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信息技术 丰富数学教学
2018-06-06江苏海门市能仁小学226100
江苏海门市能仁小学(226100) 姜 浩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课程内容的设计要与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有效整合,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并帮助学生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高效地学习数学。这也说明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笔者现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阐述如何巧用信息技术来丰富数学课堂教学。
一、创设情境,唤醒学生兴趣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说:“一个带着积极的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教师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图形、文字、声音、图像的情境中学习,可有效唤醒学生兴趣。
如在教学三年级的“平移和旋转”一课时,教师提出:“让我们跟着视频一起到游乐场去畅游一番吧!”然后播放视频,呈现摩天轮、小火车、滑滑梯、升降梯、旋转木马等游玩项目。教师提问:“你喜欢什么游戏项目?请用手比画比画。”
学生比画摩天轮时,教师在白板上拖动摩天轮的动态图片,归到左侧;学生说出升降梯时,教师拖动升降梯归到右侧,以此类推,最终形成两大类(如图1)。请学生给这两类运动方式分别取个名称。板书课题:平移和旋转。
图1
教师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入手,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身临其境,而动手比画不同游戏的运动方式,可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营造一种分类的需要。视频、电子白板等多媒体的合理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产生积极探索的学习愿望,并将自己调试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插入微课,生动化计算法则
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故事是低年级学生最爱的教学形式之一,故事的讲述方式值得我们多加探讨。好的故事可以将枯燥的法则生动化,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教师要善于和敢于将好玩的故事通过微课的形式引入数学课堂。
如在教学三年级的“混合运算”一课时,教师采用故事型微课导入课堂:数学王国里,有两个家族,分别是“+、-”家族和“×、÷”家族,他们在各自的家族中和平共处,遵守法则: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算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教师出示题目:15+6-8;21-4+12;3×4÷2;18÷6×9;请学生说出运算顺序,然后计算。学生自主尝试练习,交流算法,校对结果。)有一次,两个家族不小心碰到了一起:6+4×3。这下可不得了了!先算谁?再算谁?大伙儿争得面红耳赤。这时,出现了一位智慧老爷爷,他提议按实际生活中的计算顺序来决定。例如,桌上有6个桃子,4盘梨,每盘3个,桌上一共有几个水果?先算4×3=12(个),算出一共有 12个梨,再算 6+12=18(个),所以一共有18个水果。据此,智慧老爷爷给出了新的法则: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时,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教师出示题目:12-5×2;81÷9+8;18-12÷3;16+54÷6,让学生完成练习。)
如此富有童趣的故事型微课,不仅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了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还让学生明白了混合运算的算理,这比起传统计算法则的教学显然更胜一筹。
三、突破难点,演绎实效课堂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思考问题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而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多媒体教学可将抽象语言和图形转化为视觉内容,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形式,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如在教学四年级“认识射线、直线和角”一课时,教师课件出示香港维多利亚港湾的灯光秀。
师:这些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作是射线。请你列举生活中类似的例子。
生1:手电筒射出的光线,探照灯射出的光线,汽车灯射出的光线。
师(课件出示小孩沿着射线的一端一直走、一直走……却怎么也走不到头的情境,如图2所示):为什么这个小孩怎么也走不到头呢?
图2
生2:由于射线是无限长的,所以小孩根本走不到尽头。
师:请你用手势比画出一条射线,你有什么发现?
生3:不管我的手指怎样延伸、再延伸,始终不能展示射线的全貌。
师(总结):不管是灯射出的光线、小孩走的射线、手势比画的射线……都是永无止境的,说明射线是无限长的。
(请学生尝试画一条射线,交流画法)
通过上述案例不难发现:“无限长”这一抽象的概念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从“有限”到“无限”,这是学生空间认识上的一个质的飞跃。教师巧妙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解决了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重难点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感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悟“无限长”这一概念,使学生的思维有依可寻、有根可靠,轻松将这一新知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四、实践操作,感悟数学魅力
实践操作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教师应提供合适的情境让学生进行有效操作。几何领域无疑有更多适合学生动手操作的契机,学生通过手脑并用,可有效建立空间观念。
如在教学六年级的“圆柱和圆锥”一课时,利用电子白板的缩小与放大功能,让学生观察到圆柱和圆锥发生了什么变化。(如图3)
图3
生1:圆柱和圆锥一会儿变胖,一会儿变瘦。
生2:有的高没有变化,底变大了;有的底没有变化,高变矮了。
(请学生上台,拖动鼠标,让圆锥变形)
师(小结):看来,不管圆柱或圆锥的高矮胖瘦如何变化,它们还是圆柱或圆锥,因为符合圆柱或圆锥的特征。
师:你们见过博士帽或圣诞帽吗?想不想尝试自己做帽子。请大家拿出信封,利用信封里的材料做一做。
(学生动手制作、交流、展示)
视频展示成功的小组的制作过程,同时演示问题。通过对比,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
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通过电子白板的拖拉功能,对圆柱和圆锥“高矮胖瘦”的变化进行观察,让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体验和更深刻的认识。然后通过制作博士帽和圣诞帽的过程,让动手操作不再是课堂的装饰物和花架子,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综上可知,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揭示概念的本质,揭示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观。叶澜老师说过:“教学不只是追求‘课堂的出彩’,更是追求学生‘真正的发展’”。显然,教学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技艺,丰富数学课堂教学,人机有效融合,定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