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造学原理的浙江特色小镇旅游创新研究*
2018-06-06李跃军姜琴君卢立伟
李跃军 姜琴君 卢立伟
特色小镇是我国正在兴起的区域发展空间模式,也是实现区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特色小镇研究成为当前学者讨论的热门话题,学者从特色小镇发展模式[1]、产业融合[2]、发展评价[3]、制度创新[4]、案例实证[5]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从旅游发展角度研究特色小镇的成果相对较少。沈晔冰[6]指出旅游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以异域风情+旅游、健康+旅游、工业历史+旅游、智造+旅游、地方资源+旅游、金融+旅游等旅游发展模式展开研究。易开刚[7]基于价值网络理论的旅游空间开发机理与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提出了存量空间提升模式、增量空间挖潜模式。总的来说,特色小镇旅游发展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特色小镇兼具生产与旅游两大功能,在生产功能上如何创新发展旅游功能,是特色小镇建设重要的战略任务。因此,本文从创造学原理出发,探讨特色小镇旅游创新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1 旅游创造学的概念提出
创造与创新是两个既有区别而又联系的概念,都具有“新颖性”的内涵。随着创造活动和创造能力方面研究成果的增多,创造学研究被学者所重视。国内学者庄寿强提出了创造学基本原理,主要包括聚合创造原理、逆反创造原理、还原创造原理、变性创造原理、移植创造原理、迂回创造原理、完满创造原理和群体创造原理[8]。这些创造学原理和理论应用到旅游学中,所形成的旅游创新的系统理论、基本原理与具体做法,形成了旅游创造学。也就是说,旅游创造学就是研究旅游产业及旅游学学科领域中各种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活动,探索其创造的过程、特点、规律和方法的学科[9]。把旅游创造学原理应用到旅游业开发的各个方面,就会产生旅游创新,包括旅游资源的创新、旅游产品创新、旅游规划的创新研究、旅游科技创新、旅游服务创新、区域或旅游目的地创新等。因此,旅游创造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如何把创造学的创造原理、创造思维的方法等理论用于旅游学中;二是研究如何把旅游创造性实践成果提升为创造学理论,以便在更高层次上指导旅游创造和创新。
2 浙江特色小镇旅游创新的基础
浙江省公布了第一、二批共79个特色小镇,特色小镇具有“小而美、特而强”的空间特征,产业特色性突出。从旅游资源角度,包括文化类旅游资源、产业类旅游资源、商品类旅游资源、休闲类旅游资源、科技旅游资源等,类型多样而又富有特色。特色小镇不同于行政区划单元“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景区的“区”,特色小镇旅游创造与创新具有其特殊性。
2.1 旅游资源及要素具有特色性和新型性
随着人类休闲方式与旅游方式的变化,人们对旅游资源的认识一直在不断创新,新型旅游资源层出不穷。在当前游客市场需求多样化的进程中,特色小镇也成为浙江旅游发展中一种新型旅游资源,已被政府所重视。特色小镇的特质在于“特”。“特”是小镇展示魅力的重要要素,也是小镇旅游富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关键。随着小镇旅游开发,小镇的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环境成为小镇旅游资源,如,平阳宠物小镇的宠物旅游资源、根雕、黄酒文化旅游资源、黄岩模具旅游资源、玉皇山南基金小镇旅游资源等,都属于新型的特色旅游资源。
2.2 旅游创新基础要素具有约束性
一是特色小镇地域空间狭小,规划面积一般不超过3km2,核心区面积在1km2左右。在狭小的空间内,需要配置绿化、休闲等用地空间,不能创造性地建设大型的主题公园、游乐园,占地面积大的旅游项目建设有可能与用地空间发生冲突。二是产业型小镇缺乏高等级旅游资源,非旅游型特色小镇旅游资源需要对小镇的文化资源、产品资源、科技资源、工业资源加以挖掘、提炼。三是小镇旅游形象不突出,特色小镇通常在游客心目中以工业园区而存在,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心理感应仍然不足。
2.3 旅游创新目标具有多维性
