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测度*
——基于全国42个主要城市的研究

2018-06-06何宇鹏

中国名城 2018年6期
关键词:子系统城镇化指标体系

胡 星 何宇鹏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人口、空间、环境、资源、制度乃至文化、政治等各个层面。从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转向新型城镇化模式,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因此,顺应新时代“质量第一”新目标、新要求,今后中国城镇化要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把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作为城镇化推进的核心和关键。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这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战略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客观、全面地评价城镇化质量,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此,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探索。在借鉴他人(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国家城调总队、叶裕民、方创琳等)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对新型城镇化质量内涵的深刻理解,本文重新设计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全国42个重点城市作为样本,从横截面反映和测度城镇化质量状况。

1 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评价原则

构建一个规范、科学、可操作性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准确评价城镇化质量的关键,因此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遵循以下原则:

1.1 科学性原则

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首要原则是科学性原则。在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之中,必须紧密把握影响城镇化质量的各个影响因素以及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才能测算出科学、准确、合理的参考结果。

1.2 系统性原则

城镇化建设本身以及城镇化质量的提升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因此在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需遵循系统性原则。城镇化质量包括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生态环境质量,城乡一体化水平等多个方面,每项指标包含多个影响因素,且各方面因素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在城镇化质量的评价指标选取应能够全面反映城镇发展的各个方面,建立不同结构、不同层次、不同功能且有机联系的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评价城镇化质量。

1.3 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的指标是成功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一般而言,选取的指标要求概念明确、直观、资料易于获取、方便计算、组成完整,并且尽可能使用统计部门公开的规范数据。城镇化质量的测评是个复杂的大系统,处理数据是项庞杂的工作,因此在考虑全面反映研究问题的情况下,还应考虑数据资料收集的可行性,构建一套合理的指标体系。

1.4 层次性原则

城镇化质量的评价体系包括目标层、约束层、功能层、准则层、指标层5个层级,每个层级包括不同的指标且反映不同的内容,因此在构建评价指标时需要明确各指标层在整个模型中作用和地位,在结构和功能上表现出一定的等级秩序性,形成层次鲜明且结构完整的评价模型。

2 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的指标构成

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科学的、动态的体系。在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时关键是要综合考虑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和指标、数据的代表性以及数据的可得性。根据对新型城镇化质量内涵的理解,本文认为城镇化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不仅要包括城镇的经济状况、还要包括人口、空间、生活、社会、生态等方面,同时指标应尽量体现静态和动态两个侧面。新型城镇化质量的评价体系应该由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生活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6个子系统构成,而每个子系统又包括不同的具体指标。本文的评价指标体系由6个子系统、15个准则层指标和48个具体指标构成,这些指标以人的活动为中心,是对经济、人口、空间、生活、社会、生态等影响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具体体现。

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2.1 经济城镇化子系统

经济发展水平构成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具体指标包括经济规模与水平、经济发展结构、经济发展潜能共3个准则层指标,具体指标层包括地区GDP总量(亿元)、GDP增长速度(%)、城镇居民人均GDP(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每年新增就业人数(万人)、人均地方预算财政收入(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资金提供的利润(元/万元)、国家级、省级工业园区数量(个)共12个具体指标。

其中,地区GDP总量(亿元)、GDP增长速度(%)、城镇居民人均GDP(万元)指标衡量地区经济规模与水平,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用于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结构状况,每年新增就业人数(万人)、人均地方预算财政收入(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资金提供的利润(元/万元)、国家级、省级工业园区数量(个)指标用于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潜能。综上所述,上述指标值越大反映经济城镇化质量水平越高。

2.2 人口城镇化子系统

人口集聚是城镇化发展的根动力,具体使用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非农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指标衡量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小,其数值越大,说明人口城镇化质量水平越高。

2.3 空间城镇化子系统

空间城镇化子系统准则层指标包括城镇的经济密度、人口密度和土地城镇化水平3个指标。具体由单位城区面积GDP含量(万元/km2)衡量城镇经济密度大小,由城区人口密度(万人/km2)衡量城镇人口密度水平、由建成区面积占本行政区面积比重(%)反映土地城镇化水平。上述指标除城区人口密度指标外,数值越大,说明空间城镇化质量水平越高。

2.4 生活城镇化子系统

生活城镇化子系统由指标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m3)、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汽车拥有量(辆)、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恩格尔系数具体指标衡量城镇生活水平高低。上述指标除恩格尔系数指标外,数值越大,说明生活城镇化质量水平越高。

