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团体”的大意义:中学班级管理的“七寸之地”

2018-06-05马俊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13期
关键词:小团体班级管理中学

马俊华

〔摘要〕本文从班级小团体的特征、形成心理原因及分类入手,重点阐释了“小团体”在班级建设中的正负两面性,并详细探讨了班级管理中如何引导“小团体”融入班集体的策略。

〔关键词〕非正式群体;班级管理;中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3-0062-04

“大家好! 我是高一年级的一位新班主任。我在这里想要征求大家的意见,我们班在开学后三个星期开始出现了‘小团体。这里我先说明一下我们班级大概的风气和本人在班级的形象:我们班绝大多数学生都非常友善,不会有排挤他人的情况。至于我本人,班级管理较为严格,目前并没有被抵触的现象。这一‘小团体大概是四个人所组成,其中带头的是一个在班上表现较为活跃的人。最近他们有刻意排挤其他同学的情况。我希望可以阻止他们排挤同学,并尽快在他们还没有很活跃前拆散‘小团体。希望各位可以给出建议或解决的方法,非常感谢各位!”

在前不久的一次教学经验交流会上,一位年轻新班主任的一段发言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随手就记录了下来。班集体是一个微观的社会环境。在班级中,常常可以看见同学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关系特别密切,无意间他们便形成一个个“小团体”,他们经常一起谈天说地,一起交流新歌、图书、玩具、饰物等..... 在一个班集体中这种自发形成的各色“小团体”是相当普遍的。如果协调不好这些小团体的关系,会影响到班集体氛围,使班集体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全面深入了解、整合班级的小团体,使他们走向积极向上的轨道,是老师们必须面对的一项大课题。

一、“小团体”的特征及形成原因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按照美国心理学家梅奥“非正式群体”[1]的观点,班级内的学生群体按其组织形式不同,有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之分。班级中的正式群体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下形成的,如班委会、团支部、各类班级代表队等;而本文所探讨的“小团体”是指由学生自愿结合、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组织。这类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的群体,学生中的这种“小团体”是客观广泛存在的。其特征是:人数较少;一般都有“领袖”或“核心人物”;成员的性格、兴趣爱好基本一致;成员之间关系比较密切,经常聚集在一起活动;成员之间相互制约,团体成员不是固定不变的,可塑性大;由学生自发组成、自由结合在一起;心理兼容、相互吸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成员某方面的心理需要,因而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团体凝聚力[2-3]。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自我认同发展的关键期,随着自我逐渐成熟,而趋向个别化与独立化,许多特别的人际关系、个人价值、情感经验家庭无法提供;面临着许多新事物、新困惑,可他们又不愿意或不可能同自己的家长或老师交流,青少年转而诉求于朋友、同伴团体,共同探讨问题、倾吐心声、解决疑惑,借以寻求归属同伴群体的认同感。具体而言,青少年步入小团体的主要原因就是归属感的需要,主要包括两个心理效应[4-6]:

(一)渴望获得认同的从众心理效应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非常渴望获得同伴团体的认同,他们常常会为了盲从团体而放弃自己的个性,没有办法辨认是非善恶,从而失去独立判断的能力,表现出与大部分学生一致的心理和行为,而这就是所谓的群体中“去个性化”的现象。有些青少年会认为,若不加入小团体会显得自己被同学们孤立了。如看到有一些孩子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就会自然而然地凑上去。《巧克力战争》这部电影很典型地描绘了“祈祷者协会”小团体对青少年从众心理的影响。

(二)基于共同志向、兴趣、爱好的相似性和接近性效应

在群体中,人际吸引带来的感情依赖通常遵循某种接近性或相似性原则,主要包含时空接近性、利益相关性、观点一致性或相同的兴趣爱好、背景经历等。从现实来看,拥有共同的志向兴趣爱好的同学,可谓志趣相投,彼此有共同交流语言,成员之间沟通与合作,确实容易形成小团体。

二、班级“小团体”的分类

大量研究表明,中学班级中的小团体普遍存在,且多种多样。王永春按照中学班级“小团体”的成员特点、形成原因、活动方式等把学生“小团体”划分成如下几种类型[7]。

1.爱好型。其成员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经常公开在一起活动。这与青少年兴趣爱好的广泛性、迁移性有关。这是中学学生“小团体”存在最多和参加人数最多的群体。

