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赋权型性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2018-06-05邓丽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13期
关键词:性教育赋权多元

邓丽丹

〔摘要〕在赋权型性教育理论主导下的性教育夏令营中,教学内容尊重学生的主体需求,教师作为促进者带领学生思考,通过小组讨论、情景剧表演、学生主讲与质疑、分组辩论等方式带动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初步具备了自我负责的态度和思考习惯。他们对性的认识更加积极,价值观更加多元,并且学习了新的知识。

〔关键词〕性教育;赋权;多元;参与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3-0017-04

一、研究背景

赋权型性教育是目前中国惟一本土的性教育理论,提出者方刚强调性教育的目标是让受教育者获得资源与习得技能,使他们有能力做出与“性”相关的负责任的选择,并且学会承担责任[1]。

赋权型性教育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声音,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做出对自己负责任的选择,教育者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成长,而不是做价值观或行为模式的“规训”[2]。

这一理论正在日益影响中国的性教育界,被越来越多的性教育工作者所采纳。为了具體了解赋权型性教育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增能、赋权”的,笔者于2016年、2017年先后两次参加了方刚主讲的“青春期性教育夏令营”。这一夏令营始于2013年,至2018年2月底已经在全国举办了16期。

笔者全程参加的两期夏令营,每期均为3天,各有20多名11岁至17岁的孩子参加。三天的主题分别是:身体权、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如何处理一份感情。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为质性研究,采取田野观察的方法,同时对参加夏令营的孩子进行了事后访谈。

二、教师的角色:带领者和促进者

夏令营的讲授者方刚一直称自己为“带领者”而非“教师”,因为赋权型性教育主张学生是自己的主体,而教师只是推动学生思考的促进者和带领者。

据笔者的观察,这在夏令营中有两方面的表现。

(一)教学内容尊重学生的主体需要

在夏令营开始之前,带领者会发一张表格给营员和他们的父母,进行调查需求。在2016年夏令营的事先调查中,有两个学生谈到希望了解色情品,所以带领者在夏令营内容中加入了色情品这个话题,包括帮学生正确认识色情品,消除羞耻感并且强调未成年人最好不要接触色情品。

虽然夏令营三天的主题和主体设计是事先确定的,但带领者在夏令营中每天都会收集学生的疑问。这是基于赋权型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同样是一个年龄段的孩子,每个人关心的问题可能并不一样,教学应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而且这是一个后喻时代,青少年亚文化迅速发展,成年人未必了解他们的文化与需求,所以让他们自己表达需求非常重要[3]。

夏令营的第三天,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带领者和所有营员围坐成一圈,每人在一张纸上匿名写下“没有解决的问题”,然后折叠起来,放进一个纸箱中,带领者逐一展开回复。

(二)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促进学生的思考

带领者在夏令营的开始,就努力为学习者提供一种自由开放的氛围,鼓励学生自然谈“性”,告诉学生:“性器官和身体的其他部位是一样的,并不更高贵,也并不更下流,或者更神秘,可以像谈其他器官一样谈性器官。”

在整个夏令营中,带领者最重要的工作便是促进学生对不同的问题进行自己思考。除了在讨论、辩论中思考,还包括一个人静静地思考。比如在“暗恋上一个人应该怎么办”这个环节,带领者便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静静地想自己应该如何应对,然后在房间的不同角落贴上写有不同选项的纸条,鼓励学生在充分选择之后走到某个选项前面。然后,带领者会进一步询问每个学生为什么会选择这个选项,以及选择后可能遇到的挑战,又准备如何迎接这些挑战,等等。

带领者鼓励学生对每一个话题都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的讨论无法深入的时候,带领者进行启发,引导他们深入讨论。而对于学生的讨论结果,带领者充分尊重,并不致力于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带领者也会鼓励那些发言比较少的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并不会勉强学生发言,强调尊重每个学生的自主权。

只要学生能够表达内心的想法或有创新性的想法,带领者都会给予真诚的鼓励与赞美,而并不在于这个想法有多么正确与完美,这样的鼓励与赞美可以让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使他们更加敢于去表达自我,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夏令营的每个环节中,学生们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声音并进行深刻的思考与探讨,自主形成观点。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经历变得有意义、能够个体化、挑战单一片面的观点。教育者为学生提供了体验世界的新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每个学生都可以认识到他们对自身负有的责任。

三、学生成为主体:四种方式促进主体性的实现

在夏令营中,学生参与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小组讨论法、情景剧表演法、学生主讲法、分组辩论法,等等,带领者通过这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一)小组讨论

夏令营中的很多环节都运用了小组讨论法,带领者给出一个话题,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充分展现学生的声音。

比如在“认识性行为”这一单元,小组讨论在什么情况下性行为是好的,在什么情况下性行为是不好的。在讨论中,有学生提出“异性间的性是好的”,但后来通过组内讨论,最终一致同意同性恋的性也是好的。学生们还自己提出了金钱交易的性、婚外的性、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性等话题,讨论其“好”与“不好”。带领者自己并不提出话题,话题的生成与讨论都是学生自主完成的。对于有争议的话题,带领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张“好”的理由是什么?主张“不好”的理由是什么?什么情况下“不好”可以变成“好”?

