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未来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可行性探讨
2018-06-06杨若男
杨若男
摘 要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我国未来学校与社区实现体育资源共享的可行性进行探讨和分析。认为我国现在发展“共享模式”的现状是教育系统拥有体育资源是多而浪费;而社区的是少而紧缺。造成现状的主要原因有安全、管理、人才三方面的因素。未来实现“共享模式”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根据可行性给出的建议是树立共享观念、保持资源互通、建立规范制度、推广“学区体育俱乐部”。
关键词 学校体育 社会体育 体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老百姓的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健身意识也越来越强。但是当前我国学校体育资源空置现象较多,多数校内体育场馆处于闲置或不对外开放的状态;与此同时,校外群众健身场地匮乏,大多数群众想寻求经济实惠的健身场地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健身的热情和全民健身政策的实施。如何提高群众的健身效果和充分利用学校空置的体育资源成为我国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通过查阅中国知网,输入“社区体育、学校体育、资源共享”为关键词,搜索到相关文献共60篇,这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整理大量文献,本文将学校体育资源共享定义为:社会机构以学习和锻炼为目的,对学校的体育设施设备,体育教育课程,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教师和校舍场馆等在内的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深入剖析学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模式的现实意义,并为未来推进实现该模式的发展提供理论性的建议。
1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现状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情况根据第6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教育系统的体育场地约66.05万个,占全国总场地的38.98%;我国现有教育系统的体育场地面积约为10.56亿m2,占总面积的53.01%。从数据可以得知,教育系统的场地占比较大,学校体育资源较为丰富。
图1:教育系统内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情况
在教育系统66.05万个体育场地中,从场地数量来看(图1),对社会开放的只有20.92万个,占教育系统内场地数量的31.67%,其中部分时段开放的有15.31万个,全天开放的有5.61万个;不开放的体育场地数量达到45.13万个,占总体数量的68.33%。由此可见,教育系统的场馆整体对外开放率较低,造成了学校体育场地非教学时段的资源浪费,但学校体育场馆资源丰富,如有效的利用非教学时段的体育资源,除了可有效促进学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外,还可在满足群众健身需要的同时促进全民健身的发展。
2制约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不共享的因素
學校体育场馆开放率低,不能与社区体育资源形成共享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本文将从安全、经费、管理3个方面对学校体育资源不能与社区共享的原因进行分析。
2.1安全问题
安全是制约学校对外开放,阻碍形成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最大因素。学校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增加了校园的安全隐患,包括学生人身安全,健身人群的安全以及学校财产安全等。一般的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形成共享,就是外来群众随便进入或持身份证进入,这就不可避免的让一些别有企图的人或素质低下的人进人校园,对校园的安全与环境等造成威胁。加之健身本身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形成共享后增加了学校器械的使用率,加快了器材的损耗,因而可能会因为场地设施存在安全隐患而发生伤害事故,一旦发生意外事故会对校方造成较大影响。
2.2经费问题
经费是制约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另一重要因素。学校体育资源长期对外开放共享,必然加速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正常损耗,而更新维护场地器材需要大量资金,校方难以负担因体育资源共享造成的场地损耗、损坏、设施维修、器材保养、更换购置以及新增管理人员工资等额外开支,政府所给予的补贴可能远远下够学校体育场馆的基本费用支出,这就造成了学校不愿意与社区形成体育资源的共享。
2.3管理问题
管理也是制约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因素。一般情况下学校场馆对外开放是由体育教师负责场馆管理,门卫负责校园安全,但大多数都没有按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学校资源利用的长效机制不健全、管理制度不规范,管理人员不专业者都可能使校园存在安全隐患,不利于学校资源长期开发。许多学校对外开放场馆只是为了满足政府要求,并没有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导致社会人员进人校园较为随意,增加管理成本。与此同时,专业的运动项目指导员数量不足、管理人员业务不精,不利于学校体育资源长期与社区形成共享,可能也会对学校的教学或训练造成一定的影响。
3学校与社区实现体育资源共享的可行性
