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编辑记者如何使用网络语言

2018-06-06李思红

科技资讯 2018年3期
关键词:编辑记者网络语言融媒体

李思红

摘 要:伴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发展,我国的媒介环境正式进入了融媒体时代,也将我国的传媒事业推向了另一个高度。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网络语言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网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传媒团队创作中最重要的创作单元之一,编辑记者需要正确看待和使用网络语言。本文就融媒体时代下编辑记者如何使用网络语言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融媒体 编辑记者 网络语言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1(c)-0237-02

一方面,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媒体由单一介质的社会组织逐渐演变为容纳了多种介质的复杂性社会组织,标志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从各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互通互融的新型媒体。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语言也随着兴起,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并以其简洁生动的形式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广泛偏爱因而迅速发展。传统媒体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不断融合的趋势也使得编辑记者在进行采写与编辑时,逐渐开始使用网络语言。鉴于网络语言这种新兴语言中存在着大量不符合语言规范和不文明用语的内容要素,对于编辑记者来说也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因此,如何把握好网络语言的使用,是融媒体时代下编辑记者应积极思考和应对的问题。

1 编辑记者网络语言使用的现状

当下,广大网络人群对网络语言的广泛传播已使网络语言被公众所逐渐接受,因而编辑记者们也开始热衷于使用网络语言进行相关的报道或评论。在这个过程中,也掺杂着一些不符合汉语语言文字规范的网络语言,因为其语意不明、晦涩难懂或歧义较多,导致词不达意或主旨偏离等众多问题,从而影响了报道或评论的质量。更有甚者使用一些网络不文明用语进行报道或评论,更是造成了低俗网络语言的广泛传播,不仅影响了媒体传播的正面形象,也给广大受众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在2016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刊载文章《“网俗”有了负面清单中》称,“近日,各国记协把一批网络不文明用语列入了负面清单,倡议媒体和网站不使用、不传播。”这份网络低俗语言负面清单,将到达媒体及有关从业者手中。中文编辑校对网获悉,后续所有媒体有可能开始“学习”起来。

中国记协有关负责人表示,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不仅不应出现低俗网语,更应在语言使用上积极发挥规范和引领作用,做良好语言环境的守护者。有关部门还要密切关注,让自律和他律双管齐下。与此同时,有专家建议应尝试细化《职业手册》《道德手册》等,对禁用网络低俗语言的原则标准,设置需要遵守的底线。

2 编辑记者如何使用网络语言

2.1 网络语言的认识

编辑记者在创作过程中要使用网络语言,首先要对网络语言有正确的认识。一方面,要认识到网络语言积极的一面。网络语言这种新型的语言形态之所以能有如此迅速的发展和创传播速度以及忠实的群体基础,就在于网络语言本身具有简练、形象、诙谐、幽默的语言特点,因而一些具有创新型和正能量的网络语言在经过大浪淘沙后沉淀了下来。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含义不明的网络语言会影响正常交流,使用不规范的网络语言会歪曲语言文字的真正含义,低俗的网络语言会破坏价值观。因此,编辑记者只有在对网络语言有正确的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在遵循语言规范、倡导文明用语上发挥媒体传播的示范表率作用。

2.2 网络语言的选择和运用

在对网络语言的选择上,要注重对语言的精选。可以借助网络进行网络语言的搜索,在大量的词汇语句中选取适合创作所要表达的部分内容,在经过反复的考虑和斟酌后,提取出最具变现力的词汇语句,避免由于语言生僻或不当而造成的创作质量问题。同时要注重对选择技巧的掌握。在百度以及搜狗等热搜引擎中,采用广泛浏览热搜新闻的方式,可以获取大量的网络热词,通过这一渠道更方便进行热搜新闻的创作。

在对网络语言的选择上,要注意遵循适度原则。首先,任何词汇语句之所以一直存在,在本体上都有着特定的相对应的价值和意义。这种特定的价值和意义本身具有它特定的含义或是特有的文化色彩,在整个的汉语体系上是无可替代的。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发展,原有的汉语文学体系中,并没有能都准确、相应的能表达网络语言的词汇,因此在网络语言的原则上可以吸收语义明确、简短凝练、无歧义的语言,增加报道的准确性、新颖性以及更丰富的语言词汇,使之更加贴切受众的生活。如:在报道中提到的“粉丝”“我想静静”“潜规则”这些词汇语句新颖、方便以及具有时尚性,也都有相同的不可替代性,如使用原有的词汇语句表达,从根本上不可能把网络语言清楚的表达给受众,甚至连基本的概念可能都表达不出来。其次,受众是广大公众。因此,编辑记者在选用的同时,应选用大众所能接受、理解,以及在社会上较为通用的网络语言词汇,一部分的网络语言在早期已经在社会上广为通用,如“博客”“黑客”“点赞”“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其中的“博客”在现在社会已经被大众熟知,并且广泛的接受以及使用。但有一些已经丧失了原本的意义的网络语言,如:“520”“1111”而这种的表述可能只能作为熟悉的戏称,已经丧失了原本的含义,故不能成为网络词语。再者,在形式上应与原来的汉语文学体系保持一致的含义,在原则上采用汉字,而且符合现代汉语言词汇语言的基本要求,不能随意的更改、变换文字,变动构架或曲解含义,应符合一致,如在成语中,不能随意的加入网络语言,使之丧失、曲解原本的含义,增加受众的阅读难度,对汉语言文学有一定的曲解,所以在使用时应慎之又慎。

3 结语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应正确地对待网络语言,充分地发挥网络语言的价值、魅力之所在,把符合要求的网络语言吸收到稿件当中,增加色彩,使之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在这同時应保持严谨性、严肃性,并有所取舍。

参考文献

[1] 陈婕.关于对编辑记者的素质要求的思考[J].电视指南,2017(17):134-135.

[2] 黄丽琼.编辑记者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利用新媒体[J].西部广播电视,2017(15):56-57.

[3] 黄映妮.关于编辑记者素质要求的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2017(15):90-91.

[4] 雷伟.新媒体背景下提高编辑记者技术素养研究[J].中国文艺家,2017(9):111-112.

猜你喜欢

编辑记者网络语言融媒体
如何加强电视台编辑记者专业素养
浅谈如何加强电视台编辑记者专业素质的培养
编辑记者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利用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符号学视域下的网络语言传播研究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