2.情感型。成员之间往往脾气相投,有相似的经历,或者是过去的老同学,相互有较深入的了解。這种群体人数较少,排他性很强,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情感色彩浓厚,一经形成便很难拆散。多存在于一些心胸较狭窄、情绪较忧郁的女学生当中。

3.反抗型。它由一些反抗心理、逆反心理极强的学生组成。一些成绩差、调皮、经常受到教师批评或惩罚的学生,或与班级以外有违法行为的青少年有较多接触的学生,其身边有一些追随者,便形成一种以反抗教师、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为目的的小群体。其成员在受到教师批评产生抵触情绪时,往往采取在课上捣乱、课下攻击凌辱异己的行为,对班集体建设危害甚大,甚至对社会构成危害。反抗型群体数量极少,但影响极坏。

三、“小团体”的正负两面分析

班级小团体以其特殊的力量,对班集体的建设及学生个体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既有很多正面的积极作用,也有不少负面的消极作用[8]。

(一)“小团体”的正面作用

1.有助于成员获得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作为独立的个体,很多个人的想法和情绪不能在公开渠道得到充分的表达,学生自发形成的“小团体”便成了班级管理的有益补充。小团体的存在便给予他们一种情绪上的认同和支持,减轻成员心理上的压抑、孤独、焦虑,使其心理得到适度放松、调节的需求,从而使团体成员产生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感。

2.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其自主性的提升。由于学生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多变化的,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小团体”也可以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共同的成长环境、兴趣爱好、心理需要可以把不同年龄、性别的学生吸引在一起,充分展示了自我;不同的脾气秉性、学习水平的学生也可以相互聚在一起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如各种兴趣小组,对课堂所学知识起到了补充和延续的作用,丰富了活动课的内容,对学生增长知识和培养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具有积极作用。

3.扩大了学生人际交往范围,促进其社会化发展。随着人际交往空间范围的不断扩大,学生所扮演的角色也变得更加多样化,锻炼了团体成员的社交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不同特色的交友圈为中学生提供了扮演不同角色的机会。在同伴遇到难题时,他们可以是“小老师”;在好友有烦心事时,他们可以是“知心朋友”;在群体决策或行动时,他们则甘愿当一名“下属”。这种角色多样性,为未来步入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实践的机会。

(二)“小团体”的负面作用

1.导致成员精力分散、学习兴趣下降,甚至心理和行为上产生偏差。在小团体轻松自在的环境中,他们可以获得心理的满足感和归属感,也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在课业难度的加大和成绩排名的压力中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最终形成厌学情绪。“去个性化”的学生由于失去了原有的个性,他们的责任观念就变得很淡薄,这样就使他们缺少了对自我行为的约束,盲目地沉浸在无理的、幼稚的、不负责任的行为中。比如:缺乏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逃避劳动,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对班集体态度冷淡,言行消极……甚至还会做出其他出格的偏差行为。

2.制约班集体的向心力,妨碍班级事务的共识达成。这些小团体通常以自我为中心,有着天然的自卫性和排他性,极易扰乱班级正常秩序,导致班级不团结和纪律涣散。当其团体目标与班级的目标不协调,甚至相冲突时,团体成员往往从小团体的利益出发,给班级事务的正常开展带来干扰,进而使班级原有的凝聚力严重下降,成为一盘散沙。小团体中的成员,如果其每日的活动只是局限在自己的小团体之中,而不与其他的小团体互相交流沟通的话,就会使彼此之间的气氛变得十分僵硬,使整个班级变得支离破碎。譬如因为朋友的聚会,小团体不参加班级组织的活动。

3.使得内向、不善交际的学生更显孤立。通常小团体都比较喜欢那种能言善道、外向活泼的同学加入他们,因为那类型的学生敢于表现,比较有影响力,容易为其团体在班上众多的团体之中争取强势的地位。然而,内向、不善交际的学生,通常并不懂得如何推销自己,表现自己,或是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所以,在那种能言善道、外向活泼的同学明亮耀眼的光芒下,就显得暗淡无光、一无可取,容易受到别人的忽视,被班上的小团体排拒在外。

四、如何驾驭小团体这片“七寸之地”