特色小镇是在具有一定产业特色的空间区块上划定而成,与产业园区和旅游风景区空间性质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它是集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因而,小镇发展目标具有多维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小镇旅游创造可以涉及产业、文化、旅游、社区领域。多维性目标既对小镇发展提出了较高的发展要求,同时也对旅游创造与创新发展形成了较大难度,旅游项目的建设和创造必须考虑到企业、社区等协调问题,以及生态、生产和生活的三生融合发展等问题。
2.4 产业类型是特色小镇旅游创新的核心因素
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动力,而且特色产业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产品具有独特性、创新性、优质性,生产流程具有创新性、吸引性等基本特征。随着各地旅游开发不断加深,A景区旅游、乡村休闲型旅游、体育健身旅游、红色旅游、工农业旅游、遗产地旅游等旅游地数量十分丰富。在众多旅游地竞争中,特色产业如何在区域旅游网络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树立起旅游地品牌,这就要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追求优良的特色品质。而特色小镇的天然优势就是特色产业,特色小镇应明确旅游发展定位,按照信息经济、旅游、时尚、环保、健康、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万亿级的主导产业,以及茶叶、黄酒、中药、丝绸、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经典产业,立足于特色产业的特色产品、特色的生产环节、特色产业带来的空间形象,每一个旅游小镇旅游开发,必须充分分析其资源特色与市场需求趋势,明确旅游发展定位,才能更好地运用旅游创造原理,实现旅游创新。
3 基于创造学原理的特色小镇旅游创新路径
特色小镇兼具生产与旅游功能,在旅游开发中,创造学原理、创造性思维自觉或不自觉地得到应用,促进了其旅游创新。
3.1 聚合创造原理及应用
聚合创造原理包括组合创造和融合创造等。组合原理就是简单地叠加,通过有选择性的组合,产生了新点子、新内容或新产品。在特色小镇旅游创新中,旅游融合创造是当前特色小镇旅游业态创新的主要形式之一,如,西湖龙坞茶镇、湖州丝绸小镇、南浔善琏湖笔小镇、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镇、海宁皮革时尚小镇、桐乡毛衫时尚小镇、越城黄酒小镇的旅游开发中,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形成了旅游新产品和新业态。还有一些特色小镇,通过旅游景区的空间组合与线路组合,体现了组合创造原理,实现了该地区的旅游产品创新,大大提高了旅游吸引力和旅游市场规模。旅游线路的新组合是常见的组合原理应用,如,浙江新天仙配旅游线,组合了天台山和合小镇、仙居神仙居养吧小镇、新昌大佛寺、临海江南长城等几个地理位置相邻的高等级景区,旅游线名称既与地名相关,又与古代戏剧“天仙配”名称一致,推出了“新天仙配—长城作证”的爱情主题旅游产品。
3.2 还原创造原理及应用
还原创造原理就是指围绕该事物创造的本质,突破需要创造的问题,在不同形式和方向上,进行新的创造,形成了形式多样的产品。如,围绕“摩擦起火”,火柴、打火机、电火花以不同的创造方式,创造出新事物。从特色小镇空间功能看,就是建设一个宜居宜游宜业的发展空间,围绕这一本质特征,特色小镇把旅游作为发展方向之一,本身就是体现了还原创造原理的应用。在特色小镇旅游产品创新中,特色小镇的旅游产品设计,也必须围绕游客美感欣赏、求知、好奇、健康疗养和心理体验等心理需求本质特征展开,如黄岩模具小镇,根雕小镇,还原出工业生产和原始文化特质,满足游客需求心理,创造出工业旅游和文化遗产旅游。
3.3 逆反创造原理及应用
借助与常人思维完全相反的想法与做法,所产生结果的创新。逆反创造原理在旅游新产品开发和广告创意上能产生较好的效果,经典的逆反创造原理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就是从传统的动物园到野生动物园的旅游开发,突破了动物关在笼子里的传统动物园开发模式,改变为让动物回归到动物保护区的自然环境中的创新思维,将游客关在汽车的“笼”中观赏。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思维方式是不仅要生产,而且要发展旅游业,把产业与旅游共同作为区域发展的双核驱动力,以旅游促进生产,生产带动旅游,改变了原有的生产为导向的传统开发区生产模式。如,巧克力小镇目前已经蜕变为旅游带动生产,创造全新的旅游发展定位,成为一个旅游型小镇,而不是工业小镇。同时,在特色小镇旅游市场营销中,可以采用逆反创造原理开展营销口号和主题的设计。