2.5 社会城镇化子系统

城镇社会发展质量的高低是衡量城镇化质量的重要指标。社会发展质量指标具体包括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人数(人)、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量(本)、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医生数(个)、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病床数(个)、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元)、城市登记失业率(%)、单位建成区道路面积(m3)、人均城市道路面积(m3)、城区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量(辆)、地域信息化水平(万人互联网普及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城乡人均GDP比值、城乡恩格尔系数差距等具体指标衡量。

其中,由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人数(人)、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量(本)、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医生数(个)、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病床数(个)指标衡量科教文卫水平,由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元)、城市登记失业率(%)指标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由单位建成区道路面积(m3)、人均城市道路面积(m3)、城区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量(辆)、地域信息化水平(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指标衡量基础设施完善水平,由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城乡人均GDP比值、城乡恩格尔系数指标衡量城乡统筹水平。上述指标,城市登记失业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城乡人均GDP比值、城乡恩格尔系数指标值越小,说明社会城镇化质量水平越高,其他指标值越大,说明社会城镇化质量水平越高。

2.6 生态城镇化子系统

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将会决定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的生态城镇化子系统指标包括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每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每万元)、单位GDP电耗(度电每万元)、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废水综合处理达标率(%)、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率(%)、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空气质量一、二级质量天数)(%)等指标。

其中,由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每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每万元)、单位GDP电耗(度电每万元)指标衡量综合能耗水平,由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指标衡量绿化水平,由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废水综合处理达标率(%)、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率(%)、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空气质量一、二级质量天数)(%)衡量环境保护力度。上述指标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每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每万元)、单位GDP电耗(度电每万元)指标值越小,说明生态城镇化质量水平越高,其他指标值越大,说明生态城镇化质量水平越高。

综上分析,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3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说明

3.1 测度方法

学术界有关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很多,总体上可归纳为两大类:主观赋值评价法和客观赋值评价法。从城镇化质量评价的方法来看,主要包括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等。从研究的区域范围来看,既有学者对某一特定区域的城镇化进行评价研究,也有学者对全国范围的城镇化水平进行评价研究。为了尽量减少和避免权重确定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及某些客观局限,本文采用熵值法对各指标进行赋值,在此基础上利用加权求和方法对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测度评价。

通过熵值法,确定各层元素相对于上层的权重,因此,运用熵值法对一个含有多指标的综合体系中的指标信息熵值进行效用价值反映时,其可信度和效度比主观赋值法等要高,可以采用此法根据各指标值的差异程度,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以便进行多指标的综合评价。

表1 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表

熵值法的主要处理步骤如下:

3.1.1 构建原始指标数据矩阵假设有m个城市,n项测评指标,则原始指标数据矩阵为:

式中:xij为第i个城市第j项指标的指标值。对于某项指标xj,指标值xij的差距越大,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大;如果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全部相等,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不起作用。

3.1.2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在应用熵值时常会遇到一些负值或者极端值,不仅影响到计算,还会对最终的评价结果产生影响,具体到本课题,由于每个指标所代表的含义不同,单位也有所不同,无法比较,因此需要对经济、人口、空间、生活、社会、生态6大类44个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处理公式为:

对于正项指标(即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增加而增加)处理如下:

对于负向指标(即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增加而减小)处理如下:

3.1.3 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方法为:

利用式(4)计算j项指标下第i个地区指标值的比重,得到

3.1.4 计算各指标的熵值,各评价指标熵值计算表达式为:

其中:ej是j项指标的熵值,且

3.1.5 计算各指标的差异性系数,方法为:

续表

其中:gj是差异性系数。熵值结果越小,差异性系数就越大,指标贡献越大。

3.1.6 确定各指标值的权重,方法为:

3.1.7 根据各层级城市在49个指标下所占的权重,计算功能层相应的评价指数。

根据各层级城市评价指数得分之和,最终确定其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

3.2 权重赋值分析

运用上述分析的熵值法公式(1)-(8),首先对2015年48个具体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依据标准化后的数据,采用熵值法计算公式,计算出每个单项指标的熵值ej,并分别计算48项评价指标的差异化系数gj,进而计算各指标的权重;最后运用公式(8)计算出全国42个主要城市的经济城镇化子系统、人口城镇化子系统、空间城镇化子系统、生活城镇化子系统、社会城镇化子系统、生态城镇化子系统等6个新型城镇化质量子系统的权重、得分及城镇化质量综合水平。

3.3 综合数值聚类分析处理方法

聚类分析是根据事物本身的特征研究个体分类的方法,根据分类对象的不同,可以分成变量聚类和样本聚类两种。在统计学上,样本聚类也称之为Q型聚类,是对事件Cases进行聚类。它是根据被观测对象的各种特征,对被观测对象特征的各变量的观测值进行分类。变量聚类分析又称为R型聚类,根据所研究的问题,选择部分变量对事物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在对城镇化质量归类分析时,在研究对象上采用的是R型聚类,在聚类分析方法上——由于功能层指标之间的平等关系——采用了系统分层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