班级中的各色小团体,持续性地对班集体的正常运作和班级氛围产生种种深刻的影响,堪称班级管理的“七寸之地”。发挥小团体的积极作用并限制其消极影响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必要手段[9]。因此,密切关注班级内的“小团体”,并引领它们向良性方面发展,是老师们的一门必修功课。

(一)正视小团体的客观存在,并深入了解

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小团体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对班级小团体的存在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全面掌握,并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进行认真分类,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先通过班级干部初步掌握情况,并利用观察法、谈话法、家访法、问卷法等多种方法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小团体的核心人物、存在形式、基本性质等情况,对小团体及其成员的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包括他们的思想动态、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特长优势、交友情況及成长背景等,并将其整理绘制出班级“群体或成员关系图”。

(二)深入团体内部,引导和改造小团体,引领“小团体”健康成长

班主任要千方百计与小团体成员加强情感交流,善于、敢于走进小团体内部,拉近和学生之间的心灵距离,引导和改造小团体,以发挥其积极作用。

1.注意“小团体”领袖的作用

小团体领袖是自然产生的,在团体内部有一定的威望和号召力,因此能否做好他们的工作是关键的一步。这些团体领袖,大多是能力较强、经验较多、有较强的实际影响力的人,班主任要善于把“小团体”的领袖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并对他们进行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小团体的利益要服从班集体的大利益。

我们可以适当重用小团体中的这种领袖人物,让他们担任班级或者少先队组织的干部,强化他们的责任心,启发他们的上进心,通过角色转换,团结一批人,带动一批人。

2.不让“小团体”游离于班集体管理之外

班级内的小团体,也是班集体中的一部分,绝不能把他们看成是“特殊公民”而给他们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他们也必须服从班集体的各项规定。更不能人为地给他们一些“特权”,让他们凌驾于其他同学之上。对不健康的小团体必须严厉禁止,有些小团体他们虽很讲义气,但往往不顾集体利益,我行我素,搞特殊化,严重破坏班级风气。这样的小团体一旦成长起来,并形成气候,再处理就非常麻烦,因此,班主任要时刻关注班集体小团体的动向,严防他们走邪路。发现萌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挽救,明确纪律,限制不良行为的蔓延和发展。

(三)建立优秀班干队伍,加强班级氛围整体融合,强化集体凝聚力

建立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提升班级管理的厚度,以凝聚班集体共识;针对小团体的问题,加强班级氛围整体融合,师生携手共同构筑班集体的凝聚力。班级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使全班学生加深相互认识,感情更浓,集体凝聚力更强,使学生们的聪明才智和团结合作有获得肯定的机会,从而有益于集体凝聚力的形成。而凝聚力一旦形成,其力量十分强大,但也需要不断强化,使其稳定而持久,形成班级前进的强大动力。

(四)家校合作,协调管理小团体

对学生小团体的管理,光凭教师的满腔热情是不够的,必须采取家校合作的方式进行。班主任要常通过面谈、电话联系、家长会等形式与相关家长共同研究,获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并给予家长必要的指导,统一要求,统一管理。学生在校的偏差行为,往往与家庭不合理的教养方式是分不开的,如果家长能积极配合改进,相信班级小团体是可以融入班集体的大熔炉之中的。

五、总结

“小团体”是中学班级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对班级氛围和学风的影响极大,关系到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中学班级管理的“七寸之地”。教师要本着“有教无类”的精神,坚信学生是可塑的,在教育教学和活动设计中去满足他们正当的心理需求,为他们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实现自身的价值,相信“小团体”一定会融入班集体这个大家庭!

参考文献

[1]王燕,王娟.非正式组织研究综述[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 14 (1) :136-140.

[2]徐艳.现代少年友伴群体的探索[J]. 社会心理科学,2000(Z1):96-97.

[3]林秉贤.社会心理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

[4]江宏.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01(02):15-18.

[5]李文芬.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心理成因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2(S1):81-82.

[6]唐云增.学校班级建设词典[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

[7]王永春.班主任与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J].职业教育研究,1996(11):43.

[8]张梦瑶.初中生非正式群体及其管理策略研究——以新乡市某初中学校为例[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5.

[9]刘世民.农村高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研究——以成都市籍田中学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6.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纪念中学,中山,528454)

猜你喜欢

小团体班级管理中学
班级小团体的形成与引导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要不要走进班级中的“小团体”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
浅谈对班内特殊小团体的认识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