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城市群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研究*
2018-06-06孙琳惠张晓青
孙琳惠 张晓青
1 引言
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其在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也明显上升,逐渐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力量。我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在产业结构上依然存在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于制造业以及传统服务业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因此目前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服务业水平。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学术界对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研究也逐渐加强起来。
学者们对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空间格局和区域差异的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一些学者通过建立相关的指标体系对不同区域服务业或者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以反映其区域差异:如王庆秀[1]、邓泽霖[2]、刘辉[3]、林晓薇[4]等学者从国家的尺度出发,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因子分析法、TPSIS法等手段,对我国各省、各城市群服务业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空间差异和格局以及内部具体行业的发展水平进行了研究;李寒娜[5]、胡玉霞[6]等人则是从省域尺度出发,运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别对江苏省和甘肃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以及内部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还有一些学者则是从现代服务业集聚的角度,通过各种指数或系数的计算,或是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评价一个区域服务业或现代服务业的集聚情况,进而反映其发展的区域差异:如饶品样[7]、任英华[8]、陈红霞[9]等人利用空间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EG指数、区位熵等产业集聚测度方法,分别对中国和湖南省现代服务业以及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了分析;狄乾斌[10]、郑长娟[11]、段文斌[12]等学者,则是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别对浙江服务业、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中国22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分异和行业集聚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但是之前学者对于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以及区域差异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全国各省的评估和比较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对于山东省内部的研究还较为缺乏。
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山东省发展的重点区域,也是我国北方地区和华东地区重要的城市密集区之一。《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 -2030年)》将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范围扩大至全省的17个地市。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经济总量相当可观,但是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地位却不是很高,同时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内部各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不平衡特征,所以研究山东半岛城市群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区域差异状况,对其正确认识自身发展状况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山东半岛城市群现代服务业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研究方法
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说明
2.1.1 指标选取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实际情况,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基础条件、公共环境、比较优势五个评价方面出发,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20个指标并建立现代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表1)。其中发展水平主要反映各地区现代服务业的总量和地位,从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数两大方面选取5个代表现代服务业数量和比重的指标进行表征;发展潜力反映各地区现代服务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能力,现代服务业产值的新增状况、国家对于现代服务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以及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均能有效表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在此选取3个指标进行衡量;基础条件主要反映各地区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建设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对外开放水平等,在此选取人均GDP、城镇化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数、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和开放程度5个指标进行体现;公共环境主要反映各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技术支持力度,从政府公共服务业投资、科研经费支出、专利数量以及科研活动人员比重等方面选取4个指标进行表现;比较优势反映各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在全省所处的地位,在此用区位商来表示各地区现代服务业相关部门的专业化程度,并选取金融业区位商、房地产业区位商以及其他现代服务业区位商3个指标开展评价。
2.1.2 数据来源及部分指标的解释说明
本研究所用数据均来自于《山东统计年鉴》(2016年)以及山东省各地市统计年鉴2015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参照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本文将《山东统计年鉴》中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11个门类归为现代服务业的范畴。
对于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数这一指标,由于统计资料的限制以及现代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城镇地区的原因,故采用城镇单位现代服务业就业人员数来代替各市现代服务业总的从业人员数。
对于现代服务业新增产值这一指标,采用当年增加值减去上年增加值求得。
表1 现代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表
对于人均现代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这一指标,由于统计资料的限制,采用第三产业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来代替。因为一般而言,人均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可以反映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13]。
对于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这一指标,由于统计资料的限制,本研究中采用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值与现代服务业的比值得到。
对于开放程度这一指标,采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值得到。
政府公共服务业投资额采用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的支出总和得到。
分别采用R&D经费内外部支出合计、国内三种专利申请授权数、R&D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来表示科研经费支出、专利量以及科研活动人员数。
区位商的计算方法为:(某市某产业的增加值/该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山东省该产业的增加值/山东省的国民生产总值)。区位商大于1,则表明该产业在该市的发展水平高,并可以认为该产业是该市的专业化部门,区位商越大,表明专业化水平越高。
2.2 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首先对获取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采用受主观随意性影响较小的熵值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最后在此基础上利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山东半岛城市群17个地市的现代服务业综合得分,具体步骤如下:
2.2.1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为消除不同性质、不同类型指标本身存在的差异性,需要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采用极差法对原始数据xij(表示第i个样本的第j项指标值)进行标准化的处理,使得处理后的新数据rij满足在[0,1]之间。具体方法为
2.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设有m个评价样本,n个评价指标,则形成原始数据矩阵
对指标做比重变换:
计算指标熵值:
其中,k=1/ln(m).
