑。此外庙宇四周围,有用花岗石料雕凿而成的石栏板,栏板之间有望柱。①
3 山海关海神庙铭牌全文及英译分析
3.1 山海关海神庙铭牌全文
山海关海神庙铭牌为1988年山海关区政府重修海神庙后所立,上书汉英两种文字介绍海神庙,全文如下:
海神庙
海神庙始建于明初。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时毁于战火。现在的海神庙是1988年山海关区政府重建的,庙宇置于海中,三面环水,八面来风,并一反常规地坐南朝北,让人不禁产生种种联想。海神庙深入海中124米,由牌楼、三孔桥、山门、钟楼、鼓楼、海神殿、天后宫、观海亭等几部分组成。
The Sea God Temple
First built in early Ming Dynasty ,the Sea God Temple was destroyed in the 1900 war by Eight Power invaders.It was rebuilt in 1988 by Shanhaiguan government. Standing in the sea with water at three sides,the temple abnormally faces the south,stimulating your imagination in different ways.Stretching 124 meters in the sea,the temple includes the Decorated Archway,the Gateway,the Bell Tower,the Sea God Shrine,the Sea View Pavilion and so on.②
3.2 铭牌英译分析
3.2.1 标点符号的使用
在英文中逗号的使用应是先紧贴单词点出逗号,再加空格,而铭牌首句是先加空格再使用逗号,这是谬误之一。而在接下来逗号的使用中,所有的逗号后面均未加空格隔开后面的单词。在英文中一个句子完成后要用句号表明句子的完整性,并与接下来的句子区别开来。句号后面要添加空格后才可以开始新的句子,而在铭牌的英译中,所有句号后面均未添加空格与下句分隔,此类谬误应当避免。
3.2.2 英译中出现的错误
(1)英汉转换失误。
在中文铭文中,“并一反常规地坐南朝北”一句被译为“the temple abnormally faces the south”,实属翻译失误,“坐南朝北”应译为“face the north”。
(2)语法错误。
“明代早期”应译为“the early Ming Dynasty”。
3.2.3 英译铭文词法句法讨论
(1)词法讨论。
①关于“海神”一词译法的讨论。海神有三种译法,一为“Chinese Sea God”,二为“the Sea Deity”,三为“Chinese Neptune”。正如将“麒麟”译为“the Chinese Dragon”一样,有些译者将中国的龙王译为“the Sea God”,而庙中供奉的海神正是龙王。“the Sea God”一词在中国人看来简单明了,便于理解。但“the Sea God”指代较为宽泛,可能无法另一些外国游客一目了然地理解中国龙王的文化內涵,所以最好加以辅助说明并至少要在“Sea God”前面加上“Chinese”一词加以区别。若将海神译为“the Sea Deity”则更为正式而庄重。因为据维基百科介绍,澳大利亚、以色列和朝鲜都将自己的水神译为“the Water Deities”。而将“海神”译为“Chinese Neptune”是一种比较新的思路,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能够帮助外国游客完成文化与情感迁移,从而联想到西方文化中的海神,较为有利于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在翻译的方法上采取类比的方法也是有例可援的。类比是翻译中的一种常见方法,如我们曾经参照美国林肯纪念堂的英文名“Lincoln Memorial”将毛主席纪念堂译为“Chairman Mao Zedong Memorial Hall”。而在最初将《梁山伯与祝英台》介绍到世界时,为了使非汉语母语者快速了解其文化背景,我们国家的翻译前辈们选择将其翻译成“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即“Chinese Romeo and Juliet”。在介绍孔子时,我们还经常将其与同时代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进行比较,使文化接受者有一种感同身受的联想,在这里将“海神”译为“Chinese Neptune”正是借鉴了此种翻译方法。
此外,在整个海神庙建筑群中不只有供奉龙王的海神殿,还有供奉妈祖的天后宫,且在中国宋代以后的海神崇拜中,妈祖受封于多位皇帝,妈祖崇拜强势于龙王崇拜,整个建筑亦以天后宫为主。而如果是从书本上了解过相关中国文化的外国游客看到“the Sea God”便会联想到龙王而非妈祖,所以综合考量本文基于将“海神”译为“Chinese Neptune”的译法进行翻译。
②“山海关区政府”应译为“Shanhaiguan District Government”,区政府中的“District”不可省。
③铭文中“庙宇置于海中,三面环水,八面来风”一句被译为“Standing in the sea with water at three sides, the temple…”。其中“standing”一词为动名词表状态,运用得较为生动形象。而笔者窃以为将“三面环水”译为“with water at three sides”较为不妥。首先,“三面环X”这一短语应用介词“on”而非“at”,其次,“with”一词没有将“环”字体现出来。故“三面环水”一词应译为“be surrounded by water on three sides”。在英译铭文中,“八面来风”一词未作翻译,笔者认为为增加对外国游客的吸引力,能够更好地让其领略中国建筑之美,可以将“八面来风”一词译为“the wind blows from all directions”。
