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怀远,积极应对危机
2018-06-05白玉萍
白玉萍
〔摘要〕某学校教师自杀后,引发全校教师的恐惧、悲伤、失眠、不愿意上班等一系列心理應激反应。为了给受到事件冲击的教师们提供社会支持,使他们尽快度过危机,回归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学校邀请心理咨询师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团体辅导干预。回顾和总结整个干预过程,笔者认为,对教师心理危机的团体干预应当分步骤分层次进行;危机干预的对象不仅是教师,也应当包括学生和家长;干预过程中的引领要重在正向资源的发掘和促进;应强化对学校教师们进行心理危机识别与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加强学校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新学校对于危机干预的理念。
〔关键词〕危机干预;自杀事件;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3-0047-04
自杀是个体结束生命的极端方式,这种方式违背了人们传统的重视生命的价值观念。不论自杀死亡还是自杀未遂,都会破坏其所属环境的正常秩序,对其家人和朋友产生重大而持久的影响,使他们产生悲伤和痛苦。近年来,各地校园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笔者于2017年底对一起自杀事件发生后陷入心理危机的学校教师进行了团体辅导干预,取得了一定的助人效果,但同时也留有遗憾和不足。
一、干预背景
2017年12月某日,某学校一位女教师在学校的教师宿舍内上吊,后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但因发现太晚来不及救治,于当日身亡。事件发生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第一时间部署相关工作,成立应急工作小组,启用应急预案,全力以赴处理相关事宜,积极配合警方调查,积极做好善后工作。由于该教师在学校工作多年且性格随和,和学校很多教师都认识甚至很熟悉,就在事发前几天,该教师还与好几位教师有过联系。事发于学校的教师宿舍,有些教师因为离家远或者单身平常在学校休息或住宿(其中一位教师和该教师住在同一宿舍),有几位教师因为协助处理事件到过事发现场。种种原因,事件发生后,多名学校教师出现了情绪和行为的应激反应,如哭泣、害怕、睡不着觉、精力难以集中等。
为了稳定局面,向受到事件冲击的教师们提供社会支持,协助他们向逝者告别,帮助他们处理紧张和哀伤的情绪情感困扰及调整心理行为,学习适宜的应对方式,重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学校于事发后一周邀请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并且有一定危机干预经验的笔者对该校32名教师进行了团体辅导干预。
二、干预过程
本次干预采用的是严重事件应激晤谈(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CISD)的标准模式和流程。CISD是目前在国内外危机干预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大量研究表明CISD可以缓解个体在灾难后可能潜藏的心理阴影,防止可能出现的急性应激障碍(ASD)或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对于促进个体心身健康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一)导入和介绍
心理咨询师做自我介绍,对本次团体活动的进行方式及目标和要求做简单的说明。通过介绍,让教师们认识到处在危机当中的人们更需要相互的支持。团体辅导技术旨在给大家提供一个疗伤止痛的机会,减轻和化解事件带给大家的震惊和伤害。说明团体活动要坚持尊重、真诚、分享、信任和保密的原则,使团体成员感到安全。
(二)陈述事实
请每位教师从自己的观察角度出发,客观描述与事件以及与逝者有关的所见所闻,包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与逝者有过什么交往等,从而还原完整的事件真相,消除大家对事件的疑虑及猜测。
(三)表达感受
请每位教师轮流谈事件发生后自己的情绪、认知以及生理、身体上的反应和行为的变化,要求团体成员不打断、不评价、不纠正,仔细去体会和分享自己的感受,理解接纳他人的感受。教师们普遍表现出的情绪感受有恐惧、同情、内疚、伤心、愤怒、抱怨等,在认知上觉得不能理解、不能接受、不由自主地回忆和联想等;在生理上出现失眠、做噩梦、身体发软、发抖、胃痉挛等不适反应;在行为上表现为不愿意来学校上班,不敢走人少的或黑暗的地方,有教师通过喝酒来麻痹自己,等。
(四)解读与引领
心理咨询师耐心倾听,给予关心、温暖、支持。指出,在面临生死离别这样重大的事情时,任何人都会有应激反应,有较多的情绪需要处理。虽然每个人的反应不尽相同,但这是正常的,是在非正常状况之下的正常反应。心理咨询师就各种基本的应激反应进行分析,让大家看到消极反应背后的积极正面的意义。比如愤怒是对力量感的丧失,是一种无力掌控的感受,但是愤怒也是一种指向未来该如何去行动的力量,愤怒的情绪带有英雄主义情节。
同时提醒大家,大家谈到的很多不舒服不是病态,会在一段时间后渐渐地淡化,如果两个月后,觉得还是感到特别痛苦,就需要去做心理咨询或治疗。
(五)发现资源和力量
心理咨询师:“这些天以来,面临这么大的冲击,你们是怎样熬过来的?靠什么方法来排解的?”鼓励每位老师讲述自己的应对方法,相互交流和学习。在此基础上,心理咨询师又问:“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下:虽然这个事件很不幸,但对你有什么启示呢?通过这个事件,你得到了哪些启发?面对未来你有什么新的思考和行动计划呢?”聚焦于行动能力,鼓励大家重新出发,建设自己未来的人生。
(六)告别和结束
填写《心灵对话》单,把教师们想对逝者说的话写下来,写完后折叠,放在一个铺满花瓣的小纸箱里,告诉大家这个纸箱在活动后将由几位老师负责火化。
在心理咨询师引导的话语中,教师们采用同心圆手势,围成圆圈,伸出手和旁边的人拉着,感觉彼此支持的能量流动。全体教师互相鼓励、祝福、拥抱,结束团体活动。
三、干预后反思