具体的分析步骤如下:

第一,把单个指标变量独自聚为一类,并构成N个类别。

第二,根据确定好的聚类公式,核算N个变量中每两个变量间的距离,构建距离矩阵Dij。

第三,把相似的两类别划成一个新的类别,并与其他变量再次组成N-1类。

第四,首先,计算新类体系之间的距离。然后,将距离最近的两类重新聚为一类,可以聚成N-2类。再者,重复上面的操作步骤,最终将所有的变量聚为一类。

第五,根据聚类结果,画出聚类树形图。

第六,确定每类包含的样品数和类的个数。

综上,本文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系统分层聚类分析。

3.4 数据来源说明

为了客观评价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水平,本文主要从全国宏观层面展开系统研究。研究城市选取了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及发展质量突出的地市级城市共42个。研究数据来源于2016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各省辖市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及2016年各省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

4 实证分析

4.1 中国新型城镇化质量总体评价结果

4.1.1 各指标权重确定

根据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首先从经济城镇化子系统、人口城镇化子系统、空间城镇化子系统、生活城镇化子系统、社会城镇化子系统、生态城镇化子系统等6个方面,对全国42个主要城市48项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与非负化处理;再次,利用非负化处理后的数据,采用熵值法计算公式,计算出每个单项指标的熵值ej;然后分别计算出48项评价指标的差异性系数gj,进而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wj;最后得出2015年中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的综合评价值zj。表8-2为中国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各子系统的权重wj。

2015年,6大子系统对全国整体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均有较大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社会城镇化子系统权重>经济城镇化子系统权重>生活城镇化子系统权重>生态城镇化子系统权重>人口城镇化子系统权重>空间城镇化子系统权重(见表2),表明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主要表现为社会城镇化及经济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城市化整体质量的提升影响程度最大,而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对城市化整体质量的提升贡献较小。在2015年,城镇社会发展质量的权重为0.3454,经济发展质量的权重为0.2486,生态发展质量的权重为0.1732,均大于0.17,表明社会保障及基础设施水平提升、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有力保障了我国城镇化质量水平的提升,而其他3项指标的权重均在0.11以下,对城镇化质量提升的贡献力量较弱。

4.1.2 总体评价结果

基于本研究构建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熵值法数据处理方法,得到2015年中国主要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结果(表3、图1)。

图1 中国主要城市新型城市化质量各指标综合评价图

表3中,2015年中国主要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结果显示:经济、人口、空间、生活、社会、生态城镇化子系统评价得分最高分别为深圳市、上海市、深圳市、深圳市、深圳市、深圳市;最低得分分别为西宁市、拉萨市、乌鲁木齐市、西宁市、南宁市、拉萨市。另外,深圳市的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水平最高,西宁的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水平最低。

根据表3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各子系统得分,得到中国主要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各指标综合评价图(图1)。由图1可知,中国主要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各指标中,人口城镇化子系统评价得分波动最小,说明主要城市的人口城镇化及户籍城镇化水平相近;生活、空间城镇化子系统评价得分波动较不明显;生态、经济、社会城镇化子系统评价得分波动较大,说明生态、经济、社会城镇化子系统指标存在较大差距;中国主要城市综合水平波动较大,说明主要城市综合新型城镇化质量存在较大差距。另外,各主要城市经济、人口、空间、生活、社会及生态城镇化子系统质量水平波动基本与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水平波动趋势基本一致。

表2 2015年中国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各子系统的熵值及权重表

综合表3,可将42个城市的城镇化质量空间分布状况依次分为4类地区:

一类地区(综合评分3分以上),共有4个城市:深圳8.7113,上海3.8245,北京3.8143,厦门3.1823.

二类地区(综合评分2-3分),共有10个城市:东莞2.9582,广州2.9403,佛山2.9222,苏州2.8594,南京2.6437,无锡2.5575,成都2.5545,武汉2.1312,杭州2.1045.

三类地区(综合评分1-2分),共25个城市:宁波1.9742,大连1.9205,青岛1.8374,沈阳1.8335,西安1.7778,济南1.7611,乌鲁木齐1.7090,石家庄1.6931,太原1.6651,呼和浩特1.6245,合肥1.6007,银川1.5412,福州1.5319,长沙1.5114,郑州1.5005,重庆1.4755,南昌1.4715,烟台1.4556,温州1.4152,长春1.4147,昆明1.3528,海口1.3069,贵阳1.1897,兰州1.1218,拉萨1.1110.