3.4 变性创造原理及应用
变性创造原理指改变事物的属性所产生结果的创造,其实是通过事物已有的属性而导致新颖性的创造。在特色小镇旅游创新中,变性创造原理的应用是普遍存在的,如江北动力小镇、瓯海时尚制造小镇、海盐核电小镇、路桥沃尔沃小镇、黄岩智能模具小镇,工厂的属性本来是生产工业品,随着个性化市场需求的扩大,工厂华丽变身为工业旅游地,厂区或生产流水线被附加上旅游功能,改变了原有的功能属性。
3.5 移植创造原理及应用
移植创造原理指把一个已知对象中的概念、原理、方法和内容等,运用或迁移到另一个对象之中,从而使得这个对象产生了新的突破与创造。特色小镇的旅游移植创造既包括小镇旅游领域中科技方法和手段的移植,也包括旅游项目在不同区域上的移植。如,巧克力小镇移植了国外的巧克力生产和文化,德清地理信息小镇移植了国内外的科技项目,实现了区域旅游产品的创新。
3.6 迂回创造原理及应用
由于创造活动经常不被人们理解而难以得到支持,这时创造者应当善于在困难中迂回,在不能直接达到创造结果条件下,做出路径转移,在转移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实现整体创造的成功。人们常说的“欲速则不达”,即要求分步实行,逐步实现目标,就是体现了迂回创造原理。在浙江许多特色小镇中,旅游资源属于非优区域,旅游开发需要许多要素的配置,才能实现旅游竞争力有效提升,但要素配置受到资金和其它条件的制约,这就需要分步走,通过不断地创造旅游新产品,从而实现区域旅游创造与创新。
3.7 完满创造原理的应用
完满创造原理就是指“充分利用原理”。人们总是希望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充分而完满地利用某一事物或产品的一切属性,只要对现存事物和产品做充分利用分析,一般总能找到许多未被充分和完满利用之处,对一些“不合理”“不到位”“不科学”之处加以改进,就能获得“创造收益”。特色小镇的提出背景是发展空间的高效使用要求下产生的,也即体现了完满创造原理的思想,特色小镇的建设就是要把小镇中的产品展示厅、生产流水线、被废弃的工业设施、小镇环境要素等要素,进行“充分利用”,形成为旅游项目或旅游景点,实现完满创造。如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充分利用小镇优美环境和金融活动,推进休闲体验旅游。
表1 创造学原理在旅游创新中的应用
3.8 群体创造原理的应用
人类早期的发现创造大多数是依靠个人的智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个人能力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在发明创造中个人如果离开群体,难度必将是十分巨大的,这就需要利用群体力量,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特色小镇的建设与提升,需要旅游、规划、历史、文化、管理等专业人才群体共同作用才能成功,体现了旅游开发中群体创造原理的运用。
4 结论与启示
4.1 旅游创造是旅游创新类型多样性的重要途径
从特色小镇整体概念的形成与建设看,本身就是区域空间创新发展的一种模式,许多小镇在空间定位、功能结构、资金结构等方面体现了创新的思想。从浙江79个小镇的旅游规划中可以看出,创造学原理在特色小镇旅游开发中普遍应用,形成了类型多样的旅游创新,包括旅游资源要素创新、旅游产品或旅游业态创新、旅游市场及营销创新、旅游管理制度及组织创新(如表1)。如通过组合创造原理,对特色产业资源要素充分挖掘,或者增加其他发展要素,形成了特色产业旅游资源的创新;通过融合创造原理,形成了大量的特色小镇旅游产品创新;通过移植原理,形成了巧克力小镇、地理信息小镇的旅游空间创新。
4.2 旅游创造是促进区域旅游创新层次提升的重要推动力
从创新层次看,旅游创新从旅游产品创新、旅游产业创新到区域旅游创新不断提升。旅游产品创新是区域旅游创新的基础层次,包括旅游地产品功能创新、形式创新、服务创新多方面组合,它贯穿产品创造中构思、设计、建设、营销的全过程。区域旅游产品创新需要通过创造出新功能、新形式,提供新服务,才能实现产品创新。旅游产品创新通常是在单个企业,而旅游产业创新则是小镇旅游业态和旅游产业链的创新,是旅游行业内部上下游企业甚至不同行业之间发生的较为复杂的关系。区域旅游创新则是在旅游产业创新基础上,实现了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环境创新的多方协同与集成。可见,不断创造旅游产品是特色小镇旅游创新不断提升的基础。
4.3 旅游产业融合创造是特色小镇旅游创新的重要方式