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本次活动没有进行追踪访谈和评估,干预的具体效果不得而知。回顾和总结整个干预过程,笔者有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对教师的团体干预应当分步骤分层次进行
CISD的实施要求组员12人左右,而本次干预的人数为32人,团体规模太大,影响了成员的投入参与和感受。为了确保干预效果,应当把对学校全体教师的干预分步骤进行。
第一步,全校教师集体心理辅导。校园自杀事件后,学校的所有教师在心理上都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学校应该在危机发生的当天或第二日,最晚不超过第三日召开全校教师会议并举办心理辅导讲座,告诉大家事实真相(基本事实即可,不需要讲细节),学校做了哪些善后处理工作,从而避免流言和小道消息在校园传播。可以讲解心理危机干预的知识与方法、心理调适的方法,帮助教师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学校发生的危机事件,使他们不仅能够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而且能够从容镇定地面对学生。经过第一个步骤,部分反应程度较轻的教师基本可以恢复心理平衡。
第二步,小组心理辅导。进行问卷测查,对教师们的危机反应程度进行评估,然后对若干反应强烈,情绪严重失衡的教师做进一步的心理危机干预。将6~12位教师组成一个小组(如果人数较多,需要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小组团体互动,表达心理感受,释放情绪,分享受伤害的感觉与经验,以获得同伴的理解。大家互相支持、集思广益,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新的有效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如果经过小组心理辅导依然十分痛苦的教师,需要进行一对一的个别辅导,甚至需要转介到更高一级的心理咨询师或校外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机构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个别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应当包括学生和家长
由于教师自杀事件发生在学校的教师宿舍,事发时间是晚上,当时学校里没有学生。因此学校对学生和家长采取了封锁消息的做法。据介绍,学校领导已经交代过全体教师要统一口径,不主动在班上说起该老师的情况。一旦有学生问起来,就说这位老师调到别的学校去工作了。
但是,正如俗话所言,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纸包不住火。学校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谁能百分百肯定消息不会传到学生和家长耳中呢?对于心理应对机制还不是很完善的小学生来说,如果得知自己的老师死于自杀,死于自己学习的校园,他们的心理一定会受到极大震荡。与其欲盖弥彰并且承担着真相无法绝对被隐瞒的风险,不如坦诚告知,通过家长课堂、专家讲座、主题班会、社团活动、常识宣传、心理辅导课等形式开展一系列危机干预及生命教育活动,向学生及家长宣传普及心理危机干预常识及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引领学生更加珍爱生命,正确看待挫折,积极应对人生。
(三)干预过程中的引领重在正向资源的发掘和促进
危机的意思包含两个,“危”指的是有生命危险,损失财物和安全的危险。同时“危机”中还有“机”,“机”指挽救生命的机会,发现新的力量、资源和方向的机会。有研究者提出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简称PTG)的概念,指个体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自我知觉或体验到的心理上的积极改变(Tedeschi,Park,&Calhoun;,1996)。危机事件给人带来沉重的打击,但同时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然这种消极破坏和积极促进因人而异。有些创伤经历者在创伤后会对生活意义进行重新审视,会更加珍视现在拥有的一切,珍惜家人带来的亲密感,灾难让人变得更坚强和成熟,增强了个体的包容度和心理韧性,等等。
二十世纪末,兴起于美国心理学界的积极心理学倡导以开放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人,与消极心理学相比较,积极心理学更为关注人的心理成分中的积极品质,重视人类潜在心理能力的挖掘,使心理学由单独的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转向关于教育、个体发展、生活与爱的科学。积极心理学所强调的对人的心理正向能量和积极品质的激发对于心理危机干预具有策略指导与借鉴意义。
在本次干预中,在“陈述事实”与“表达感受”部分由于每位教师轮流发言,耗时较长,有几位教师情绪激动,个别教师态度消极,有一位教师明确表达不满和抗议:“本来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你们弄这个活动让大家难受,我真是待不下去了”,现场气氛一度十分压抑。心理咨询师虽然给予同理安慰,但力度不够。接下来的“解读与引领”与“发现资源和力量”部分都不够充分,“告别和结束”也显得有些勉强。在整体2.5个小时的时间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在“陈述事实”与“表达感受”部分压缩一些时间,“解读与引领”与“发现资源和力量”部分就可以更充分一些,对积极品质、积极资源和力量的发掘更深入,对教师们辅导和干预的实效性更佳。
(四)应强化对学校教师们进行心理危机识别与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培训
生命,是最宝贵的。自杀,一个都嫌多。任何自杀在事前都是有种种迹象的,只是被周围的人所忽略。例如在这起学校自杀事件中,这位老师曾询问过学校的体育老师:“你说这种跳绳会勒死人吗?”(寻找死亡的方法)因为不满意学生没有交上来自己任教科目的作业,这位老师向班主任抱怨,班主任看她很生气和失落的样子,问道:“要不要我帮你要求学生把作业补交上来?”这位老师说:“不用了,我根本不会再需要他们交作业了。”(放弃对人世的关注。)更加令人惋惜的是,在教师自杀后,学校联系其家人,从其家人处得知,该教师曾经去某精神医院就诊,医院做出的鉴别诊断结果是该教师得了抑郁癥。从该教师去精神医院就诊到自杀,半年之久的时间里,该教师本人没有讲,但是学校领导和同事也没有任何人发觉其罹患抑郁症。