学生们针对上述话题并没有达成共识,带领者汇总学生们的讨论结果,提炼出其中能够达成共识的“性爱三原则”:自主、健康、责任。

可以看到,即使在挑战主流价值观的议题上,带领者也不向学生灌输某种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这样独立的思考带给学生的成长是巨大的。学生带着主人翁精神和个人意义,以一种积极参与的状态进行学习,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自己的想法,同时在与同龄伙伴的交流中成长,修正自己的观念。最终学会在“自主、健康、责任”的性爱三原则基础上,学习尊重差异。这些是青少年自己思考形成的观念,而非成人灌输的,这才是他们真正可能遵从的。

在笔者看来,这些都符合罗杰斯的自由学习理论。罗杰斯主张,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主要是促使学生自由地讨论,使学生能形成他们自己的看法、表达他们自己的感受,在班级讨论中更能权衡不同的价值取向,而不是以“非白即黑”的二分法来看问题[4]。

(二)情景剧表演

在夏令营中,每天都有情景剧表演。

在预防性骚扰这个环节,带领者给出基本情境,如公车性骚扰、校园性骚扰等,让学生自主创作和表演。

以“公车性骚扰”为例,一组学生的表演是这样的:被骚扰者胆子比较小,一直躲避,不敢看骚扰者;而旁边的乘客包括司机发现后则主动前来帮助。带领者请表演的学生分享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情节,请所有学生一起讨论这些情节在现实生活中的可行性,包括优势与风险。比如:一直躲避是否可以?如果没人帮我们怎么办?有学生提出应该自己反抗,应该报警。带领者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反抗遭到报复怎么办?如果其他乘客认为报警耽误了他们的时间怎么办?如果报警影响自己准时到学校怎么办?等等。学生在这样的提示后继续往更深、更多面的角度思考。学生们提出新的选择,带领者又和学生一起思考每一种选择的可能性,以及每一种可能性的应对方法。

在带领者循序渐进地引导之后,学生们扩展了自己的思考,他们应对问题的方法越来越周全。这些是带领者希望学生学习到的,但不是简单告诉他们的,而是启发他们自己思考出来的。这就是增能、赋权的过程。

情景剧表演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学习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具有高度的卷入程度。在这个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是学习者自己的思考,带领者在其中充当了促进者的角色,当学生想的不够周全时,带领者再进行引导。学习者拥有了学习的主体角色,他们对学习的参与度与投入都很高,这是一种认知和情感都参与其中的学习。

(三)学生主讲、学生挑错

在第一天课程结束后,带领者请几位学生自愿准备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的讲题,第二天上台演讲。带领者让男生准备讲解女生的生理变化,如月经和乳房发育,而女生准备遗精等男生的生理变化,这是为了进一步消除性与性别的神秘感,也是为了鼓励学生了解和尊重异性。

第二天学生讲解后,带领者首先赞赏了学生的工作,然后请其他学生给主讲者讲的内容挑错。如果学生挑不出来,带领者会针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再启发学生讨论,同时对一些错误的知识进行修正。带领者特意提示:百度上的知识不全是正确的,你要自己思考和鉴别。这个过程也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反思能力和质疑精神。

学生主讲,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讲的模式;学生挑错,鼓励了学生质疑和思考。让学生自主与同学们分享知识,给他们充分准备的时间,他们课后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得信息;而要在講台上展示,也能激励他们把任务完成得更好,这体现了学生自己主导学习的一个过程,促进了他们学习知识的主动性与思考能力。

(四)分组辩论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之间出现不同的观点时,带领者都会让学生就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比如在恋爱这一单元中,针对“恋爱是否影响学习”进行辩论。带领者并未告诉学生们恋爱是否好,以及是否可以恋爱,而是在活动中给予学生们足够的思考与发挥空间,表达他们的想法并呈现他们自己的声音,学生们的主动性和自我负责能力被激发了。

带领者引导双方在各自观点的基础上思考:如果恋爱影响了学习,是如何影响的?如果没有影响学习,又怎么做才能不影响?每个人分析:自己是否有做到不影响的能力?如果没有,怎么学习到?

