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个性之花盛开在阅读教学中
2018-06-06陈小萍
陈小萍
摘 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努力体现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有独到体验;给学生多留创造的空间。
关键词 体现 鼓励 创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实质。什么是个性?心理学上界说为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个人特质。下面就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个性化的行为谈一些粗浅的见解。
1努力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个性化的阅读最基本的特征是自主性。所谓自主,指的是在课内课外的阅读活动中,应该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我探究、感悟中形成自能读书的能力。但是,在阅读教学中,仍存在以教师的琐碎分析课文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仍采用“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讲课文。有一次,我听了一节题为《妈妈的帐单》的课,该老师就是按这样的模式上课的,一节课中提了二十多个问题让学生回答,整节课学生处于被动的被提问的状态,根本没有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时间与机会,所以整节课阅读效率低下,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以上例子说明,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把自主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只能给学生以适当指导。
1.1讲新课
在讲新课之前,注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会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同时,让学生自己搜集阅读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扩大他们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获得更多知识,丰富语言积累。如学习第十二册《草船借箭》一文之前,我让学生自主阅读《诸葛亮借东风》《关羽释曹操》等文章,使他们对《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有所了解。在这样的基础上,学习《草船借箭》时,学生对“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这一问题便轻而易举了。
1.2读课文
讲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找准重点段落,把解决主要问题与理解重点紧密结合起来。如学习第七册的《五彩池》一课时,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文后跟学生对话,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弄不懂的问题。在学生的交流中,我选了“五彩池的水为什么显出不同的颜色?”这一问题作为解决的重点。我告诉学生这一问题是全文的关键,但答案就在文章中,只要仔细阅读便可找到,找到答案就说明读懂课文。接下来我让学生反复读文找答案。通过集体读、小组读、个人表演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后,再次与学生对话时,学生便将有关的答案找出来了。于是我将要求提高,让学生把有关语句用自己的话概括成几点。在这过程中,我适当进行点拨,问题便迎刃而解了。这样,提问的数量大大减少,学生自主阅读、自己感悟的时间就多了。通过长期训练,学生的思维、朗读能力均能得到提高。
1.3课外阅读
阅读的自由性还要在课外大量阅读中充分体现出来。进行个性化阅读,仅让学生阅读课本的少数精品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在课外大量阅读各种适合少儿的读物,多积累好词佳句,勤写读书心得。具体做法是:集体读、自由读相结合;校内读与家庭读相结合;课本文与同类多篇相结合。这样做,使学生的自主阅读量大大增加,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增加了语言积累。
2鼓励学生有独到体验
个性化阅读具有体验性,是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实现相互融合,这种融合便是一种独到的体验。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体验,由于受知识与经验的局限,往往会有不准确、错误甚至荒谬之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应轻易给予否定,应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不然,根本谈不上个性化阅读。那么,如何对待学生的阅读体验?我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2.1注重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有不同的表述
如学习第七册的《和时间赛跑》一文时,不要把教学重点放在每一个重点词句的剖析上,而是先让学生自读全文,进行整体感知,再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并在朗读中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那一天我跑赢了太阳,有时和太阳赛跑,有时和西北风比赛”“有时一个暑假的作业,我十天就做完了”“那时我三年级,常把哥哥五年级的作业拿来做”。这些例子都说明作者体会到怎样珍惜时间。而这些体验,只有通过朗读,体验课文,采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交流体验,才能真正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珍惜时间。
2.2允许学生对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的体验和陈述的理由的机会
只有尊重学生的体验,他们才敢于同老师交流,敢于在群体中表现自我,使个性得到张扬。如学习第七册的《小狮子爱尔莎》一文时,我让学生对文中的“我”把小狮子放回大自然这一做法进行讨论,结果大部分同学认为“我”这样做是正确的,理由是小狮子毕竟是野兽,应回到兽类中去;但有部分同学则认为“我”这样做是不明智的,因为小狮子和“我”生活了三年,性格温顺,未必适宜跟其他野兽生活在一起,把它放到动物园里饲养才是上策。对学生的两种不同意见,我都给予鼓励,并对敢于发表意见的同学给予特别表扬。这对张扬個性、发展求异思维是大有好处的,何必凡事一刀切呢?
3给学生多留创造的空间
个性化阅读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由于学生个体的情况有差异,所以对文本的理解也会有不同,尤其对文本的底蕴意义发掘更有不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进行阅读,大胆以开创性的思维来对文本陈述自己的见解。
3.1留空间设联想
根据文本给读者留下的“空白”,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第十一册的《凡卡》一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凡卡把那张写满字的纸折成四折,装进一个信封里……写上地址‘乡下爷爷收……跑到第一个邮筒那儿,把他宝贝的信塞了进去……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凡卡的信没有写清楚地址,又没贴邮票,就把它塞进邮筒,这封信能发出去吗?作者如此结尾,给读者留下了空白,引发读者联想凡卡的命运。我抓住这一空白,设计了如下的问题:凡卡给爷爷的信能收到吗?他睡醒之后会有怎样的结果?有的同学说肯定收不到,有的说遇上熟悉凡卡爷爷的邮差,爷爷就能收到,因为信封有爷爷的名字:康司坦丁﹒玛卡里奇,也有的说无论爷爷收到信还是收不到信,像凡卡这样的穷孩子都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让学生围绕提问进行合作研讨,以丰富的联想来填补空白,他们对课文理解会更深刻些。又如古诗《游圆不值》,前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给读者留下了空白。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联想:“为什么主人门前长满苍苔?”可能有哪几种原因?诗人为什么小扣柴扉?
“柴扉”为何“久不开”?学生通过多角度联想,都能深刻理解诗句的含义。
3.2设悬念带创新
凭借文本巧设悬念,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两句:“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想象创造:假如奶奶和小女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到了我们中间,你会怎么说、怎样做?请同学们以《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又如,《鲁本的秘密》的结尾:“看着这可爱的礼物,母亲无言以对,欣慰地笑着,一把将鲁本揽入怀中。”我凭借结尾这样引导:母亲将儿子揽入怀中,无言以对,而儿子会说些什么,怎么做?请你以《鲁本的还有一个秘密》为题,写一篇想象习作。这样做对文本来说,是一种再创造;对学生来说既受到了爱的教育,又培养了想象力。
个性化阅读的珍贵就体现在是个体的、是独特的,它犹如一方强劲有力的催化剂,有力地催生着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愿更多个性化的花盛开在阅读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