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企业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018-06-06饶成龙梁玺曹晓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饶成龙、梁玺、曹晓华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梁轶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姚博文 /北京航天长征科技信息研究所
企业经济运行监测是通过对经济指标的实时监控,以某一时期的经济现象、经济成果和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为研究对象,以预定目标、统计数据和调查研究所获得的信息资料为依据,运用统计分析和综合分析的方法,通过将当前现实与过去的统计数据、规划目标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企业当前经济状态和经营风险,以及企业的获利能力与资产管理水平,并预测企业发展趋势,找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提示数据背后的经营缺陷,追踪缺陷成因,找出改善经济效益的途径或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逐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笔者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开展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建设的实践为例,对航天企业经济运行体系建设进行总结分析,希望为其它航天企业开展经济运行监测提供借鉴和支持。
一、开展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国企改革、军队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航天企业市场化的步伐逐步加快,强军与富国的双重使命对研究院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运行监控与评价要求相应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1.外部环境变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逐步加深
传统上,由于开放程度以及研究院更多的使命是服务国防建设,使得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形势对研究院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但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受军队装备竞争性采购政策影响,军品的竞争形势更加复杂;民品受市场波动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变得既快又深。与此同时,研究院对市场信息、政策变化的反应又略显迟缓,经营中时常陷入被动。传统的财务数据分析已经难以满足现实要求,需要更加贴近市场的经济运行监测和预警能力提升,因此研究院在经济运行监控与评价方面急需作出新的改变——从关注自身到关注整个宏观经济社会的变化。
2.竞争态势加剧要求更多进行横向对标
研究院及其上级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经济分析更多关注自身的纵向比较,关注与规划值的对标,缺少对市场信息的监测,如重大政策发布、市场总体规模的分析判断等,缺少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未来的竞争不是与自己竞争,也不是集团内部的竞争,甚至不是航天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个经济社会的全方面竞争,因此需要研究院这样的经济组织更多地了解对手,通过横向比较掌握更多的市场信息,以准确定位,对标范围需扩大到所有相关方,更多关注横向对标。
3.对企业经济运行评价工作提出新挑战
研究院过去主要是从完成规划目标值、自身增长情况与研究院整体增长情况等方面去评价下属成员单位经济工作的好坏,现实要求研究院更多地考虑业务所处的行业变化情况和趋势、主业的市场占有率、主业与同行业竞争对手的竞争态势等,从而对成员单位进行综合评价,如某一领域的军品增长率是否超过该领域军品总额增长率,其市场占有率是否是积极的变化趋势,民品是否有核心竞争力,是否能够敏锐捕捉到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是否提升了行业地位、增加了市场份额等。
二、体系建立的原则
在构建经济运行监测体系之前,结合研究院的科研生产实际,注重监测体系的科学性,确立以下3点监测原则。
1.全面性
首先,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建设是从制度建设、报告生成、发布共享、反馈评价等几个方面对监测体系进行统筹考虑;其次,数据涵盖了国家、央企、军工企业、上级集团、兄弟单位和下属成员单位的主要经济指标数据;第三,对标维度上研究院经济运行监测体系不仅要与自身发展历史对标,与年度预算指标、规划目标对标,还要横向与各层面以及所在行业整体情况、所在行业竞争对手进行对标。
2.可比性
航天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普遍性;同时由于其涉及产品的保密要求及开放程度,又有其特殊性。因此,在航天企业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对标分析过程中,即使是同一指标在企业间也不能简单的对标分析,还需要考虑其军用、民用不同属性,以区分对待。
3.动态性
一方面由于监测体系的监测对象涵盖范围较为宽泛,另一方面随着航天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变化速度和程度比其它行业更加深刻。因此,研究院在考虑其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在指标提取上进行月度、季度和年度的区分,还要根据企业经济实际动态调整选择对标对象与指标。
三、监测体系的构建
研究院经济运行监测主要以月报(8期)、季报(3期)和年报(1期)的形式发布外部宏观环境、行业对标分析、研究院经济运行分析3个层面的经济运行对标情况。
1.外部宏观环境
外部宏观环境主要包括宏观数据和政策法规汇总2个部分。宏观经济数据涵盖国家统计局发布 的 GDP、CPI、PPI、PMI 4个指标;政策法规包括宏观经济、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改革、国防军工和民用产业6个方面。
宏观经济数据。分析国家经济形势对研究院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滞后周期等;其它指标的增长趋势与GDP结合分析,对经济变化趋势提供先导性预警作用。宏观经济数据分析如图1所示。
图1 宏观数据分析示意图
政策法规。在经济运行监控体系中梳理政策法规,主要是为了让各业务部门和研究院成员单位掌握国家政策导向,一定程度上能够预警和识别可能因政策变动带来的经营风险,在具体经营活动中提前防范。
2.行业对标分析
行业企业对标主要包括中央企业对标、军工企业对标、研究院所属集团以及集团兄弟单位对标3个层面。