四类地区(综合评分1分以下),共有3个城市:南宁0.9349,哈尔滨0.9170,西宁0.9061.

4.2 中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空间差异综合评价

根据表3中的结果,得到2015年全国42个主要城市的新型城镇化质量差异综合评价分(图2)。由图2可以看出,深圳、上海、北京和厦门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数综合得分最高,说明它们的城镇化质量水平最高;南宁、西宁和哈尔滨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数综合得分最低,说明它们的城镇化质量水平最差。

表3 中国主要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各子系统得分表

运用SPSS20.0对表3中的城镇化质量各评价指标得分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如图3中国主要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聚类树状图显示,中国42个主要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数值聚类过程分成41步完成。结果发现,深圳、北京、上海、苏州、东莞、佛山、南京、无锡、天津、厦门和广州等城市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度,聚为一类;沈阳、大连、青岛、西安、济南、长春、烟台、呼和浩特、重庆、福州、昆明、长沙、杭州、宁波和温州等城市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度,聚为一类;合肥、南昌、郑州、武汉、石家庄和成都等城市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度,聚为一类;南宁、贵阳、拉萨、兰州、哈尔滨、西宁、海口、银川、太原和乌鲁木齐等城市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度,聚为一类。考虑到统计分析的误差,对图2分析结果稍作调整,得出中国主要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初步聚类分区,结果(表4)。

图2 中国主要城市新型城市化质量差异综合评价

图3 中国主要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聚类树状图

2015年中国主要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各评价指标平均值及标准差见表5。在统计学上,标准差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标,其值越小,表明数据比较集中。由表5可知,各功能层指标的均值呈下降趋势,各分区的方差值基本处于0.00-0.05之间,表明差距较小,说明各分区内相关省份在聚类分析中相似度较高。

4.3 中国主要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空间差异特征

由以上42个重点城市的城镇化总体质量的分布情况可以归纳出以下特征:

(1)城镇化质量总体上发展不平衡,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梯次分布特征,而且东部与西部的差距较大,空间差异十分明显。城镇化高质量(一、二类)地区大多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城市;其中深圳以8.7113分的质量水平遥遥领先,不仅有最高的城市化水平,而且有最高的城镇化质量。这与近年来深圳的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也使深圳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创新中心”之一。

表5 中国主要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各子系统得分均值和方差表

(2)中西部地区的武汉、成都城镇化质量要高于其它省会城市或中心城市;而作为中部大省的河南省省会城市、正在创建的“国家中心城市”——郑州的排名却不理想,在三类地区中也较靠后。与其他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郑州的城镇化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

(3)东北地区的三个省会城市总体来看城镇化质量不高,其中哈尔滨的排名更是居于倒数第二的位次。这与近年来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速下滑、产业转型升级慢、人口净流出较多等有关。

5 政策启示

由于城镇化总体质量不高、发展的不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时应当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协调推进。从区域层面上来说:

(1)东部发达地区:依托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国家级城市群的优势,重点打造具有较强辐射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城市圈。充分发挥大中城市及中心城市的作用,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在保持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依靠创新驱动,继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并由此带动城市转型,对特大城市过分集中的功能进行适当疏解,努力克服“城市病”的蔓延。

(2)中部地区:多为人口大省、农业省或人口密集地区,在不以牺牲农业、粮食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条件下,解决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问题。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重点打造一批区域性的城市群,同时兼顾小城市及特色小城镇的发展,提高中小城市和城镇的人口吸纳与服务功能。以现有县域为基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发展一批功能完善的具有特色的小城镇,发挥人口和产业聚集功能,吸引更多的人实现就地城镇化,以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并重。

(3)西部地区:由于人口较少,人居环境脆弱,城镇化水平低,在整个城市体系中不仅城市个数少,而且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更为稀缺,因此,首先应以提高城镇化水平为重点。通过新型城镇化引导周边人口和产业聚集、提升服务功能、改善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城镇化质量。

[1]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R].2013.

[2]叶裕民.中国城市化质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07):27-31.

[3]国家城调总队,福建省城调队课题组.建立中国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J].统计研究,2005(07):15-18.

[4]方创琳,王德利.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测度和提升路径[J].地理研究,2011,30(11):1931-1946.

[5]袁晓玲,王霄,何维炜,等.对城市化质量的综合评价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8(03):38-41.

[6]于涛,张京祥,罗小龙.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县级市城市化质量研究——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01):7-13.

猜你喜欢

子系统城镇化指标体系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车载ATP子系统紧急制动限制速度计算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