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心城市评价及其影响分析*
——以天津、重庆等11个中心城市为例

2018-06-06王志宪

中国名城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心因子国家

王志宪 王 猛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中国经济的腾飞与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具有很大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规模与实力更是突飞猛进,以超规模的发展形势高速前进,形成了我国现有的城市群。大城市集中了资金、住房、财政等资源,成为一个地区物质文明发展的高度象征。

近些年来,城镇化建设进一步拓宽城市空间,促进城市发展。国家提倡建设一批大的城市群以及较发达的城市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形成区域经济圈,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协调作出更大的贡献。城市的发展由低级走向更高级,需要经过一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的积累,还需要各种各样的机遇。对国家中心城市的研究及其发展历程,相应的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本文以部分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构建城市指标体系,由定量方式,以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对城市发展进行探索,以便对城市建设和发展提出建议,促进城市结构合理发展。

1.2 国内实践

中国古代的皇城是城市最高的行政中心,经济也最为发达,吸引了众多的周边人口集中,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在现代中国,城市的概念逐渐清晰,城市对一国经济发展开始变得重要,且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开始走向新的发展并且取得了辉煌成就。沿海的城市开放,以及沿边、沿江城市的进一步开放,形成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对外交流,城市成为劳动力人口聚集地,推动我国经济继续向前发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逐步形成,并且效果日益显现。因此,中心城市是对以往城市实践经验的总结,是让城市向更美好发展的积极探索,具有示范效应和引领的作用。

1.3 国外理论

在城市的发展历程中,最主要的是劳动力解放和劳动力分工。生产的产品有剩余,于是一部分人开始从事商业,形成了一定现代城市的聚集区。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发展脱离了以传统的农耕文明的发展方式。当然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也与特定历史有联系。城市发展也必然有一个扩张的进程,概括如下:

国际分工说。1981年,库恩从国际劳动分工理论开始研究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体系。

商业贸易说。1915年英国规划师格迪斯指出城市都是因存在着绝大部分的商务活动而发展起来的,并逐渐成为世界城市。

信息传递说。1989年,卡斯特认为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代表的流动性空间,代替了地方空间,城市成为了信息传递及交流的中心。1995年,英国学者泰勒推崇“世界城市网络”的理念,强调网络作用和以信息为交流合作的关系。

区域发展学说。弗里德曼等提出了主要的理论框架,包括“世界城市假说”和世界城市等级体系。1966年,英国学者霍尔指出国际大都会,是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具一流的城市。1991年,美国社会学家萨森指出纽约、伦敦和东京为“全球城市”,并且认为这些城市是高级生产服务的生产场地。2001年,斯科特基于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的发展态势,以“全球城市区域”来替代世界城市。弗里德曼也指出,世界城市的经济能力取决于其所关联的区域的生产力。

2 相关文献回顾

2.1 关于国家中心城市概念的表述

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重点城镇群(城市区域)的核心城市,是全国性或国家战略区域的经济中心,是全球城市网络体系和产业价值链分工体系的重要功能节点,是促进区域融合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门户,是在现代化和国际化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在配置国际国内资源、促进资源要素双向流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具有较强控制、管理、整合、创新功能的特大中心城市。[1]

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具有全国性重要影响并能代表本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城市,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强的、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最大的城市代表。[2]

国家中心城市是指那些在全国城镇体系中具有核心控制作用,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功能节点作用的特大中心城市。其兼具国内与国际的双重使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服务等综合发展水平的最高代表,对周边地区的发展有着长远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同时,是全球资源的集散地和决策中心,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门户和载体。[3]

作为一个国家中心城市,其地理位置一般都较为优越,且往往符合城市发展的历史起源,并且交通便利。无论是气候、水文等方面都有极其重大的影响着一个城市向前发展的独特性特征。也正是这样,薛凤旋(2002)中国城市发展已趋向集中在有地理优势的地方作组团式的发展,形成了超大都市区,或城市带。[4]

2007年建设部上报国务院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首次提出“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在规划中,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56%-58%,城镇人口达到8.1亿—8.4亿,并提出了“多元、多级、网络化”的全国城镇空间结构。[5]