计算指标权重:
各个具体指标的权重计算结果见表1。
利用上述步骤所得出的标准化值rij和各个指标的权重Wj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各个样本的综合得分数
3 山东半岛城市群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3.1 山东半岛城市群现代服务业发展整体评价
进入新世纪以来,山东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并在政策方面向现代服务业倾斜,使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现代服务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从2000年的1690.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6316.21亿元。然而在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方面,虽然基本保持在50%以上的水准,但近15年来比重的增加不太显著,甚至在很多年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图1)
图1 2000年以来山东半岛城市群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
在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10000亿元的13个省份的横向比较中,山东省虽然在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的总量上保持较高水平,仅次于广东省和江苏省,但其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为57.17%,在13个省份中仅略高于河北省,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江苏、四川等地,可见现代服务业在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地位和竞争力仍然不高,传统服务业依然占据较大的比重,山东半岛城市群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依然面临较大的挑战,存在上升空间。(图2)
图2 2015年中国13个较发达省份现代服务业比较
3.2 山东半岛城市群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与评价
通过表1所示的指标体系和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方法,计算得出山东半岛城市群17地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综合得分(表2),并运用Arcgis软件对各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等级划分,将山东半岛城市群17地市现代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划分为低竞争力区域、较低竞争力区域、中等竞争力区域、较高竞争力区域和高竞争力区域共5个等级,得到山东半岛城市群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图(图3)。
表2 山东半岛城市群17地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
图3 山东半岛城市群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空间分布
2.2.3 计算综合得分
3.2.1 现代服务业高竞争力区域
该等级中包括青岛和济南两个地市,其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高于0.5。
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发展的龙头,青岛市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雄厚的经济物质基础当仁不让地成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先驱和领先力量。2015年,青岛市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589.85亿元,同比增长16.1%,占整个山东半岛城市群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的15%;现代服务业新增产值359.1亿元,远高于其他城市;城镇化率达到69.99%,明显高于山东全省57%的城镇化率;另外在与现代服务业息息相关的外商直接投资额、政府公共服务业投资以及科研经费支出等方面,青岛也均在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各个地市中处于首位。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与全国其他主要城市相比,青岛市现代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并不占优势,存在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乃至GDP的比例低、人才储备较为匮乏等问题[14]。
作为山东省的省会,济南市拥有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的其他城市所不可比拟的经济发展便利条件、政策扶持力以及资金人才的吸引力等优势,所以现代服务业同样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竞争力综合得分达到0.73,仅次于青岛市的0.85分。济南市2015年现代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数达到56.7万人,占年底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为12.1%,均在山东半岛城市群17地市中居于首位。同时在现代服务业的内部产业方面,济南的金融业相对于全省的区位商为2.21,房地产业相对于全省的区位商为1.65,现代服务业的集聚程度较强,生产性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活力。随着打造全国的区域性经济、金融、物流、科技创新“四个中心”目标的提出,势必将带动济南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3.2.2 现代服务业较高竞争力区域
该等级中的烟台、东营和威海三个地市,其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介于0.4到0.5之间。
烟台市是我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对外的交往联系较为便利,经济发展活力较高,在吸引外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2015年烟台市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区位商均超过1;东营市虽然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以及从业人员数的总量不高,但是由于人口数量较少,所以在人均GDP(16.35万元)、人均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5.33亿元/万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34.8平方米)、人均科研经费支出(4446.8元)等指标上均位居山东半岛城市群17地市的首位,东营市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也较高,2015年科研活动人员占就业人口的比重为1.11%,仅次于济南市和青岛市。位于山东半岛城市群最东部的威海市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海陆交通和优美的人居环境等优势,吸引了金融科研单位和房地产商等在此投资,促进了其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2015年威海市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48.08%,位居山东半岛城市群17地市的首位,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区位商分别为1.28和1.11,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较大。
3.2.3 现代服务业中等竞争力区域
该等级中包括淄博和潍坊两个地市,其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介于0.3到0.4之间。
淄博市作为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其第二产业在全市范围内所处的地位毋庸置疑,近年来,淄博市积极转变方式、调整结构,努力推动城市产业的转型升级,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现代服务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各项评价指标在山东半岛城市群17地市中基本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其中2015年淄博市城镇化率达到67.26%、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数为17.45辆,均在山东半岛城市群17地市中处于领先位置,表明淄博市的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这也将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但是淄博市的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仅为31%,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区位商分别为0.84和0.86,这表明淄博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以及集聚水平依然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处于较低的水准。潍坊市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的人口和面积大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以及从业人员数均较高,2015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将近65%,处于领先水平,但是其5.99%的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不及山东半岛城市群17地市的平均水平,同时其55.8%的城镇化率以及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数4.07辆也处于落后的地位,这表明潍坊市在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水平等方面存在不足,这将制约潍坊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3.2.4 现代服务业较低竞争力区域