④“the temple abnormally faces the…”一句中,“abnormally”一词的用法值得商榷。“abnormal”一词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中的释义为“Very different from usual in a way that seems strange, worrying, wrong, or dangerous.”可见其在西方文化背景和英语语境下的语体色彩呈负面。而“unconventionally”一词的释义为“Very different from the way people usually behave, think, dress.”其语体色彩较为中性且更能体现这样做的习俗色彩,所以在此建议以“unconventionally”替代“abnormally”。
⑤ “由……组成”应译为“consist of”,因为“include”意为“包括”,且“consist of”应用更为广泛,常用于书面语及专有名词的解释说明上,很多建筑的英文简介上也常用此词。
⑥在“the temple includes the Decorated Archway, the Gateway, the Bell Tower, the Sea God Shrine, the Sea View Pavilion and so on.”一句中,首先海神庙是一个建筑群,在汉语中“海神庙”一词可以指代整个建筑群,但在英文中“the temple”一词表述不够完整,应改为“the temple buildings”。在英译中,“三孔桥”、“天后宫”、“鼓楼”三处景点未得到体现,其中天后宫是整个建筑中的核心建筑,但未得到有效翻译。可根据颐和园“十七孔桥”的译法“the Seventeen-Arch Bridge”将“三孔桥”译为“the Three-Arch Bridge”,将“海神殿”与“天后宫”合译为“the Shrines of Chinese Neptune and Mazu”,将钟楼与鼓楼合译为“the Bell Tower and the Drum Tower”。而“观海亭”应译为“the Sea-viewing Pavilion”。因为“the Sea View Pavilion”意为“海景亭”,而“海景房”是指建在海岸边上的建筑。但“海景亭”位于海神庙伸入海中的最里端,伸入海中达100米以上,远非“海景”一词所指。在此可以使用“view”一词的动词形式,将其译为“the Sea-viewing Pavilion”。
(2)句法讨论。
①应在全段的开头加上叙述的主体——寺庙的全称“The Chinese Neptune Temple”,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使句义更为完整,翻译也更为规范。
②Google翻译中将“八国联军”译为“the Eight-Power Allied Invaders”, ③这样翻译较为符合西方人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认识。故“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时毁于战火”一句应译成:“the Chinese Neptune Temple had been destroyed by the Eight-Power Allied Forces in 1900”。用过去完成时是因为海神庙现在仍然存在,并且这样可以与下文的重建形成前后呼应,也使句子结构严密,简洁明了。
③在英文中,“it ”做主语的句子一般为尾重句,故不适用于本句,且前两句关系紧密,可以合为一句,故第二句可以改为“and was rebuilt in 1988…”。
④铭文中“让人不禁产生种种联想”一句被译为“stimulating your imagination in different ways.”。首先它再次运用动名词“stimulating”,和上文“standing”一词重复,而英文中较忌讳用词和句式的重复。其次,“种种联想”可以简单地译为“imaginations”,这样更加简洁明了,让人一目了然。且原译中“in different ways”修饰限制动词“stimulate”,意为“从各个角度激发人的联想”,与中文原义相去甚远。第三,句子中出现的“you”一词较为生硬,给人一种不太亲切之感。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因英语较为注重客观简洁,故可用which引导的非限制性定于从句来翻译,译为“which may stimulate imaginations.”其中运用情态动词“may”,语气更为委婉,叙述也更为客观,介绍也更加有亲和力。
⑤将“海神庙深入海中124米”译为“stretching 124 meters in the sea”,再次用动名词表状态,与前文句式重复。“stretch”和“in”的使用会造成歧义,容易让人误以为海神庙是深入到海面以下124米,而非从陆地向海面中延伸,所以要将“深入”理解为“伸入”译为“extend”,并将介词“in”改为具有平面趋向性的“to”。所以“海神庙深入海中124米”应译为“extending 124 meters from the land to the sea”。
⑥“Stretching 124 meters in the sea, the temple includes the Decorated Archway, the Gateway, the Bell Tower, the Sea God Shrine, the Sea View Pavilion and so on.”一句在列舉的最后一项前没有加“and”一词来表示列举的即将结束。此外在汉语中,“等”的一个义项是表示列举结束,故笔者认为汉语原文中的“等”可以不作翻译。