2.2 关于我国城市发展理论的探讨

中国城市化和城市规划主要是为了进行工业生产,来寻求城市的空间布局均衡,借用户口和消费品来控制人口及其消费增长,以行政手段促进城市发展(薛凤旋,2002)。[6]但就目前来看城市的发展并未以严格的户口和消费品来进行城市的发展,户籍制度的改革放松了户口的限制,逐步的实行了居住证制度。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资源问题,城市的资源比较集中,机会较多,因此大量人口转移到城市。赵娴、林楠(2013)[7]也说,全国城市网络体中最庞大的城市,是以经济要素为核心且经济规模十分巨大的,能够带动全国范围的其他城市或者地区发展的特大型城市,是极具重要的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区域经济现代化和国际发展的领头羊。这也是指出了一个庞大型的城市必然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集聚地,且在对外影响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彭丽敏(2013)[8]指出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国城镇体系中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少数城市,是承担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一国城镇体系中只有少数城市处于金字塔顶端,无论称之为“国家中心城市”或是其他,都是客观存在的。

2.3 关于国家中心城市的评价的研究

李林、赵文丹(2012)[9]指出对于国家中心城市的选择应当具有五个标准,一个城市必须具备是区域经济的中心、是区域性的服务中心、总部汇集地、极具有创新力、应当是宜居的城市,论文还指出了对外开放的水平能力。这几大标准主要是定性的说明国家中心城市是以经济为主,并且在其他功能上极具有优势的高等级高规格的发展和定位。有些领域的学者从具体的数值指标上来阐述国家中心城市的构建,通过这些数字评价体系的构建用数值来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具备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要求,如田美玲、方世明(2015)[10]根据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特征及其功能方面有做了一个详细的理论综述。分析了国家中心城市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三种指标体系,分别是:单指标评价法、功能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这些评价方法主要从管理集聚功能、空间辐射功能、社会服务功能、综合枢纽功能、半生态文化功能方面构建了国家中心城市综合评价体系。

学者们对待外国的国家中心城市观点一致,认为在国外的城市发展建设中,虽然没有具体的一些关于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的规划,但是一些特大型的城市已经发挥了充当国家中心城市的使命。诸如,田美玲、方世明(2016)[11-13]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基本上是工业化和市场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其中一些特大城市虽然没有被明确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但实质上已经发挥了国家中心城市的职能。

综上所述,对国家中心城市的评价方法,主要从两方面展开研究,一是规范性的分析方法,探讨的主要方向是一个国家应不应该以政策性为主导对国家城市进行干扰型的发展、政策性的扶助。另一个是实证性的研究方法,通过相应的指标数据,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进行评判,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应当具备国家级的高等级规格实行数据检验。这些规范性或者是实证性的研究并不相矛盾,只是研究方向上的区别而已,并不构成冲突。设立国家中心城市是城市发展历程的必然要求,但对国家中心城市的衡量却缺乏相关的实证性分析。本文在方法构思上,主要借助的是2011-2015年一些城市的相关指标的数据值,进行相对简单的算术平均的方法,来进行衡量和评价这些城市。在对国家中心城市进行评价时,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去进行研究。

3 数据说明及研究方法

3.1 数据说明

本文选择了2011—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的数据,综合其他相关文献,分别选取了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总投资、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五年年末平均总人口、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地方预算收入额、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旅客运输量、货物进出口总额、医院卫生院个数,将5年的数据,通过算术平均后,由所得到新的数据进行SPSS分析(表1)。

3.2 研究范围

区别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4个定位于全球中心的城市,本文研究对象为11个国家中心城市,其中9个省会城市,2个计划单列市,分别是天津、重庆、沈阳、南京、武汉、成都、西安、杭州、青岛、郑州、厦门。总的来说,沿海沿江地区城市较多,西部内部地区较少。其中沿海城市包括天津、青岛、杭州和厦门,这些城市对外开放的水平较高,相对于内陆城市开放得早。沈阳系东北老工业基地,重工业相对发达。而中西部城市中,重庆、南京、武汉、成都、西安、郑州对外开放水平相对较低,其中武汉、南京主要依靠长江水道的运输,它们作为经济区域中心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交通便利成为多地区的换乘站城市,旅客流量和货物流量都极大。西安是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较为丰富。重庆市是直辖市。成都作为四川省的省会也较为发达,成为中西部极具活力的一座城市。

