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下分析初中生德育的引导方案
2018-06-06王冰蓉
王冰蓉
摘 要 文化认同下分析初中生德育的引导方案主要体现在培养初中生的道德感知、良性沟通、道德品质的实际表现等能力。鉴于此,本文通过文化认同的概述进行分析,通过对初中生德育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阐述,提出了德育教育的根基、充实德育教育的教学内容、重新理解初中生与教师之间的地位关系等方案,旨在为初中德育教学模式、能力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 文化认同 初中生 德育 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现如今,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在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时,经常会出现学生对教师德育内容不认同,甚至嗤之以鼻、教师在德育教育不能够与时俱进,对发生的社会事件不能够准确分析、学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对我国的德育教育的要求认识偏激等现象。透过这样的想象,我们能够观察到学生德育变化原因的本质,主要还是源于全球化的发展,让初中生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在不同文化的冲击下,学生能够看到不同文化对同一件事情理解的差异性,在加上初中生的“三观”尚不成熟,很容易就导致价值扭曲。因此,在初中进行德育教育时,必须要重视文化冲击的认识,利用文化认同的内涵,将文化认同注入到德育工作中,保证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
1文化认同的概述
1.1文化认同的内涵
文化认同就是指人类对于文化倾向性共识和认可。简单的说就是,能够认同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差异性。目前就世界大环境而言,不同的国家有着自己不一样的文化的内涵,多元文化的交织,共同形成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即便是一味地照搬学习,也不会形成一支完全一样的文化,所以,要想让众多文化形式能够一同共享在这样一个氛围,“求同存异”是对文化认同的最好的办法。以往西方主张的“文化入侵”是必然失败的,文化不会鼓励存在的,也不用采取对抗的姿态,只有相互认同和交流,才能够真正的加强对彼此文化的理解。
1.2文化认同的意义
(1)文化认同能够加强对自我的肯定。在当前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格局中,中国发展的经验、体制,很多都依托与国外先进的发展经验,所以避免不了的会造成文化的渗透。而目前的文化危机已经转变了新形式,“高喊民族主义的角落亢奋心理”已经成为了现在国人在文化一种表现,但是这也只能够反应出国人在政治、文化上的不成熟,只有做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才能够保证中国人拥有民族胸襟,既不埋头与自己国家悠久灿烂的文化,有又不简单的照搬、照抄其他国家优秀的文化资源。
(2)文化认同能够端正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随着中国人“天下观”到“世界观”的转变导致了在思想文化上盲目的认为所谓“现代”就是单纯指“西方”,这严重的与“现代文化”的相违背。我国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性化”特征,就表示,文化的发展的道路虽然有迹可循,但是还是要始终依靠我们自己。
(3)文化认同能够帮助传统文化的回归。西方国家的历史、经济、政治体系、思想意识等方面有着极大地差异,所以在进行文化发展的时候,充分考虑到这样的文化差异性,能够有助与我国文化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且文化内涵能够与时代的发展逐渐的变化,虽然传统文化在时代变迁中有着一些“糟粕”,但是只要合理的利用,将“精华”注入到我国现在社会这一文化的建设中,才能够始终保持我国文化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2初中生德育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2.1目标化
德育的目的就在于教导初中生“向善”的道德品质,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一直就关注“善”与“德”两个方面展开,却完全忽略了对文化认同的关心。由于我国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初中生很容易受到多国文化的影响,而各国对于“善”与“德”定义的不同,学校没有办法为初中生建立一个能够应对复杂外部环境的方法,使导致德育教育目标不清晰,德育没有意义的现象。
2.2智育化
我国教育领域将被教育内容分为“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在近些年来的德育教育中,采用与智育教育相同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企图利用几节课就帮助初中生建立一个道德标准,这样就是道德变成了能够被衡量、被计划的道德知识。所以,看似知识系统的、科学化的德育教育反而不能够与真正的落实到实际教育中。
2.3功利化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讲究“知行合一”,只不是代表对“知识”的忽略,而是更加注重对个人成长中“知行”。目前在学校进行德育教育中,更加注重的是德育教学的成果的展示。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智育成绩的要求,从而忽视了德育教育,即便是相应学校号召,也是敷衍了事教师漠视德育教育,十分不利于外部环境对初中生造成的精神上的压力。
3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探索初中生德育的引导方案
3.1将文化作为德育教育的根基
道德与文化共同形成了国家发展的文化软实力,通过在德育教育中渗透文化的内涵,能够不断的提升民族的凝聚力。针对初中生情感、年龄、经历的不同,能够透过德育教育表达文化教育的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应该过分强调让学生一味的根据学校制定的德育教育标准进行塑造,而是要充分认识到现今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在这样的文化认同中,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道德的意义。例如,就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而言,“圣诞节”“感恩节”这样的节日越来越受到当代年轻人的追捧,而中国传统佳节却备受冷遇,这不仅是西方节日的对我国的影响,其背后蕴藏着西方文化的内涵。所以在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将传统节日作为切入点,通过为初中生讲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让初中生了解节日,让节日不再只是日历上的日期,真正的能够活跃在初中生的脑海里。
3.2充实德育教育的教学内容
一是,利用动态的观点进行文化的构建。帮助初中生通过学习文化的认同,增加对文化的认识,通过构建思维导图,能够提升初中生对于文化的理解。二是,帮助初中生在社会中建立文化认同感。当初中生在生活遇到面对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对立时,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以电影为切入点进行和学生之间的探讨,教师为学生提出这样的一个疑问“为什么迪士尼动画片在我国票房表现极佳,尤其是以中国熊猫为题材的《功夫熊猫》棘手欢迎?”很多初中生就会陷入这样的思考,“为什么我国就没有这样高水准的动画片?”,使初中生对本土文化产生怀疑。这是在德育教育中就要对初中生进行教育。教师可以向初中生播放《大圣归来》这样国产电影的代表作,初中生也能够看出文化的进步与提升,既能够加强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又不至于盲目的自大。教师积极帮助帮助初中生建立对应的道德意识,让学生能够认清中外文化的差异之处,从中找到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才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的关键。
3.3重新理解初中生与教师之间的地位关系
首先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建立教育者本身对文化认同的信念感。教师作为一个成年人能够通过言传身教地初中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加强教师与初中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不能够再将初中生作为灌输的对象,德育的教育是需要初中生通过反思逐渐形成的,教师要通过与初中生的对话,引导初中生在进行反思时,大体的思考历程。再次,教师的中德育教育是一个周期较长的教育活动,因此,初中的班主任教师,在教育中应有足够的耐心,将学生在初中三年的学习都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起到对学生长久的影响,让学生能够就各种德育问题,有时间、有空间的进行的思考,让学生自己形成对在文化认同的环境下,对于面对文化选择时的思考。最后,教师要重新解读自身的权威性,转变与初中生之间的主体的关系,让初中生作为课堂的主导,才能够始终保证课堂在一个活跃、高效、充满文化氛围的环境下进行下去。
4結论
在这个过程中,提升文化认同下初中生德育教育需要以将文化作为德育教育的根基、充实德育教育的教学内容、重新理解初中生与教师之间的地位关系等方面为依据,能够提高初中德育课堂有限时间利用率、促进初中德育教师掌握文化认同内涵和德育专业能力上升空间。
参考文献
[1] 钟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中职初中生德育管理研究[J].教育,2016(09):00083-00083.
[2] 靳红,谢凯,李想,等.新常态下边疆地区初中生德育文化建设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7(05):23-24.
[3] 郑桂年.岭南优秀文化在技工院校德育课教学中的融入及效果分析[J].青春岁月,2016(11):458-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