该等级包括济宁、莱芜、临沂、滨州、日照和泰安六个地市,其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介于0.2到0.3之间。
济宁市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为0.27,位居山东省的第8位,人均拥有道路面积31.9平方米,仅次于东营和威海,位居全省第三位,表明其具有较好的城市经济基础,同时“孔孟之乡”的品牌也带动了旅游业以及与此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但其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区位商均小于1,可见现代服务业在济宁的集聚程度较小。莱芜市虽然面积小、人口少,导致其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以及从业人员数处于山东半岛城市群17地市的最后一位,但是在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数量(19.97辆)、人均道路面积(29.1平方米)、每万人专利量(17.61件)等指标上处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前列。临沂市地域宽广,现代服务业的总量指标较为可观,但在人均GDP、开放程度、科研水平等方面处于明显落后地位。位居省会都市圈附近的滨州市和泰安市,其现代服务业各项指标基本均在山东半岛城市群17地市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而未来受济南市的带动作用影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可期的前景。日照市虽然各项指标较为落后,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较高,开放程度达到2.86%,仅次于青岛、济南和威海。
3.2.5 现代服务业低竞争力区域
该等级是包括德州、聊城、枣庄和菏泽四个地市,其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低于0.2。
这四个地市均位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西部,由于其地理区位的劣势、经济基础的薄弱、结构调整的滞后等因素的影响,四个地市现代服务业的总量、占比、城市化水平、科技实力、对外开放程度等都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处于落后地位,也成为了制约山东半岛城市群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其中德州市、聊城市和菏泽市均处于鲁西平原,地形平坦,有黄河等为其提供水源供给,因而农业生产在其国民经济中所处地位较高,现代服务业乃至整个第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2015年三个地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不足20%。枣庄市属于较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地位较高,加之产业转型进程较慢,因而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落后。2015年枣庄市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数占年底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仅为3.49%,在山东半岛城市群17地市中处于最后一位。因此想要真正提高山东半岛城市群现代服务业在全国的地位并保持其持续健康发展,改善这些落后地区的现代服务业现状是重中之重。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现代服务业虽然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且总量可观,但在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地位等方面与全国一些较发达的省份仍存在差距;山东半岛城市群现代服务业综合竞争力水平的空间格局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两级分化态势,区域发展不均衡。总体而言,济南以及东部沿海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较高,但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较为滞后。各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方式、政策支持力度等的差异都是造成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针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现代服务业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济南、青岛两大中心应当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帮助周边落后地区共同发展。济南应发挥其省会城市所独有的优势,加快人才、技术、先进管理理念等的向外转移,促进周边德州、聊城、莱芜、滨州、泰安等落后地区的发展,形成现代服务业在省会城市圈的聚集地带。青岛、烟台、威海等东部沿海城市应继续发挥其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加大对外联系和吸引外资的力度,建设高端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带,应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建设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并以此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南部地区也应充分利用其特有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等,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业和其他产业,打造新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为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特别是西部落后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各部门应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现代服务业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要加大对于现代服务业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培养和引进现代服务业人才;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加快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等高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科技创新;重视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优化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建立跨国公司,培育国际知名品牌[15]。
[1]王庆秀.中国服务业空间格局及差异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5(01):50-55.
[2]邓泽霖,胡树华,张文静.我国现代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12,31(10):60-63.
[3]刘辉,申玉铭,柳坤.中国城市群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及空间格局[J].地理学报,2013,68(02):44-56.
[4]林晓薇,陈忠.我国31个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水平特征及分布动态[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4(04):43-49.
[5]李寒娜,田荣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以江苏省十三个中心城市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14(07):58-60.
[6]胡玉霞.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及竞争力综合评价[J].兰州学刊,2015(08):200-208.
[7]饶品样.中国现代服务业地理集聚时空演变特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09):93-96.
[8]任英华,邱碧槐.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分析——以湖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0,30(3):454-459.
[9]陈红霞,李国平.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特征及经济影响[J].经济地理,2016,36(08):113-119.
[10]狄乾斌,张健,涂文伟.基于ESDA的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地理集聚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30(03):71-76.
[11]郑长娟,邹德玲,王琳.浙江服务业发展的时空演化和行业集聚特征[J].经济地理,2015, 35(04).
[12]段文斌,刘大勇,皮亚彬.现代服务业聚集的形成机制:空间视角下的理论与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16,39(03):144-165.
[13]王波.中国现代服务业地区差异与集聚发展的实证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9.
[14]李晓青,辛宝贵.青岛市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基于国内21个主要城市数据[J].科技与管理,2012,14(03):78-82.
[15]刘景溪.“营改增”背景下的山东现代服务业发展分析[J].公共财政研究,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