3.3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了三种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一是文献研究法。对部分文件进行整理概括,进而得出一些合理的定义和概念。二是比较研究法。通过国内实践和国外的相关理论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中心城市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必要性。三是定性定量研究方法。主要以定性指标和定量化数据对国家中心城市的评价进行深入的探讨,进而以数值指标,对国家中心城市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SPSS分析,得出公共因子,并计算各个城市的因子得分,根据得分状况进行相应分析。

表1 年均城市数据指标值表

4 相应分析

依据原始的经济数据,对11个城市进行分析,在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时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相应的检验,对天津、重庆、沈阳、南京、武汉、成都、西安、杭州、青岛、郑州、厦门城市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计算得出各城市的得分表,如下表2:

表2 11个中心城市综合评价得分表

由因子载荷矩阵,公共因子F1在C2、C4、C7、C8、C10载荷值很大,其代表的因素是投资、人口、储蓄、运输、卫生因素。而公共因子F2在C1、C5、C6、C9载荷值很大,其代表的因素是是社会生产总值、工资、收入、贸易等因素。而公共因子F3则是在C3上的载荷值很大,反映的是教育因子。由公共因子指标变量,对三个公共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及其评价,在因子F1上,排序依次为重庆、成都、天津、郑州、青岛、沈阳、西安、杭州、武汉、南京、厦门。由表3可知,在F1上仅有重庆、成都、天津三座城市为正值,分别为2.7411、0.5973、0.1078,其他城市指标负值,相对较弱。

在公共因子F1的投资、人口、储蓄、运输、卫生等方面,近五年来,重庆、成都、天津体量相对更加大。相应地,武汉、南京、厦门在F1综合来说相对较弱,体量相对较小。

在公共因子F2中城市的数据排列依次为:天津、南京、杭州、武汉、成都、青岛、重庆、厦门、沈阳、西安、郑州。在F2社会生产总值、工资、收入、贸易上,公共因子所占的比率较高的有天津、南京、杭州、武汉。其中天津的指标数据远远超过其他城市的指标(表4)。从F2的得分状况来看,在生产总值、工资、收入、贸易上,除了天津之外,其他城市需要加强。

在公共因子F3中城市的数据排列依次为:武汉、西安、成都、南京、郑州、天津、沈阳、杭州、重庆、青岛、厦门。F3教育因子,主要衡量的是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由此可以看出,一些城市具有其特定的优势,诸如武汉、西安、成都、南京(表5)。

表3 11个中心城市公共因子F1得分及排名表

表4 11个中心城市公共因子F2得分及排名表

表5 11个中心城市公共因子F3得分及排名表

表6 11个中心城市公共因子F综合得分及排名表

由综合指标排序(表6)可以知道,最终的综合得分排序中,城市的得分排名依次为天津、重庆、成都、武汉、杭州、青岛、郑州、南京、沈阳、西安、厦门。天津在F1和F2公共因子上居于前三的地位,因此天津实力较强。而重庆、成都则在F1实力上雄厚,重庆近年来在投资、人口、储蓄、运输、卫生方面则相对突出,重庆深处中西部地区,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可以很好的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在长江经济带上,杭州、南京、武汉等城镇的发展将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给周边带来很大的辐射作用,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青岛和沈阳,一个位于山东半岛经济带,一个深处辽东半岛北部沿海地区,将推动整个半岛沿海区域的经济纵深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新发展。西安、郑州、厦门的发展对于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同样不可或缺,一个位于中北部地区,一个位于中部中原经济带,厦门则处于南部海岸地区。这些中心城市发展,对于构建全国城镇大格局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中心城市的协调带动,将引领全国城市成片成群齐头并进,促进城市发展,实现新时期发展新变化和格局。

5 结论及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中心城市在城市发展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的发展伴随着悠久的历史,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生产发展需要成为现代化的交流中心区域,对以天津、重庆等11个中心城为例的中心城市进行研究分析,可概括如下。