3.1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主观因素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郭雷祥在《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可行性及策略》中对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皖南医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以及部分社区中学的领导、体育教师、学生进行的学校体育资源向社区开放的问卷和访谈中得到被调查的对象中支持和赞同学校体育资源共享的为大多数,他们认为学校体育资源的利用可以弥补社区体育资源的不足,有利于社区体育的发展,学校应采取积极的态度。乔孟杰在《探究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可行性》中选择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以及河南财经学院等高校以及河南中小学为研究对象,随机对学校领导、体育教师以及学生展开调查,其结果为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实施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共享可以接受,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弥补全民健身基础建设薄弱的问题。综上可知,大多数的学校对于实现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共享持赞成态度。
3.2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客观因素
3.2.1时间因素
根据笔者实地考察多所高校及中小学的结果,学校的体育场地一般在上午和下午用于体育教学和训练,在清晨和晚上还有周末节假日相对空闲,而这些时间也是社区居民集中健身的时间,学校体育资源的空置时间正好与社区居民有健身需求的时间互补,尤其是晚上,学校有健身需求的学生与有健身需求的社区居民一起利用学校体育资源,不光使学校的体育资源充分发挥出来,避免了体育资源的浪费,还能有效的促进全民健身的发展,推进我国全民健身政策的实施。
3.2.2空间因素
全民健身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文明与地区体育发展的水平 目前众多研究报告指出,体育场地设施缺乏是影响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为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健身意识日益增强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体育的发展。而根据图1显示,我国的体育资源主要存在与教育系统中,但是现在教育系统的体育资源并没有充分利用起来,结合笔者对于上海众多高校、中小学的实地考察,一般教育系统中的学校体育场地资源充足,并且环境优美,这正是适合社区居民健身、娱乐的理想场地,如果能有效实现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居民的共享,那么有健身需求的社区群众不光能健身,还能收到象牙塔的文化熏陶。
3.2.3人才因素
科学的体育锻炼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才能事半功倍,而当下的教育系统中会配备专业的体育人才对学生的体育课程和活动进行指导,以便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而乔孟杰在《探究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可行性》中的调查结果显示92.8%的教师愿意为社区体育的开展提供指导,但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可见为了使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实现共享,在人才因素上还需引起重视。
4实现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可行性策略
4.1树立共享思想,实现市场运作
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大力支持和鼓励学校体育資源对外开放,在实现共享过程中,可以尝试改变现有的体育资源管理方式,在保证学校基本权益的基础上,对学校体育资源实施市场化运作,实行有偿使用、有偿服务等,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共享理念,这样既能强化学校或社区在资源共享问题上的基本责任,又能充分调动学校和社区参与资源共享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群众健身的环境质量,促进全民健身的开展。
4.2学校与社区加强联系,保持资源互通
在建立共享思想后,就需要用行动来实现资源的互通了,学校与社区加强联系是其基础保障。当前体育发展的现状是学校持有较多体育资源,而社区的体育资源较为匮乏,但是社区居民的建设需求也很迫切。如果能借助体育资源的互通,在社区群众开展全民健身的过程中利用学校体育资源的优势,那么除了能使校内学生自我表现力得到提高、开拓眼界,还能为体育教学提供新思路及新走向。
4.3为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实现共享建立规范制度
体育资源共享规范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为实现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提供保障。学校的体育资源一直以来都是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管理状态,如果要实现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共享,那么必定要改变以往的管理方式,这种新型的管理方式在发展的过程中极易出现权责问题,但是经过规范制度的约束,一切都有据可依,更能为这种“共享模式”的发展保驾护航。
4.4推广“学区体育俱乐部”模式,促进体育专业人士在“共享模式”中的作用
为了使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可采用“学区体育俱乐部”发展方式,积极推广学校与社区共管;利用学校自身已有的体育资源优势,在实现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过程中,积极发挥在校的体育专业人士作用,更好的为满足群众健身需求服务,同时也能使在校体育专业人士在更多的服务过程中总结经验,推动我国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一体化”发展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