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3种入侵害虫的危害、风险评估及管理对策
2018-06-07赵永田王兴娥
赵永田, 王兴娥
(1.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农林卫生学院,四川成都 610073; 2.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纪委办,四川成都 610213)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solenopsisTinsley)、桉树枝瘿姬小蜂(LeptocybeinvasaFisher & La Salle)、红火蚁(SolenopsisinvictaBuren)作为外来入侵害虫,给我国农林业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其中,扶桑绵粉蚧、桉树枝瘿姬小蜂发生严重地区,在寄主植株上的发生率均高达100%,减产率高达20%~40%[1-3]。红火蚁是极具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一,该虫占据了美国约15万hm2的土地,入侵12个州,经济损失数十亿美元[4]。目前我国已有十多个省份发现该虫,对我国农林业、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经济发展等造成了极大威胁[5-7]。自以上3种害虫入侵以来,我国学者多从其分布、寄主、生物学特性、危害与防治等开展了相关研究[8-10]。
四川省作为南北过渡的走廊,植被丰富、温度适宜,为各类生物的入侵提供了较好的适生环境。研究表明,四川省大部分地区是扶桑绵粉蚧、桉树枝瘿姬小蜂、红火蚁的适生区[11-13],且根据《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分布行政区名录(2016)》[14]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2017年全省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疫区名单的通知》[15]可知,扶桑绵粉蚧、桉树枝瘿姬小蜂、红火蚁已经入侵四川省的个别地市州,但未造成大面积的蔓延扩散。在全球贸易日益密切、物流行业日益发达的今天,生物入侵已是无法避免,而消灭已入侵物种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加强对入侵生物的风险预测,提前制定相应的治理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往往比暴发后的控制更加有效、及时、经济可行。为建立和完善四川入侵物种的早期预警、灾害应急控制、阻断与扑灭,本研究在概述3种外来入侵生物危害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它们的入侵风险进行评估,根据风险等级提出管理对策,对保护四川省生态环境、农林牧业的健康发展及贸易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1 3种入侵害虫的危害
1.1 扶桑绵粉蚧的危害
扶桑绵粉蚧在四川境内寄主种类广泛,除危害扶桑、棉花等植物外,还可以危害蔬菜、杂草、观赏植物等,如番茄、茄、辣椒、苦瓜、冬瓜、飞蓬、马齿苋、木槿等[16-17],为多食性害虫。一般以雌性成虫和若虫吸食嫩枝、花芽等幼嫩部位,导致植株生长缓慢、矮小,嫩茎、叶片、花蕾干枯,严重时脱落。该虫危害时会分泌白色蜡质物质,除影响寄主的光合作用外,还会诱发煤污病[18],导致叶片脱落甚至植株死亡。此外,该虫可以通过其他媒介昆虫(蚂蚁)进行扩散,还可以通过风、水流、农事操作等传播[8]。
1.2 桉树枝瘿姬小蜂的危害
桉树枝瘿姬小蜂可以危害几十种桉属植物以及酸藤果、野牡丹、岗松、漆树等植物[19],而四川省是我国重要的桉树和漆树主产区,它们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20-21]。该虫对1~2年生林区和苗圃危害较重[22],主要在寄主的嫩茎和叶片上产卵,并完成发育过程。幼虫在生长过程中,在叶脉、叶柄、幼嫩枝条等部位易形成虫瘿,甚至布满瘤状突起,导致叶片生长畸形、扭曲,长势缓慢或停止生长[23]。新梢部位的叶片、枝条细小,树冠丛枝状严重,导致主梢不明显,严重时苗木易倒伏、叶片脱落、枝梢枯死,导致无法成林,严重影响林木质量。此外,桉树枝瘿姬小蜂为孤雌生殖,适应温度范围较广、扩散迅速,一旦侵入新的地区非常容易建立种群,气流和成虫飞行是自然扩散的主要方式[24]。
1.3 红火蚁的危害
红火蚁是杂食性害虫[25],一般隐匿在花盆、草皮、苗木等植物的土壤中,破坏农林植物的根、种子、幼嫩茎、芽以及果实,严重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产量下降[26]。蚁巢形成的大量蚁丘不仅妨碍农事操作,而且影响生境景观。该虫还会破坏灌溉系统、堤坝、电力设施等,给农林业安全生产等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6,27]。除危害植物外,红火蚁经常袭击其他动物,如蚂蚁、金龟子、蜥蜴和海龟的卵等,甚至攻击人类[5],还会严重破坏土壤微生态,造成物种多样性丧失、丰富度降低等。此外,红火蚁释放的毒液可引起人体过敏反应,甚至死亡,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红火蚁生命力强、繁殖快,可通过爬行、飞行扩散,亦可随流水、搬巢等扩散[28]。