中央企业对标。中央企业分析对象主要是中央企业的整体情况,单个情况不做具体分析。中央企业营业收入增速、利润总额增速分别与研究院营业收入增速、利润总额增速进行对标,检查研究院营业收入与利润总额增长水平是否能够达到中央企业总体水平;中央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及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与研究院对应指标进行对标分析,检查研究院资产营收能力与营收实现利润的能力是否达到中央企业总体水平,如图2所示。
军工企业对标。军工集团营业收入及增长率、利润总额及增长率与研究院营业收入增长率、利润总额增长率对标,检查研究院指标是否达到军工企业平均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主要分析研究院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国内其它军工企业集团相比处于什么水平,为研究院制定劳动生产率增长目标以及成员单位下达劳动生产率预算指标提供借鉴;净资产收益率是为检查研究院净资产的运营效率与效益,如图3所示。
图2 中央企业对标示意图
图3 军工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对标示意图
研究院所属集团对标。研究院所属集团经济运行分析对象为航天科技集团及其下属各院,检查研究院与航天科技集团以及兄弟单位的对标情况。营业收入、军品收入、民品收入、总产出、增加值、利润总额、全员劳动生产率等绝对值指标除与航天科技集团及兄弟单位横向比较外,还与规划目标值、上年同期值相比较。增长率以及其它反映经营质量、效率的指标横向上与航天科技集团和兄弟单位比较,纵向上与上年同期进行比较,如图4所示。
3.研究院成员单位对标分析
主要分析研究院及院属各单位的经济运行情况,监测体系指标如图5所示。
图4 兄弟单位对标示意图
图5 研究院成员单位增加值对标示意图
四、运行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传统军工单位,型号任务成功是研究院最核心的工作和首要职责。长期以来,各级决策层围绕任务成功倾注了大量精力,对经济工作,尤其是经济运行的效率效益了解难免不够深入。研究院经济运行监测体系的建立以及经济运行报告的持续发布,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决策层对经济工作的重视程度,促使其了解研究院经济运行的现实情况;另一方面形成了一定影响,增强了全员的经济和市场意识,无论是军品还是民品从业者都从内外部2个视角提高了看待自身发展的思维意识;此外,针对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运行现状,结合业务所作的一些更加深入的分析为决策提供了依据。
1.思想意识层面仍有顾虑
研究院所处行业经历几十年的成功发展,积累了诸多宝贵的发展经验,实践证明之前几十年所沿袭的传统发展模式行之有效。而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科学技术迭代更新的速度飞速前进,对成功的判定也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但研究院多个层级的决策者在一定程度上还抱有“军工特殊论”“我们不一样”的思维,对拥抱市场、参与竞争还有抵触,对经济运行分析所呈现的结果心存顾虑。
2.结合业务分析不够深入
多数航天企业的组织体系均横跨多个法人层次,由于经营主体、经营责任的不同,加之保密、财务共享程度、信息化水平等能力的约束,在经济运行指标分析过程中业务人员仅能从指标所呈现的结果进行总结和预警。而经济运行的实际远比指标所反映的情况复杂得多,研究院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现有的能力、精力和条件都难以实现指标与业务工作对应分析。
3.缺乏同业竞争对手对标
由于航天企业难以获得同行业,尤其是优秀同行业的相关资料,包括研究院在内的多数航天企业经济运行分析仅局限于回头与自身同期指标、当前与预算目标、未来与规划目标相比较,很难判断出航天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如果经济运行分析仅局限于本企业内部,不与同行业企业进行对标分析,就谈不上知己知彼,不能判断与同行业及其它企业之间的差距,不能真正融入到市场竞争中,势必会影响企业确立的战略目标,也会影响企业决策人员作出正确的决策。
4.分析结果与实际运用脱节
经济运行分析的目的是找出企业组织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目前,一些航天企业成员单位仅将经济运行分析工作看作是上级要求的被动工作,尚未将其视为企业内在需求驱动的自发性行为。即使一些企业组织力量深入开展了经济运行分析工作,但往往不能将决策与经济运行分析结果有效结合,没有将经济运行分析结果用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既浪费了企业资源,使经济运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反映企业经济运行的本质,也使经济运行分析人员产生失落感,进而影响员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积极性。
五、思考与启示
1.持续完善经济运行监测体系
经济工作是企业发展的长期性工作,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哪一个企业可以脱离经济工作而持续发展。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也在持续变化,政府政策的发布、市场规模的变化、竞争对手的动向、自身发展的短板与难点等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企业要做好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工作,就要建立一个持续、动态的机制,对监测指标体系进行实时更新和完善,以更好地发挥经济运行监测的作用和效果。
2.加大投入,建设信息化平台
一是构建经济运行监测数据共享平台,加大资金投入,特别是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通过建立监测数据网络管理系统来构建经济运行监测数据共享平台,以实现数据实时查询、统计综合、运算分析、发布推送、预警提示、报表生成等功能,为经济运行监测提供便利;二是推广使用监测数据共享平台,确保专兼职人员熟练使用监测数据共享平台,便于及时开展相关工作。
3.针对短板问题开展专题分析
经济运行监测报告是企业经营状态的指标结果,无法反映经营过程,一方面是由于经济指标滞后业务工作的实际,另一方面有些指标反映的是对未来预期的判断。因此,在对具体问题分析时,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报告难以给出准确的判断。针对企业实际运行中的重点问题和主要矛盾,只有深入业务层面开展专题分析,才能真正为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支撑。
4.强化经济运行分析结果应用
经济运行分析的结果如果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经营管理脱节,那么该分析就失去了意义。更为严重的是,经济运行的结果如不能直接反馈到企业生产经营效果的评价上,作为管理的重要依据和支撑,下级单位对经济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会逐渐降低。因此,企业的主要决策者首先要重视经济工作,相关部门也要主动工作,对实际问题要实时跟踪与落实,做到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