4 英译铭文修改方案
经过上述讨论,笔者将英译铭文修改如下:
The Chinese Neptune Temple
The Chinese Neptune Temple was first built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And it had been destroyed by the Eight-Power Allied Invaders in 1900, and was rebuilt in 1988 by Shanhaiguan District Government. The temple, which unconventionally faces the north, stands in the sea and is surrounded by water on three sides, and the wind blows from all directions, which may stimulate imaginations. Extending 124 meters from the land to the sea, the temple buildings consist of the Decorated Archway, the Three-Arch Bridge, the Gateway, the Bell Tower and the Drum Tower, the Shrines of Chinese Neptune and Mazu, and the Sea-viewing Pavilion.
5 结语
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之邦,作为有着“龙的传人”之称的炎黄子孙的我们,推进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走向世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中国正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引领着世界(下转第63页)(上接第39页)潮流的发展。因此,我们更要努力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认真负责地将中华文化原汁原味又不失入乡随俗地介绍给全世界。英语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同时也是中华文化推广最重要的目的语,做好中华文化的英译工作十分重要。而翻译一是看语言功底,二是要用心去做。中国名胜众多,历史风貌建筑的铭牌数不胜数,可谓中华文化的灵魂和名片。而山海关作为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是我国展示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故其景区铭牌英译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铭牌翻译的谬误不仅会贻笑大方,更无法为远道而来的异国客人提供悉心的人文关怀。为画龙点睛地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化形象和秦皇岛旅游城市的文化品位,笔者抛砖引玉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以引起共鸣与思考。
参考文献
[1] 岑秀文.天津历史风貌建筑铭牌英译析论[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72-81.
[2] 陈洁.天津妈祖文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5-13.
[3] 陈洁.文化视角下妈祖与波塞冬之异同性比较[J].莆田学院学报,2010(3):6-14.
[4] 邢莉,白庆侠.东方海神与西方海神的比较研究——妈祖与波塞冬的比较[J].妈祖文化研究,2013.
[5] 孙丽.希腊海神波塞冬与中国四海海神之异同[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0(12):96-97.
[6] 蒋红红.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英翻译初探[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96-99.
[7] 刘士祥,朱兵艳.海南海洋民俗文化负载词翻译刍议[C].海南省翻译协会讨论会,2015.
[8] 林超群.探析海神信仰所折射出的人海关系——基于妈祖、波塞冬的比较研究[C].中国社会学年会暨海洋社会学论坛,2013:158-163.
[9] 赵湘.公示语翻译研究综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52-54.
[10] 賀学耘.汉英公示语翻译的现状及其交际翻译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57-59.
[11] 褚月娥.浅析旅游景点公示语的翻译[J].科技信息,2010(35):298-299.
[12] 王博.从语用学角度看公示语翻译[D].海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