2 3种入侵害虫的风险评估
表1 3种入侵害虫的风险评估指标、分值及赋值理由
表2 3种入侵害虫的R值及风险等级
根据我国有害生物的危险性综合评价标准,有害生物的危险程度可分为4个等级。综合风险值(R)在1.0~1.4之间的为Ⅳ级低度危险;综合风险值(R)在1.5~1.9之间的为Ⅲ级中度危险;综合风险值(R)在2.0~2.4之间的为Ⅱ级高度风险;综合风险值(R)在2.5~3.0之间的为Ⅰ级特别危险。经计算,扶桑绵粉蚧R值为2.23、桉树枝瘿姬小蜂R值为2.37、红火蚁R值为2.36,均为高度风险等级。由风险等级可知,以上3种入侵害虫的入侵风险非常高,虽然目前在四川省只是零星分布,但它们有大量的适生区,如果不引起重视,将可能导致快速蔓延,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
3 3种入侵害虫的管理对策
3.1 提高危害认识,加大生态宣传
研究表明,无论是人为有意引进还是无意带入,这2种途径分别占我国外来物种入侵途径的49.80%、49.39%[31],人类活动是目前导致生物入侵的重要来源。但普通民众对入侵生物的概念很模糊,对它们的危害性也不了解,更不知道如何避免自身无意携带。所以,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对普通民众的科普培训工作,使更多的民众认识到入侵生物的巨大破坏力和危害性,尽量减少人为传播扩散的机会。这就须要从事入侵生物检疫和治理的相关机构及时公布入侵生物的相关信息,还可以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对各地区禁止入境生物和已入侵生物的识别特征、危害、传播途径及防治的宣传,加强民众的判断能力。
3.2 阻断传播途径,加强检疫和预警
外来入侵生物一旦在新的生境定殖,由于没有了天敌的威胁,将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32]。目前,最为经济有效的阻止外来生物入侵的方式就是从传播途径入手,严格检验检疫,这是防止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四川省作为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检疫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攀枝花和凉山州是重点监测和检疫源地,而与之接壤的宜宾、内江、自贡等地更是重点检疫区。各地区要成立相应的机构,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建立网格化监控平台或体系,定期监控发生情况,对入侵动态形成定期上报制度。在做好信息收集的同时,制定外来入侵生物的预警机制。对新发现的入侵生物,及时上报并及时启动预警系统,开展灭除工作。
3.3 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基础研究
对从事检疫工作的人员进行相关法规、专业知识技能等培训,对民众开展科普教育以及宣传等工作,此外还应包括检疫设备的购置等,这些都须要一定的财力支撑。为更好地开展工作,须要各级部门共同出资,提供充足的资金用于软硬件设施的运行。开展对入侵生物的监测、生物学特性分析、风险分析、入侵途径、危害与防治等的基础研究,在充分掌握其生物学规律的基础上,努力从源头上切断其入侵途径,避免扩散,也为后期大暴发的治理提供依据。
3.4 综合防治,开发利用
已经在某地大暴发的入侵生物,往往难以采取单一的根除手段,须要结合各种防治手段综合治理。首先检疫部门要继续加强检疫,严格限制疫区苗木进入,同时也要严格检疫本区苗木的输出,防止入侵生物的进一步扩散蔓延。其次,结合入侵生物的生物学研究特点,综合运用农防、物防、化防、生防等手段,尽量根除。实在无法根除的,努力挖掘其开发价值,变废为宝。如利用福寿螺蛋白质开发为饲料,提取福寿螺消化酶开发酶制剂[33];利用红火蚁的浸出液开发抑制细菌和真菌的制剂等[34]。
除采取以上手段外,还可以通过国家或地方立法,开展国内国际交流等手段,联合贸易、旅游、渔业等部门,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为目的,共同做好对外来入侵生物的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周 湾,林云彪,许凤仙,等. 浙江省扶桑绵粉蚧分布危害调查[J]. 昆虫知识,2010,47(6):1231-1235.
[2]唐 超,王小君,万方浩,等. 桉树枝瘿姬小蜂入侵海南省[J]. 昆虫知识,2008,45(6):967-971.
[3]武三安,张润志. 威胁棉花生产的外来入侵新害虫——扶桑绵粉蚧[J]. 昆虫知识,2009,46(1):159-162,169.
[4]Callcott A M A,Collins H L. Invasion and range expansion of imported fire ants(Hymenoptera:Formicidae)in north America from 1918—1995[J]. Florida Entomologist,1996,79(2):240-251.
[5]赵静妮,许益镌. 基于互联网的红火蚁在中国伤人事件调查[J]. 应用昆虫学报,2015,52(6):1409-1412.
[6]王福祥,张润志,侯有明,等. 依法防控红火蚁的若干思考[J]. 植物检疫,2016,30(1):77-81.