研究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自杀是可以被预防的。帮助正在考虑自杀的人有三种方法:一是给予积极的情感支持,表示能够理解他们的感情并希望给予他们帮助;二是鼓励其采取积极的行动去缓解一些不愉快或比较麻烦的状况,如进行一些活动性大的体力锻炼后,可以让睡眠更好;三是通过有效的途径寻求专业帮助。可以想象,如果本次事件中的学校老师们具备一些自杀识别和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常识,在这位老师在和同事讨论死亡的方法,在和同事发牢骚抱怨之后,得到同事热心的关注和理解的支持;如果周围的亲戚朋友同事知道她得了抑郁症,给予更多温暖的帮助;如果这位老师在家人的陪伴下,在确诊自己罹患抑郁症之后坚持做心理咨询和治疗,那么,很有可能自杀悲剧会避免。
(五)加强学校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新学校对于危机干预的理念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更有别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校园自杀或其他校园危机事件,心理教师应当责无旁贷在第一时间承担起干预的职责。但本次事件中的学校以及笔者了解的别的一些学校,明明本校有心理教师和心理辅导室,却要求助于外援或者没有进行危机事件后心理干预,这说明学校心理教师的专业性特别是进行危机事件后心理干预的能力有待提高。目前就北京地区而言,高校层面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已经比较有基础和经验了,北京市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于2006年成立,编写出版了《北京市高校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指导手册》,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在中小学层面,學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都比较有限。
同时,即便学校的心理教师专业能力很强也是不够的,因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运作需要各方面相互协调配合。各学校要成立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小组,由学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以及德育处、团委(少先队)、总务保卫处、医务室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在这个系统中,个人的角色和如何决策都是非常明确的,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十分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随时进行有效的沟通合作,只有形成合力,才能保证危机干预工作的高效顺利开展。
更进一步来讲,学校危机干预工作的顺利进行有赖于学校教师特别是学校领导的危机干预的理念。在实际运作中,对于危机事件的发生,很多学校缺乏一种平常心,缺乏直面的自信和勇气。认为这是倒霉的、不光彩的、丢脸的事,担心声誉和形象受损,“家丑不可外扬”,希望尽快息事宁人。将校园危机视为偶发事件,认为师生即便在危机事件后有一些情绪异常也属于暂时现象,随着时间流逝会自然化解,对于校园危机事件后心理干预,采取冷漠的甚至抗拒的态度和做法。
本次事件中的学校将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引入校园,源于该校所在区域有较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传统积淀,源于该校领导及时呼应和满足教师对危机事件后心理干预的需求。当然,如果该校领导的理念更加开放,给予心理干预工作的有效时间更长,干预的对象和层次更全面,则干预的效果会更理想。
我们祈愿世界和平,祈愿校园安宁和谐,师生健康幸福,同时,如果出现百密一疏的情况,不幸有自杀或者其他危机事件发生,一定要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理性积极地应对。在救助生命的同时,及时启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系统实施针对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案,有效缓解或消除事件对师生所造成的心理伤害,尽快恢复和保证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杨渝川,陆小娅,张丽丽.悲伤辅导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班主任去世之后[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5):30-36.
[2]刘翔平,曹新美.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J].教育研究,2008(2):90-94.
[3]卢勤,陈蒂丝,万群,等.一例大学班级哀伤辅导实例及思考[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5):14.
[4]张冬梅.校园自杀事件后教师的心理危机干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2):42-45.
[5]周圆.校园危机干预哀伤辅导的实施与反思[J].思想理论教,2013(4):71-74.
[6]涂涛.一例高中生哀伤辅导心理危机干预案例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7(8):1237-1240.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中心,北京,100101)