5.1.1 变量体系存在三大主成分

由主成分分析,经过相关性检验,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值接近于1,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三个主成分,保留了所有变量90.699%信息。进一步因子分析,可得三个公共因子,F1即投资、人口、储蓄、运输、卫生组合公共因子;F2即社会生产总值、工资、收入、贸易组合公共因子;F3即教育因子。

5.1.2 城市综合得分呈现差异

在综合得分城市中,得分较高的为天津、重庆、成都。说明了近五年来,这些城市在公共因子F1和公共因子F2上的指标上有很好发展和进步。这些城市在近五年来的发展成就,具有一定示范和引领作用,值得其他城市借鉴和接受。以优带弱,以优扶弱才能构成整个国家城市的全面发展。

5.1.3 城市规划发展非均衡悬殊较大

纳入建设的东部地区城市所占较多,中西部地区较少,尤其是西北地区更少。中西部城市的发展普遍地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这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同时还与国家对外开放政策息息相关。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中部崛起战略也起到了一些显著性成果。

5.2 对策建议

在城市规划发展上,提出树立正确的城市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突出政府行为效率,规范行政监督运行手段。因此在进行构建国家中心城市的进程中,务必注意政府在参与城市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同时也要注意到各个城市内部之间发展和改革的问题。

5.2.1 统筹城市发展中的区域均衡

一方面国家中心城市的内部要注意均衡发展问题,避免由于不均衡而形成的短板效应,对城市继续向前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上,要考虑各个城市区域的均衡问题,在突出做大、做强某些特大城市的同时,注意到各个地区的差异,避免区域的非均衡过大,以及进而导致的社会矛盾激化。区域经济之间的非均衡是长期的,均衡则是短期的。在各个区域间有序竞争的情况下,要逐步缩小城市差距。在国家建设中心城市的前进步伐中,要合理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不以牺牲环境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代价。协调区域平衡,促进由点带面,成片、成群发展的新局面,全面提高我国经济的总体水平,把握好各区域间的全面高效发展。

5.2.2 调整城市发展结构

城市在发展中要逐步淘汰落后的产业,对污染环境的落后产业要进行清除。在城市内部经济发展问题中避免重复建设所造成的资源浪费。通过立足产业转型,突出区域中心功能,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提升政府服务功能,促进中心城市产业的引领和溢出效应,提升城市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单纯地依靠市场有的时候往往效率低下、盲目性较大。政府要充分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避免各个城市发展中不必要的浪费。

5.2.3 构建中心城市评价体系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方面,不能以单一的指标来进行划分,或者是直接的采取行政性的手段。科学的中心城市评价体系要结合城市自身的发展规律,考虑区域间的统筹和协调,逐步引导,结合当地城市的特色来进行发展,避免出现千城一面、大而不强的局面,而应该更多的千城多面,万象更新。因此,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进程中,要注意重点突出,适当的通过合理差距形成竞争,又要时刻注意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1]周阳.国家中心城市:概念、特征、功能及其评价[J]. 城市观察,2012(01):132-142.

[2]费云舒,杨勇.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人口科学发展研究[J].河南科技,2013(03):206-208.

[3]田美玲,方世明.国家中心城市的内涵与判别[J].热带地理,2015(03):372-378.

[4]薛凤旋.中国城市与城市发展理论的历史[J].地理学报,2002(06):723-730.

[5]王凯,徐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和布局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2(03):10-15.

[6]薛凤旋.中国城市与城市发展理论的历史[J].地理学报,2002(06):723-730.

[7]赵娴,林楠.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分析与评价[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12):106-113.

[8]彭丽敏.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思考——以城市功能和国家战略的动态耦合为线索[J].城市发展研究,2013(01):14-22.

[9]李林,赵文丹.国家中心城市的选择与功能定位[J].学术交流,2012(04):140-144.

[10]田美玲,方世明.国家中心城市研究综述[J].国际城市规划,2015,(02):71-74,80.

[11]田美玲,方世明.国家中心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机制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6(01):242-247.

[12]季红.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政府行为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4.

[13]张璇.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产业结构研究[J].理论月刊,2016(04):107-111.

猜你喜欢

中心因子国家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把国家“租”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