[7]Wang L,Lu Y Y,Xu Y J,et al. The current status of research onSolenopsisinvictaBuren (Hymenoptera:Formicidae) in mainland China[J]. Asian Myrmecology,2013,5(1):125-137.
[8]吴定发,李迎红,杨奇志,等. 扶桑绵粉蚧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及其防治[J]. 作物研究,2011,25(3):295-298.
[9]谷 平,蒋新革,李坦优,等. 桉树枝瘿姬小蜂研究现状与展望[J]. 江西林业科技,2012(1):32-34,42.
[10]蒋冬荣. 中国红火蚁研究进展[J]. 广西植保,2008,21(3):20-22.
[11]马 骏,胡学难,彭正强,等. 基于CLIMEX模型的扶桑绵粉蚧在中国潜在地理分布预测[J]. 植物检疫,2011,25(1):5-8.
[12]朱银飞,马 荣,温俊宝. 新入侵种桉树枝瘿姬小蜂的危险性评估[J]. 昆虫知识,2009,46(6):957-960.
[13]陈 林,Korzukhin M D,程登发,等. 基于GIS和气候、种群动态模型的红火蚁适生性分析[J]. 植物保护学报,2006,33(4):384-390.
[14]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分布行政区名录(2016)》和《各地区发生的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2016)》的通知[EB/OL].(2017-04-07)[2017-06-25]. http://www.moa.gov.cn/govpublic/ZZYGLS/201704/t20170407_5552482.htm.
[15]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2017年全省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疫区名单的通知[EB/OL]. (2017-03-23)[2017-06-25]. http://zcwj.sc.gov.cn/xxgk/NewT. aspx? i=20170327092904-180083-00-000.
[16]周 湾,仇智灵,周 平,等. 扶桑绵粉蚧寄主植物与发生特点[C]//第三届全国生物入侵大会论文摘要集——“全球变化与生物入侵”. 海口,2010.
[17]曹 婧,肖铁光,秦 琳,等. 扶桑绵粉蚧寄主植物种类调查及危害研究[J]. 作物研究,2013,27(3):269-272.
[18]张珏锋,李月红,何月平,等. 金华市扶桑绵粉蚧的发生与防治[C]//第三届全国生物入侵大会论文摘要集——“全球变化与生物入侵”. 海口,2010.
[19]袁 强. 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的识别[J]. 中国科技纵横,2015(15):223.
[20]李晓清,龚毅红,辜云杰. 四川桉树发展现状及评价[C]//首届全国林业学术大会桉树分会论文集.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63-67.
[21]黄文丁. 我国桉树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C]//第三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论文集. 福州,2013:3-4.
[22]Mendel Z,Protasov A,Fisher N,et al. Taxonomy and biology ofLeptocybeinvasagen. & sp. n. (Hymenoptera:Eulophidae),an invasivegallinduceronEucalyptus[J].AustralianJournalof Entomology,2004,43(2):101-113.
[23]吴耀军,常明山,盛 双,等. 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结构解剖研究[J]. 林业科技开发,2012,26(1):63-65.
[24]吴耀军,李德伟,常明山,等. 桉树枝瘿姬小蜂生物学特性研究[J]. 中国森林病虫,2010,29(5):1-3.
[25]陈晓燕,马 平,李永川,等. 基于CLIMEX和ArcGIS预测红火蚁在云南的潜在适生区[J]. 植物检疫,2015,29(3):34-39.
[26]黄 俊,吕要斌. 重大外来有害生物红火蚁入侵杭州的风险分析及防控对策[J]. 浙江农业学报,2017,29(4):676-682.
[27]江世宏,黄胜先,陈晓琴,等. 深圳市红火蚁自然消长的动态规律[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3):318-321.
[28]陆永跃,梁广文,曾 玲,等. 华南地区典型入侵事件中红火蚁的局域扩散规律[C]//第二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海口,2008.
[29]International Plant Protection Convention.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Phytosanitary Measures No.11:pest risk analysis for quarantine pests[S]. Roma:FAO,2004.
[30]蒋 青,梁忆冰,王乃扬,等. 有害生物危险性评价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J]. 植物检疫,1995(4):208-211.
[31]丁 晖,徐海根,强 胜,等. 中国生物入侵的现状与趋势[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1,27(3):35-41.
[32]李俊生,赵彩云. “主要入侵生物生态危害评估与防制修复技术示范研究”项目介绍[J]. 生物多样性,2016,24(10):1200.
[33]陈晓娟,高 平,何忠全,等. 外来入侵生物福寿螺的防控及利用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2011,24(6):2424-2428.
[34]李 薇,廖坤宏,林 圣,等. 红火蚁生物防治与资源利用初探[J].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9(6):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