按照特色小镇建设要求,核心建设区块不能超过1平方公里,空间规模受到限制,因此,特色小镇的旅游只能充分挖掘有限空间,走旅游融合道路,创造特定类型旅游线路和新类型旅游线路,如农业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融合产品,促进旅游产品创新。综观国内外工业区旅游开发,聚合创造是常见的做法,旅游产业与特色小镇在组合创造与产业融合创造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一切可用、能用的资源要素,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延展旅游空间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金融、旅游+社区等“旅游+”产业融合方式,充分利用产业融合优势,促进旅游业态创新,成为旅游创新的重要途径,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4.4 旅游创新应以灵活运用创造学原理为原则
按照特色小镇建设要求,旅游类特色小镇必须以5A为建设目标,而非旅游类也得建设成3A景区,旅游化发展是其中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如何深挖小镇的资源特色,实现旅游产品创新,尤其是产业类小镇,如机床小镇、基金小镇、地理信息小镇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创造是实现旅游创新的有效手段,旅游创造原理具有聚合创造、变性创造等八大基本原理,不同的特色小镇应根据各自的特点,明确旅游发展定位,运用不同的旅游创造方法,促进小镇旅游创新。如,嘉善的巧克力甜蜜小镇、德清的地理信息小镇等属于无中生有的旅游创造,以甜蜜旅游和科技旅游为发展定位,运用了移植创造原理和聚合创造原理,而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台州模具小镇的旅游开发则应运用变性创造原理,以金融活动和工业旅游为发展定位进行旅游创新。再如,利用组合原理,借用周边旅游资源,与特色小镇景点共同组成区域性特色旅游线路。
4.5 人才保障是加强旅游创造创新的关键
旅游创造是依靠“人”来实现的,小镇旅游项目运作、产品设计和产品营销需要旅游管理人才和创新人才,离开了旅游专业人才,旅游创造无从谈起。通常来说,由于小镇旅游在当地旅游发展中地位不那么突出,旅游专业人才较少,其旅游规划通常外包,或者由当地旅游管理部门委托规划,旅游规划质量不尽人意,旅游项目建设与旅游产品设计比较随性,项目操作性较弱。许多政府部门工作重心以发展特色产业为主,对于旅游开发不太注重。因此,每个特色小镇需要实施人才战略,改革旅游人力资源培养体制,全面实施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工作,尤其是旅游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形成高校和特色小镇旅游人才的良性循环,努力营造旅游人才发展的优良环境,实现旅游创造人才共生效应,推进旅游创新实践。
[1]白小虎,陈海盛.特色小镇与生产力空间布局[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5):21-26.
[2]陈立旭.论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支撑[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5):14-20.
[3]吴一洲,陈前虎,郑晓虹.特色小镇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J].规划师,2016(7):123-127.
[4]卫龙宝,史新杰.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建议[J].浙江社会科学,2016(3):29-31.
[5]乔海燕.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嘉兴旅游特色小镇建设[J].城市学刊,2016(3):13-16
[6]沈晔冰.旅游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政策瞭望,2015(10)23-23.
[7]易开刚,厉飞芹.基于价值网络理论的旅游空间开发机理与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7(7):81-87.
[8]庄寿强.普通(行为)创造学(第三版)[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
[9]庄寿强,周春林,张岳军.“旅游创造学”及其在旅游(学)创新发展中的意义[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