赋权型性教育主张,教育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更好地处理感情,这不是简单地去禁止学生恋爱,教育只是帮助他们能够学习处理好和自己相关的事务的能力[5]。这些,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虽然辩论双方对于“恋爱是否影响学习”有不同的看法,但辩论的过程增加了他们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即无论自己做哪一种选择,最重要的是对自己负责任。

四、教育效果的体现

笔者通过对两期性教育夏令营的田野观察,以及事后对参加夏令营的学生的访谈,总结出夏令营至少在四个方面对学生影响明显。

(一)初步具备了自我负责的态度和思考习惯

赋权型性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促进学生自我负责的能力。夏令营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会升华到自我负责这个主题,自我负责贯穿在每一个授课主题中。

在夏令营刚开始的时候,带领者安排自我介绍环节,要求每个学生除了说自己的名字,也要说出自己的最大的优点和20年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励学生的自信,树立人生理想。在三天的活动中,凡是遇到需要做选择的话题时,带领者就会多次提醒学生不要忘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学生们也习惯了思考这个选择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促进,还是阻碍。这种将具体生活事件与人生目标联系在一起的思考方式,是学生自我负责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

在第三天讨论“有一份感情怎么处理”的时候,很多学生也从“自我负责”的角度思考。比如,决定表白的学生认为表白了不会留下遗憾,而暗恋会让自己很焦虑,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所以他们认为表白是对自己的负面影响比较小的负责任的选择;决定暗恋的学生认为暗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的过程,不会觉得压抑,而表白后会带来很多麻烦,感觉自己目前没有能力去处理这些麻烦,所以他们认为继续暗恋对自己的负面影响比较小。

(二)对“性”的态度更积极

在访谈中,大部分学生提到,参加夏令营之前对性都持有比较消极的态度,认为“性”是“羞耻的”“肮脏的”“恶心的”。但经过这三天的夏令营,他们对“性”变得更加坦然,愿意去克服自己的这种负面情绪。

也有人谈到以前认为自己很“污”,其实内心不能接受这样的自己,但通过三天的课程他们知道了自己是没有错的,学会了接纳自己。

对于“性”更积极的态度还体现在学生们在夏令营中的表现,他们在夏令营中越来越放松,越来越敢于表达内心的想法。比如在第三天下午“正确使用安全套”的教学环节中,每一组学生都很积极地参与其中,有的学生追着请教带领者在“戴”安全套时遇到的一些问题,两期夏令营均没有出现学生羞怯、恶搞或者排斥的情况。

(三)价值观更加多元和包容

2016年夏令营第一天,曾围绕“同性恋是否和异性恋一样应该受到尊重”展开辩论,一开始有五名学员表示不能接纳同性恋的存在,在辩论后,他们全部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看法,对同性恋的态度变得更加包容。

每期夏令营最后一天均有“观点分组”的活动,带领者呈现一些比较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们选择自己的观点。在两期夏令营中,几乎所有学生都选择了更包容的观点。

在夏令营结束后的访谈中,许多学生表示,通过三天的学习,自己的想法改变很多,有人提出“只要是符合方刚老师提出的‘自主、健康、责任的性爱三原则,就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学生们普遍说自己更加包容了,对不同价值观的尊重、对性别多元的接纳等等都得到了提升。

(四)更正了错误的知识

在三天的夏令营中,虽然价值观是最重要的内容,但也有很多涉及性生理、性心理的知识,很多学生原有的错误知识被更正了。

比如,很多学生之前都认为自慰是有害的,通过这次性教育之后,他们意识到了自慰是没有害处的;有的学生以前做了性梦或有了性幻想会自责,参加夏令营之后,他们懂得性梦和性幻想都是自然、正常的现象,无论梦到什么或幻想什么,都不是错误的;有女生表示,以前认为必须戴乳罩才对,在夏令营中老师分享了西方女权主义对乳罩的批判态度,知道长期戴乳罩可能引发乳房疾病,自己将认真考虑是否戴乳罩了。

当然,笔者的田野调查也发现,性教育夏令营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三天时间,涉及的内容有限,无法处理青春期需要面对的所有性教育问题;有的学生平时在学校里很少接触到参与式教学,夏令营的教学方式对他们是一个挑战,需要更多的适应时間;等等。但是,总体而言,性教育夏令营实现了赋权型性教育为学生增能、赋权的目的,值得推荐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方刚.赋权型性教育:理论、内容与方法初探[J].性学研究,2013,4(2):35-48.

[2]方刚.电影性教育读本[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方刚. 中学性教育教案库[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4]卡尔·罗杰斯,杰罗姆·弗赖伯格.自由学习[M].王烨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5]方刚.赋权型性教育让学生学会管理性[J].人民教育,2013(21):34-37.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083)

猜你喜欢

性教育赋权多元
基于赋权增能的德育评价生态系统的构建
期刊评价中小同客观赋权法权重比较及其思考
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赋权理论
让性教育走近中学生
论大学生性伦理与高校性教育
当代语境下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探寻
处理“棘手事件”的“一箭双雕”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教师赋权增能的内涵、问题、策略与走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